东皇太乙是谁(曾经的至高神是谁?)
说到《太乙皇帝》,很多熟悉腾讯手游《王者荣耀》的网友都耳熟能详。是这个网游里的英雄。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东皇太乙”并不是网络中的虚拟人物,而是战国时期屈原笔下的《楚辞九歌》中的天帝、至高神。
/吴楚与《九歌》第一章说到屈原的《九歌》,一定会谈到吴楚文化。
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从前,楚国的南方城市,在元和项之间,是一个人们信鬼爱祠的地方。它的神龛会制作歌曲和音乐来激励神灵。
在楚国国都郢的南部,在水原和响水之间有一个小镇。当地的习俗是相信鬼神,热衷于祭祀。每当献祭时,他们会唱歌跳舞来取悦神灵。
当时,屈原被流放到这一地区,目睹了当地人民的祭祀歌舞,由此创作了9首带有浓厚宗教和祭祀色彩的歌曲。
与当时的中原不同,楚人由于地域的隔阂,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因而保留了当地自古以来重视祭祀的习俗。
这些习俗带有浓厚的巫术风格,比较原始。
作为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字是虚的,不是实的。
九歌* * *共十一章,其中前十章祭祀太乙皇帝、董军、云中君、大司命、少思明、项峻、湘夫人、河伯、山鬼、鬼神等十种神。
这十位神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神分别是东皇太乙、董军、云中君、大司命和邵思明;俗世的神是向君、香夫人、河伯、山鬼;鬼,也就是死后的灵魂,这里指的是为国捐躯的军人的灵魂。
其中,第一章是东皇太乙。
《楚辞·九歌·东皇太乙》:黄道吉日,早安,穆必喜上皇;抚剑,玉不琢不成器;姚希于唐,我却要放Xi方琼;姚辉蒸了借来的,喝了桂酒的娇浆;扬鼓,缓和节;陈郁-塞提倡它;灵岩Xi娇服,Xi满堂;五音之争错综复杂,乐康中的你快乐幸福。
选择一个好的吉日,祭奠神,东皇太乙。手里轻抚着一把剑,身上的玉质琳琅满目。设祭献酒。美丽的女巫载歌载舞,芬芳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大厅。五音齐奏,衷心祝愿神幸福安康。
从文笔上可以看出,全篇气氛庄重,谦恭有礼,表达了诗人对神灵太乙皇帝的敬意,并祝愿神灵享受祭祀。
那么,为什么东皇太乙会得到如此高的尊重呢?
/陶与太乙需要注意的是,在秦朝以前,中国对“帝/皇/王/公/君”等词语有严格的规定。
帝、皇是神灵的称谓,王指的是夏商周诸王(夏商周诸王都说自己的功绩不是古代帝王可比的,所以谦只当王,不当帝)。
龚指王以下最伟大的统治者(如、、)等。),而君指的是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较高的人。
太乙如此尊贵,离不开一个被遗忘的古代皇帝,太乙。
《盘古王彪》中有“太乙”二字。他的行为无法被检验。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帝王、黄帝、泰皇、泰皇。”
而《禅林结界经》记载:“先帝使伤心,盖原名。一云泰皇,泰浩也。”
泰皇最贵,对应众神中最高贵的北极神太乙。根据轩辕和轩辕的对应关系,泰皇的位置和天文实践决定了北极神太乙的位置。
东汉王逸评论《东帝太乙九歌》前两句说:“上帝者,东帝太乙也。若说要祭祀,必择吉祥,恭恭敬敬斋戒,娱神。”
可见王逸认为“东皇太一”就是诗中的“帝”或“神”。
程则认为太乙神就是神。
注:“太泰是一个广大的名称,又说大道广大,包容万物,统一万物,故称太乙。”
楚人称神为“太乙”,正如道家所说“一散形为气,一聚形为太上老君”,是对某一问题的抽象概念。
他既不是元湘语词中的原神,也不是高和楚墓竹简中的“太乙”。
大概是因为“太乙二”二字太贵太重,地位还是远在始祖黄帝之上。
《官书》正义:“太乙,天帝别称,...太乙,众神中最高贵的。”
“太”字原是“大”。
在《老子》中,曾云说:“事物是混合而自然产生的。.....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强为名,大。”
后来“大”和“易”合二为一,就成了“大易”,再后来就成了“太一”,成为哲学术语,被先秦时期的哲学家用来表示世界的起源。
太一是“道”,道最重要。
《淮南子》开篇说:“洞同天地,乱为补,未作之事,谓之太一。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做不同的事情。有鸟有鱼有兽,这叫分……”
在现存的汉字中,你找不到一个比“太乙”更高的字。那么,这样地位的本尊是谁呢?
/上古九歌显然,如果东皇太乙是个以太之人,那么任何时候都没有人能够承受这两个字。
事实上,汉武帝时期的古籍中已经明确记载了对太乙神的祭祀。在此之前,太一不在神谱之列。
《史记·禅书》:“神太贵,太乙辅佐五帝。古代天帝祭祀春秋至太乙东南郊,用得过紧。七天之内,他为祭坛开了一条鬼路。”
换句话说,当时的太乙应该是个形容词,而不是名词。
更有甚者,认为《九歌》的名称是汉代学者自己加上去的,但这里作者认为应该以东皇为主体。
因为早在屈原的楚辞《九歌》产生之前,就有更古老的《九歌》,即《原始九歌》。
它产生于夏朝,是一部以鬼神和巫术为核心的关于夏朝祭祀仪式的重要文献。
对此,《李周官纯大乐思》曾说:“‘九德之歌’和‘九欣之舞’都是在祠堂里演奏的。乐若九变,人鬼可得,有礼矣。”
其中所谓“九德之歌”就是“九歌”。
后来在儒家文化中,夏柒成了圣人,《九歌》成了“九德之教”,被后人保存下来记录下来,或为教化,或为祠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原本的《九歌》逐渐从中原向楚国一隅流传,特别是传到了南楚之地元乡的民众。
那么,楚辞的《九歌》原著和《九歌》是怎么接触到的呢?
这与屈原的“流放”经历有关。
从很多史书和《离骚》中可以知道,屈原被楚王流放时,渡过长江、湘江、沅水,到了方林、晨阳、溆浦。
这些地方大多位于元和项之间。
当时元与项之间的民族主要是普越族,而普越族在很多史书中也经常被提及。
原《九歌》被古三苗视为祭祀歌谣。
因此,当时流亡海外的屈原悲愤交加,不可能在创作楚辞《九歌》时借鉴原著《九歌》。
《五帝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乃兴享九招(邵)。”
其中《九招》、《九歌》、《九辩》都是大禹的祭祀歌。在夏柒,“九歌”的祭祀是在“天荒地老”的特定区域举行的。
对此,《国语·鲁豫商》给出线索:“有禹祖嫁黄帝,郊为尧舜...商贾顺而祖之。”
尧舜都曾被封为帝尧、帝舜,可见舜在当时受到了隆重的祭祀。
夏柒作为继承尧舜的君主,有义务祭祀舜帝。而祭祀舜是在舜死后葬的地方,是最合适的做法。
《海内经》云:“南苍梧之丘,为苍梧御苑,其中九嶷山、顺治葬于长沙零陵界。”
“苍梧”在《战国策·楚策》中有云:“南楚有洞庭、苍梧。”
由此可见,所谓“苍梧之野”和“天目之野”应该都在元祥。
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在舜死后埋葬他的地方举行九歌会。
所以,以《九歌》原著为蓝本的《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当然是大神“舜”。
可是,舜为什么能得起“东皇”的称号呢?
/舜帝和东皇太乙在这里其实要明确一点。楚国祭祀的神,不比中原祖先好多少。他们最初的出生是天地间最纯粹的自然神。
所以楚人祭祀的“东皇”很可能与古人祭祀朱庇特有关。
《淮南子·天文训》说:“在东方,木叶,其帝太尉,其辅句芒,依规治泉,其神为老星。”
东方的皇帝是太乙,他的神是老星。
在殷墟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甲骨都记载了“王隋斌”的内容,即王彬祭祀老星,而没有祭祀其他星的记载,可见祭祀老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论衡与祭》说:“老星,东也,东主春,春主造化,故祭老星以求春之福。四季比物强,独寻春者,必讲究自身之尊。”
而隋兴又被称为钟华、钟华、帝舜之名。
《史记·天官列传》曰:“岁星名钟华、应星、吉星。”
五帝史记:“虞舜本名钟华。”
《离骚》中说:“济源,湘南,征,写钟华。”王毅说:“中华也有舜。
沈星也是君主的象征,也被称为“凌薇杨”,也就是说,它气势磅礴,受人敬仰,所以也有把杨奉为神的说法。
比如《通典·礼十四巡猎》中说:“天子必巡猎,如神也。”注:“皇上说,五灵(星)帝祭南郊之人,亦受灵敬。”
回到舜帝统治时期对元香之地的征服和入侵,成为一方主宰的神,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山海经·海外南经》:“尧顺从天下,三苗之王不从。皇帝杀了它。有苗的人造反入南海,成了三苗之国。”
舜出自东夷氏族,在铲除敌对势力后,起用、伯夷、隗、夷等东夷部落首领,最终确立了东夷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孟子·离娄下》有明确记载:“舜生于朱峰,迁居夏下,死于明条,亦东夷人。”
因此,禹作为舜的继承者,在制定“九招”礼乐时,应该尊舜为“东皇”。
/太乙神与玉皇大帝之争,但太乙神的神地位为何逐渐消散?这是关于另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玉皇大帝。
东皇和玉帝,这两个尊称都极其高贵,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方向延伸,一个是物质延伸。
很多现代人光看名字就觉得玉帝比东皇高贵,其实这是不对的。
东皇之东,这里指的不是地理方向,而是尊严程度。
东方是五方之首。在中国,皇帝供奉在泰山,东岳,日月东升。
玉皇大帝的玉,也意味着尊贵的程度。在中国传统上,黄金是最重要的东西,而玉是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它是干净的,没有瑕疵的。
在古老的信仰中,星星主宰着地球上所有事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及人类的生活。
《晋书》:“一星,在天之南半度,为天之神,十六神之主,知风雨、水旱、兵马、饥荒、疾病、灾害。”
太乙成为楚汉人民最崇拜的守护神。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每年正月十五,被后人视为元宵节庆祝习俗的先驱。
春天的第一个月,万物复苏,植物生长发芽,动物开始发情交配。此时,古人在星空中祭祀太乙神,祈求一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人类繁衍生息。
东皇太乙,三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最高天帝。
直到宋朝,为了掩盖大宋朝的耻辱,宋真宗谎称玉帝在做梦,开始奉承玉帝。
上升下降,道教逐渐以玉皇大帝为天帝的古老传说出现。
宋代以后,各个朝代的皇帝为了宣传皇权属于天命,也对玉帝推崇备至。政治权力与神权的结合导致了对东皇太乙信仰的逐渐衰落。
其实,无论是民间对自然的信仰,还是对血缘的祖先崇拜,只要内心自持,纯洁无瑕,花草树木都是可以尊重的,但这并不重要。
总之,你相信什么,你就远离什么,不信就远离什么。毕竟对未知的神秘领域保持一份敬畏感才是明智之举。
本期内容,我是如经社,你的文化手册。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