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处得好的叫做“邻里温暖”

你认识你的邻居吗?你在Takuwa的邻居见面聊过一次吗?在匆忙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忽略了近在咫尺的邻居?你住处的邻居有上一批那么热心吗?

这个主题在我心中酝酿已久,但最初决定写这篇稿子,源于一次偶然的触动。

去年的一天,我步行去浙大求是新村办事。置身于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小区,整个人都觉得很舒服。

于是,我放慢脚步,悠哉游哉。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一辆车和我走在同一个方向。它的速度非常慢。我以为他在找车位,因为他和我保持了一车的距离,我也没太在意。我继续在只有一辆车可以通过的路中间慢慢走着。当我走出小区门口的时候,发现车也从小区出来了,加速向曙光路开去。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有点自责,更为自己的不礼貌行为感到羞愧,同时心里一阵暖意,感叹大学里的社区居民都是有文化的!为了换位置,司机不仅按喇叭催他,我甚至能想象到愤怒的司机把头伸出来骂我。

这段经历不禁让我想起,在如今的城市里,邻里之间的相处。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谦卑,多一份体贴,也许生活可以更美好!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拉近了空间距离,却疏远了情感距离。曾经的“邻里温暖”变得模糊,更让人难忘。大家都在感慨:现在楼越来越高,心越来越冷,感觉越来越弱。

小时候我家住在浙东南的克思西山村,那里民风淳朴,乡愁四溢。记得小时候村里人都是端着饭碗互相串门,在这家抢一根筷子,在那家尝一口,吃对方的饭,期间聊父母的八卦。

有时候,我们端着一碗饭出门,一转身,各种素菜都有。“无责任”(翻译:相互任意,不关心)的感觉是超越城市的。所以我们这些农家子弟都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我们的血液里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愁。

在一个贫穷的山村,哪家做的菜好,不仅会请邻居一起品尝,还不忘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送一份。无论是谁烤小麦饼,吃蛋糕筒,做野味,只要是大菜或从“外国”带来的任何不寻常的小吃,都要给附近的老人和孩子一些。对孩子来说,每一个炉子都是“公共厨房”,每天谁想吃,谁就能吃。虽然菜不多,但能感受到邻里之间的真情。

那些简单的粥和饭早就长到了山里娃的骨子里,我们也在不经意间传承了这种沿袭了千年的邻里相处之道。

在老家邻居的印象中,上学前我是个异常调皮的野孩子,和同龄的玩伴在屋前屋后捉迷藏,在梯田里上窜下跳,在山村小路挖陷阱...我做过很多搞笑的事,但每次邻居家的长辈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笑置之,甚至固执地认为能折腾的“闹客”都是聪明的孩子。

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农民对孩子永远是开放的,因为每个孩子在外面撒野都会犯错误,每个孩子永远都会得到邻居的包容和原谅。

老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个时候,我们是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在一个相对真诚的环境里长大的。每个人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抱着一个好的想法,加上远近宗族制度的影响,我们都彬彬有礼,很少猜疑,很少争吵。

有时候,看着现在的孩子拿着平板电脑,为他们这一代人的“孤独成长”感到惋惜。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童年的玩伴,有少年的朋友。我们三五个同行在烂泥上打滚,直到筋疲力尽,满身尘土。然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互相取笑对方的大脸。

现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小区里的邻居互不理睬,最多打个招呼。那么,现代人是不是“老古董”呢?是不是所有的邻居都「不好相处」?新社区就不能培养一下农村老巷的和谐温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随着人们对充满亲情、自然的美好家园的无限向往,以及现代乡风乡愁的积极营造,许多社区都设立了被称为“邻里中心”或“邻里”的公共活动空间。大家都在寻找,重访,建立邻里感情,真心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2014年底,我家搬进了县城的田丽国际大厦。这是我们家新生活的开始,也是我们的新家。在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当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姐姐在外地读书,我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都是行色匆匆,对社区多少有些认同感。

有一次休假回家,发现楼下六楼邻居家正在装修。心血来潮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交谈中,邻居告诉我,开发商配置的下水管道质量一般,他已经在装修的时候把我家卫生间的下水管道换成了好管道。那一瞬间我觉得邻居想的真周到,不然等大家都搬进来了再换就麻烦了。一个原因是我对邻居很热心。

再一次,我从外地回来投宿,小区景观前有一排长椅,很多叔叔阿姨坐在一起晒太阳,拉回家,似乎让我找到了温暖的“乡愁”。当你看到邻里之间的温暖,你会觉得社区足够温暖,有心情去欣赏和享受家的温暖。

后来回老家次数多了,就有了几个可以隔空打招呼的近邻。一句简单的“回来了”的问候非常亲切。后来,每当我遇到熟悉的邻居,我总是主动打招呼,即使遇到陌生的面孔,我也尽量微笑着和他打招呼。

说到邻里关系,我的很多朋友都很感慨。“好怀念住在老院的日子,和邻居借油盐酱醋的感觉真好!”如今新的居家生活方式,让邻里关系陷入了缺乏沟通、“一墙之隔的无知邻居”的尴尬境地,邻里关系逐渐变成了“点头之交”,甚至“猫眼看世界”。

如何找到「老邻居」、「老楼老院」的感觉?我认为,邻里之间只有有了交流,才能相互了解,信任和托付,进而积累诚意。也许你懂了,邻居就会亲。

前不久新闻里报道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2年前,南口路社区刘瑞芝老人的邻居,因为年事已高,被送到了社区养老院。出门前让她帮忙照顾智障儿子,她答应了。为了这个承诺,刘锐志坚持了12年,买菜,送饭,甚至擦凳子,刷厕所。

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看似“可敬而不可学”,但我们不妨从这样一件小事做起:水从楼上漏到楼下,大家可以协商解决;看到邻居家插了很多小广告,及时帮忙清理;邻居生病,帮忙跑腿,交电费;大人不在的时候,帮邻居临时照看孩子...

我一直认为,生命是有温度的,人要一直温暖。这种真挚单纯的情感,不应该仅限于亲情。只要每个人都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公益,多一些慷慨,邻里的温暖就会增加,社区的温暖就会增加,家庭的温暖就会增加。

我更固执的认为,一个温暖的社区,一个温暖的家庭,永远不会成长为一个孤独自私的人。

愿你的邻居真诚,愿你的房子充满温暖!

|出品:心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