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斋戒是怎么回事?

在中国古代,斋戒是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理身心,以示虔诚。

斋戒原本是古代国家(或部落)君主(或酋长)领导的一种神圣的仪式活动,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逐渐解放和衰落,并在民间广泛普及。

人们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仪式来自己斋戒。他们从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洗心”,抱着一些力所能及的“预防措施”。这就是强调心的忍耐力的“心斋”和不举行祭祀活动的“清明斋”。民间斋戒有些人一边念佛一边斋戒,但大多数人还是斋戒,只吃素。

皇帝把禁食作为统治国家的一种政治技巧。

在封建社会,皇帝把斋戒作为统治国家的一种政治技巧。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礼部铸造一尊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拿牙筒。遇有大祭斋戒,在牙筒上写“三日斋戒”,中祭写“二日斋戒”,由负责祭祀活动的太常寺将铜人抬至斋宫。

古代朝廷的斋戒活动有一定的规则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周代“七日戒,三日留”。即七天的“动坐”和三天的祭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