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习惯?

学习习惯

1.按时完成作业

2.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3.能够阅读拼音短篇小说。

生活习惯

1.每天晚上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2.早睡早起。

3.按时吃饭,不吃零食,爱惜粮食。

4.保管好书籍和学习用品。

5.穿好衣服,系好鞋带。

交友习惯

1.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不打架不骂人。

2.乐于帮助同学。

3.不要和陌生人交往。

健康习惯

1.早晚刷牙。

饭前饭后都要洗手。

3.不要买零食。

4.按时做两个练习。

行为习惯

1.向老师和嘉宾问好。

2.不要扔纸屑。

3.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

其他习惯

1.感激别人的帮助。在幼幼、幼幼、幼幼、幼幼的节点中,幼幼凝聚力所要求的能力跨度最大。除了知识凝聚,情感和社会性也需要先适应再发展。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表达想法,如何解决矛盾,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这些都是孩子学习之初的重要功课。

有些家长认为在学校开个好头就是抓成绩,天天督促孩子学习,考试扣一两分就生气,因为他们不知道初一的重点不是成绩,而是适应,好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Xi”是“鸟飞”的意思,鸟一次又一次地练习飞翔;“习以为常,学也”就是习惯了,日积月累。习惯是反复练习后形成的固定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小学一二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用脑习惯、上课习惯、写作业习惯、复习检查习惯以及与学习相关的睡眠、饮食、运动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学习习惯有三个:跟紧老师,自己做,不拖拉。

抓住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也叫敏感期,意思是“人在发展的某个时期,对特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敏感,最容易习得某些行为和技能”。如果在关键期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教育,神经细胞就会被利用和丢弃,逐渐退化,永远不再发育。在关键期,孩子会对一些事情特别敏感,对另一些事情漠不关心。

孩子的发展有几个关键期,即2-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3-4岁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等。自控能力在5-6岁开始形成,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在5-6岁,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在6-12岁,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在6-8岁。

6-8岁是孩子上学的一、二年级,好习惯或坏习惯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和固定的。

研究还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变化是明显的,如理解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变化,但学习习惯的水平变化不大。可见,一年级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几次考出好成绩要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事半功倍,否则事半功倍。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力量。不用下定决心和思考,这是自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序、高效、促进学习的动力。孩子睡眠习惯好,早睡早起,精力充沛;孩子们有做作业的好习惯。如果他们不边玩边写,就会又快又好。如果孩子们很好地使用他们的大脑,专心学习,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很高...习惯的力量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好的习惯是孩子学习良性循环的保证。

习惯是自动的,好习惯自然能抵制坏习惯,坏习惯也抵制好习惯。而且,坏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很难改正。有些孩子小学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到了初中、高中完全没有改变。有一次,“一个极度焦虑的学生家长”写信求助,说孩子五年级,上课不专心。他几个小时都写不完作业,晚上睡觉很晚,早上起不来。原来这位家长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忙于生意,没有培养孩子的习惯。当他赚到钱,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养成,多次尝试也很难改正,成绩降到了平均线以下。

总的来说,改正坏习惯永远不晚,五年级孩子的坏习惯也要改正,但肯定比从高一开始养成好习惯难多了。所以,家长要记住,在小学一年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取得好成绩更重要。

好习惯是孩子学习好的保证。

一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上要培养按时作息、吃好的习惯,在学习上要形成跟紧老师、自己做、做得快(不拖沓)的习惯。

首先,我们应该养成紧跟老师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几层价值。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谁跟不上老师,谁就可能跟不上。家长要告诉孩子,随时用眼睛、耳朵、动作跟着老师走,跟上老师的课、作业、活动和要求,这样才能符合学校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我在一年级班级观察多年,发现只有跟得上老师的孩子,才能跟上班级的节奏。老师话音一落,他们立刻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又快又利索。大约1/3的孩子跟不上老师的阅读题,或者耳朵跟不上,或者脑子跟不上。他们盯着别的地方,甚至坐着发呆。老师讲完,看到别的小朋友开始写,就赶紧举手说:“老师,你写什么呢?”

要培养孩子跟上老师的习惯,需要家长经常提醒,具体告知。懵懂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可以逐渐养成任务意识,认识到上学就是一项任务,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好。

其次,理解了就要学会自己做,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有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事情,如准备文具、收拾书包、整理书桌和书架等,家长都要坚持让孩子自己做,这是不可替代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条理、敏捷的孩子。

我曾经观察过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参加第一次期末考试,老师开始念题。一个小孩的铅笔盒砰的一声掉在了地上,小孩急了。旁边的男生赶紧帮他把文具和试卷弄好。孩子一口气拿起了铅笔,却不知道老师在看什么。他赶紧举手让老师单独念给他听,但是进度已经落后全班了。

下课后,我问去帮忙的男生,你自己收拾书包了吗?男孩说,我房间的桌子都是我自己擦的。由此可见,两个孩子的组织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笨手笨脚的孩子总是要慢一拍甚至很多。能跟得上老师要求,动作利索,写得又快又好的孩子,基本都是在做自己的事。

让孩子自己做比给孩子做麻烦多了。但是,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喜欢“我来做”。他们不喜欢父母替他们做。他们不想在放学后的课堂上显得愚蠢。他们愿意做一个有能力的孩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问题在教室,原因却在家里。一个高年级的孩子写了一篇作文,希望“妈妈,不要宠我!”!我可以自己做事情。“可见孩子在学校跟不上是家长的错。

第三个重要的习惯是不拖延,按时睡觉、起床、锻炼、完成某项任务、独立写作业等。,为了适应学校的节奏。

有的孩子起床慢,总是出不去;有的孩子走在上学的路上,父母给他们喂饭;有的孩子爱和父母讨价还价,到了睡觉时间就想玩。他们以后怎么用脑子做作业?当他们去游泳时,他们开始考虑为什么不去。如果父母真的“讨价还价”,争论一会儿,做出无原则的让步,不仅违反规则,浪费时间,还会养成拖延的习惯...父母缺乏决断,让孩子去做,家庭氛围会在对抗和心机的拉锯战中迷失。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没有规律可循,无原则的迁就,养成了孩子拖延的习惯,学习上的拖延大多来源于此。周末的作业拖到周日晚上,寒暑假的作业拖到开学前几天。而且拖延症的习惯很顽固,会一直跟着孩子到中学大学甚至职场,拖一辈子,处处被动。

父母每天都需要温柔和坚持。

习惯是神经系统连接的变化。它是一个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就可以自动完成的动作。重复上千次就能成型。它形成后,就不再受意志支配,它的驱动力很强。根据这个道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方法就是每天重复,反复,温和地坚持,直到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行为。

重复是使神经系统形成固定动作模式的重要方式。习惯养成主要靠“学”而不是父母的语言说教。就像鸟儿反复练习飞翔一样,孩子的学校生活是重复的,每天、每周、每学期、每年都在重复,成为一种习惯。家长要温和地坚持“每天都这样”的重复,“顺其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学家强调,习惯的形成要反复,“在习惯形成之前,不应该有例外”。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破例,因为每一次破例都像是“你辛辛苦苦绕好的一团铁丝掉到地上,滑到地上让线圈松弛下来的时间比绕很多圈还要多。”规则一旦确立就不要轻易更改,这样规则才能起到“自动重复”的作用。

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温柔的坚持。起床、睡觉、一日三餐、做作业、收拾文具、看书等习惯都要在家里养成。六七岁的孩子还缺乏自制力,不能完全靠自我约束形成习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外在要求是必要的。但如果家长表达情绪,孩子会感到害怕,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损害亲子关系,欲速则不达。

轻轻的坚持,没有多少道理,更不要喋喋不休。家长的坚持,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明白上学不只是好玩,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和难做的事,努力做好。

有的家长说孩子不听话,脾气大,太难坚持了。

六七岁的孩子脾气大。家庭教育本身肯定有问题。家长一定要有教育权威,坚持让孩子有规矩,不准发大脾气。教育需要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教育。温和地坚持,就是充分发挥教育权威的作用。

(作者赵世平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教育报第9版2018年7月5日。俗话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习惯定型后我们再想改变就更难了。如果是坏习惯,那将是影响我们成长的一条路。如果是好习惯,会为我们的成长之路增光添彩。

所以一定要养成好习惯,那么什么时候培养好习惯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小谢认为,这六个习惯应该在一年级就培养起来,到了高年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会活跃起来。

一年级

第一,课堂习惯

幼儿园一年级的时候,会有很多不适。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们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随时随地玩游戏。

所以在很多孩子看来,一年级的时候,孩子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所以上课的时候可能会四处看看,互相聊聊天。

但也有家长以此为由打孩子,也不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上课不能说话。这样会让他们觉得委屈。即使表面上承认错误,也不会被说服,甚至暗地里怨恨父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叛逆,故意在下节课制造更多的噪音。

所以,当孩子心里有这样的疑惑时,家长要耐心地告诉孩子,我们不能像幼儿园一年级那样上课说话。家长也要告诉孩子,放学后只能和伙伴一起做游戏,所以老师给同学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这样既能学到很多新知识,又不会打扰其他认真听讲的同学。只有尊重老师和同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第二,工作习惯

一年级,放学后,孩子会开始写作业,这是因为孩子写字慢,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有些孩子做作业有困难,所以不认真思考就去找父母帮忙。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轻易给予帮助。如果孩子稍有困难就给予帮助,就会产生依赖性,甚至养成造假的习惯。而一个孩子如果不会自己学习,不会自己思考,学习也很难有进步。这种来自家长的“帮助”,无异于阻碍孩子的学习。

所以家长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这绝对是学习习惯之一。

一年级

第三,阅读习惯

高三那年,很多家长问小谢,“孩子不喜欢读书。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吗?”其实这个时候应该是不能强迫孩子的,因为已经形成习惯了。因此,小谢只能说阅读是课堂作业。所以,老师安排了,孩子就会去读。如果他们不安排,孩子们就会停止阅读。

所以一年级,家长要以身作则,而不是言传身教。只有爱读书的父母,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家长首先要喜欢读书,懂得读书,理解书的内容,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读书,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孩子读书。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前期,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多给孩子读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想学习。

第四,作息习惯

孩子的作息时间很重要。据小谢介绍,很多孩子熬夜看手机,不仅影响孩子发育,还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第二天上课质量。所以家长要从小控制孩子的作息习惯。

观察孩子需要睡多久,然后从早上起床的时间开始计算,确定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时间。比如孩子睡眠10小时,需要早上7: 00起床,那么前一天晚上就必须9: 00入睡,最好8: 30睡觉。这样,孩子第二天早上更容易睁开眼睛。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固定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形成习惯。

一年级

五、父母鼓励的习惯

小谢始终认为,鼓励比比较、批评和责备更好,因为鼓励仍然是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他的全身似乎都充满了能量,所以父母应该改变思维,多鼓励孩子。

常用的鼓励话语可以是:“这次干得好”、“很高兴有进步”、“干得好,再努力一点会更好”、“你真的很棒”、“庆祝一下就好”、“改正错误就好”、“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困难一起想办法”...

第六,合作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体会到个人无法完成的挫败感,从而明白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高一的孩子还没有正式养成各种习惯。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给予细心的引导。等孩子高年级了,这些好习惯会主导孩子更好的学习,家长也会更轻松。而且,孩子可以用最好的结果回报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