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难测验及其思考

一.困境

?海上有一艘遇险的船,它很快就要沉了。船上有12人,但一艘救生艇最多只能坐6人。这12人是:一个72岁的医生,一个身患绝症的女孩,一个船长,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精通航海的犯人,一个智障的男孩,一个青年劳动模范,一个基督教牧师,一个腐败的国家干部,一个中石油的经理,一个新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还有你自己。请根据你的直觉选择六个人登上救生艇。

二、规则:

1,情况无法改变

2.不要用随机的方法(比如抽签)。

3、不要用武力解决

4.根据参会人员的票数决定去留。

第三,调查方法

1.在“问卷网”上做一份问卷,然后通过微信“面对面建群”将学员拉入调查团队,学员点击相应的选项。

2.学员分为三组,第一组(希望的旋律)92人,第二组(国培互动)85人,第三组(冬季至日上的国培)70人,共247人。课后加入200人作为第四组。四组共447人。

3.填写问卷时,第一组没有任何提示,第二组提示每个问题的要求。特别是第七个问题,重点是“我最不想要的东西。”

四、问题设置

1.请投票选出能上救生艇的6人(选择题)。

2.谁是你上救生艇的首选(选择题)?

3.你选择上救生艇的第二个人是(选择题)。

4.你选了谁作为第三个上救生艇的人(选择题)?

5.你选谁作为第四个登上救生艇的人(选择题)?

6.你选择上救生艇的第五个人是(选择题

7.你希望谁最后上救生艇(选两个)(选择题)

动词 (verb的缩写)统计结果和分析

1.请投票选出能上救生艇的6人(选择题)。

前六名分别是:自己(367)、船长(366)、72岁的医生(353)、青年劳模(351)、精通航海的犯人(296)、讲故事的人(232)。

“自己”其实是指自我,代表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评价。在这场模拟海难中,自我的地位被置于其他条件之上,体现了自我优先的原则。

船长,72岁的医生,精通航海的犯人,都是海难逃生的可能条件。船长和囚犯代表船长,囚犯代表逃跑的技术可能性。医生被视为脱逃后的保障条件。虽然已经72岁了,但作为一个难得的保障条件,医生还是被大多数人选择。在技术条件方面,人们优先考虑队长而不是劳改犯,因为人们考虑的是技术条件,评价的是技术提供者的道德水准。劳改犯的技术水平可能比队长高,但人们还是优先考虑他。存在性原则、存在可能性原则和德性原则在这里都有体现。

至于青年劳模,这里有三个重要的身份信息。第一个词是“青春”。与72岁的博士相比,选人考虑到年龄因素,认为未来的希望应该更多地留给年轻人。第二个字是“榜样”,说明这个人在道德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或工作成果上都超越了别人;“工人”二字表明了这个人的身份,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而是草根。这可能是很多人选择这个人上救生艇的原因。这里体现了平均效用原则或公平幸福原则(或补偿原则)。

“好说书人”的身份最有意思,因为当大家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大家也把一个重要的逃生机会让给了这个没有一技之长,无法提供后续保护的人。按照选民的解释,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人,是因为茫茫大海能否逃脱还未可知。活着要快乐,不要悲观地死去。这里体现的是功利原则或快乐原则。

2.谁是你上救生艇的首选(选择题)?

队长(156),你自己(125)

在确定六个候选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船长是除了自己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在大海里没有船长可能就没有真正的逃生。虽然有精通航海、有道德和安全需求的犯人,但很多人还是选择了船长。面对这道选择题,很多人考虑的是六个人必须有自己,所以最重要的是选择安全逃生的最佳条件。

3.你选择上救生艇的第二个人是(选择题)。

船长(109),72岁的医生(87)

接下来的选择肯定会围绕生存的可能性展开,所以作为技术条件的船长和作为保障条件的医生会成为普遍的选择。

4.你选了谁作为第三个上救生艇的人(选择题)?

一个72岁的医生(125)和一个精通航海的囚犯(59)

这里展示的应该是人们对生存可能性条件的退一步选择,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二重要的条件。

5.你选谁作为第四个登上救生艇的人(选择题)?

靓模工人(104)和说书人(71)

选人对青年劳模的感同身受,让他们觉得有必要让这样一个代表美好未来的人物继续生存下去,为未来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生活。同样,出于对真正快乐的需要,人们选择善于讲故事的人。

6.你选了谁做救生艇上的第五个人(选择题)?

靓模工人(81)好说书人(63)

这个选项的结果和第四题一样,说明青年劳模和讲故事者的角色高度契合,只是有人放在第四步,有人放在第五步。

7.你希望谁最后上救生艇(选两个)(选择题)

?腐败的国家干部(291)、基督教牧师(61)、中石油管理者(56)。

至于那个不想上救生艇的人,大家一致认为“国家干部腐败”。从社会层面来说,有对现有管理体制(国家干部)的不满,有对有道德缺陷(腐败)的管理者的愤怒。一旦有机会,这些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人将是第一个被公众唾弃的人。基督教牧师为何被抛弃,可能与选民的身份有关。大部分选民是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信仰基督教。在他们眼里,牧师不可能对逃跑有任何技术支持或快乐效果。紧随其后的中石油经理,作为垄断资源的国企,在老百姓眼里除了腐败和鱼肉,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大家就把怒火转移到这些国企经理身上(虽然可能不公平)。

六、几种变化条件(可变因素)

1.原来测试中的妓女换成了讲故事的。因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妓女的地位代表了一种肮脏的职业和堕落(这一点与西方一些国家不同),即使有人(男性)被这个选项诱惑,也会顾忌地忽略这个答案,从而降低问卷的可靠性。而“妓女”和“说书人”其实代表的是同一个取向,都指向人的快乐或者功利。

2.在西方人的测试中,会有更多“绝症小女孩”和“智障男孩”的选择,因为西方有一个“妇孺优先”的原则,一些西方人下意识地选择了这些答案。

3.“基督教牧师”这一选项在西方人的选择中也会超越“精通航海的囚犯”。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更多。很多人认为虔诚的信仰会给他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即使不幸遇难,也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能会放弃“自己”,换上一个更弱的自己。

4.中西方对“新富民营企业家”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西方认为,无论你是刚刚发了财,还是拥有大量财富,都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值得尊重。对于刚发财的人,出于公平幸福或补偿的原则,应该把他们送上救生艇,所以选择这个人的不在少数。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新富民营企业家”往往和“暴发户”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人们马上会想到炫富、对富人不友善、掠夺性消费很多资源等等,这样的人选择会少一些。

七、“自我”的概念不是一个结论。

“自我”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威廉·詹姆斯是自我概念的创始人。他认为“自我是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他把自我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经验自我分为三个部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高于社会自我。詹姆斯认为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在生活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根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社会自我是指一个人“来自同龄人的认可”,即他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最特别的社会自我是他对爱人的态度。精神自我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或主观的存在,只要它属于“经验自我”。“纯我”是指一个人的身份,表现为“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是一样的”。作为对象的个体被称为经验自我(我),当下思想被视为纯粹自我(我)。在他的意义上,选择救生艇上的“自己”,就是保存“物质的自己”,选择其他有“精神的自己”需求的人。技术、安全、精神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社会,自我也体现在社会情境中。这里作为“纯自我”的因素,被沉船事故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