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教师是谁?

一个选择

让她把教育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桃园是林州市横水镇谢家坪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子很小,只有300多人口,但一半人的启蒙老师都是一样的。她就是刚刚被中央电视台提名为200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的王圣应。

2006年6月5438+2月21日,记者来到这个看起来像世外桃源的地方。从32年前做出的选择,她踏入了这个农村女教师的生活。

王圣应出生于1956,是谢家坪村一个普通农民的第一个孩子。当时大多数农民家庭生活窘迫,王家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童年时的一次突发高烧让王圣应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并使他的右腿终身残疾。从那以后,对于王圣应来说,太行山变得更加陡峭,山路变得越来越崎岖。

家里穷,送不起孩子上学,村里不上学的人多的是。况且盈盈是女生,腿脚不方便。看着父母犹豫的眼神,胜英哭着闹着,一定要上学。小小年纪的她似乎已经预感到,没有文化,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更加艰难。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何况这样一个残疾孩子,最后还是答应了小英的要求,送她去上学。父亲说:“如果你父母不阻止你,你要照顾好自己。学习是你的福气;你要是瞎了,就别怪谁了!”

父母身体都不好,但为了供英国学生上学,除了省吃俭用,他们很努力。父亲冒险进山捡石头,母亲彻夜不眠给人送家纺和棉花。“一晚上能纺一两朵花,赚三毛钱。”王老师用拳头给了记者一张一两根棉线的图片,眼里满是泪水。

小学。初中高中。看到父母的难处,体会到学习的艰难,胜英咬紧牙关,一路学习,成绩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成为村里少有的高中生。因为残疾,她对疾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立志成为一名医生,让更多的村民不再受病痛折磨。

然而,1974暑假的一则新闻改变了王圣应的人生方向:东平村学校要招一名民办教师。

王圣应的心被感动了。多少年来,她看到很多同龄人要么不上学,要么很快辍学,只好上山捡羊粪捡柴火,在山角种粮食,日子还短。“仅有健康是不够的。没有文化,还是没有出路。”王圣应对他父亲说,“我不打算当医生。我要当老师,让我们村的孩子都有学上!”

东平村学校想招初中数学老师,只有一个,有50多人可以报名。王圣应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她没有退缩。她决心为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考前那几天,她吃得不多,睡得少,学习也很专心。神圣的讲台似乎在召唤她,期待她就在前方不远处...

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她正在院子里洗衣服,村支书兴冲冲地进来了:“胜英,胜英,第一名!”"

啊?!她把衣服放在盆里,站起来,仰起脸笑了。30多年后,王圣应向记者讲述那一幕时仍是那么激动:“那时候,我觉得天特别蓝,阳光特别好。眼前的路一下子宽敞顺畅了,一看就不像以前的山路了……”

1974年的秋天,王圣应登上了平台,再也没有下来过。这艰难而坚定的一步,决定了她把奉献山区教育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谢家坪是一个行政村,包括6个自然村,中间隔着山或河。在王圣应在西平的家和她教书的东平村之间,有一条大河穿过。从家走到学校需要半个小时。王先生拖着一条断了的腿,急匆匆地往山路上赶,摔跤是常有的事。

雨季来临,河水暴涨,河上的小木桥未能抵挡住洪水猛烈而持久的冲击。站在没有桥的河边,看着湍急的河水,王圣应有点焦虑,学生们还在等她去河对面的学校上课。她毫不犹豫地脱下鞋子,卷起裤腿。雨还在下,水还很急。河面上缓缓移动的是一个瘦弱女子一瘸一拐的身影,仿佛随时都有被河水冲走的危险。然而,她没有回头。

当时,王圣应是一名民办教师,工资少得可怜。一开始他只有5元钱,后来有了10元和30元。更不用说补贴他的家庭,维持他自己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王圣应的缝纫技术在全村都很有名。有亲戚建议她开个裁缝店,收入比当老师高很多倍。她没有被诱惑。

林州的建筑队世界闻名,林州人外出打工大多得到丰厚的实惠,所以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美誉1985年,王圣应的丈夫王贺胜在东北承包了一个建筑工程,兴奋地和她商量:“我们一起去东北吧。我负责工地,你当会计。不用牵扯进来,多赚点钱。比在家教书强百倍!”

王老师最了解丈夫的心情,但是他心疼自己,也是为了这个家好。“可是我走了,这个学生呢?不是因为前面老师不干了,我才当老师的。我怎么能丢下学生不管呢?”

说服不了她,丈夫一个人去了东北,但又不甘心。他接连给盛英发了三封信,要求她重新考虑。“有什么可考虑的?我不会去的,我不能让学生没有老师。”信,王先生看了,烧了,哭了,但他没有动摇自己的理想选择。“我们山民不仅缺钱,还缺知识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