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和心理?

“万法无我”是宇宙生命的真理。能知、能懂、能悟,是佛教概念的高度,能实实在在地证明是自我觉知的觉悟境界,至少是“等觉菩萨”的阶段水平,接近佛教!

“佛”就是“觉醒者”。“如果你有一个完美的头脑,你就有五眼六根,你就获得了‘无漏’智慧。”“不漏”就是破除一切烦恼。一切由心外求法的“邪道”修行,只能成就五种神通,只有证得佛觉的人,才能得“一切秘法”。

怎样才能打破一切烦恼,把一切都“漏”出来,直到真正“无我”?麻烦的根源是我。有了八心,没有了“痴、离、执”这些累积的业障种子,就很容易停下来。别说六道凡夫,就连阿罗汉、佛菩萨这三位圣人,都是分阶段修果的。大乘贤者(听说过)破“持”之心,大乘菩萨破“离”之心。只有大乘菩萨觉醒了,才能证得法身,进入无“痴”的境界。

“诚、净、平、觉、悲”111这就是无我成佛的境界。一颗“清净”的心,无执、无污染,是阿罗汉的境界,他以独立为“自得”。“平等心”和“众生心”没有区别。一切众生,只有穷尽,才能证得菩提。地狱不是空的,他们永远不会成佛。文殊,普贤,藏大菩萨境界观音。开悟到位,消除妄想,即佛地境界,福慧圆满,涅槃无穷,大圆镜智慧无穷,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净。回归到无生灭,无清净,无动摇,有足够的自足性,生出各种法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现在就想明白,跟着教学逐步证明,看下面这句话:

“看透他,放过他,安心,随缘,念佛”。

“一切法皆因理而生,佛之论空”。为了理解“我”的空性,都是“因缘”,因缘是“无常”,所以“我”并不执着。虽然理论上很明确,但是只有实践证明才有用。看破者助释怀,看破者更远。布袋和尚的哲学,可以举起来放下来,一个大肚子可以容纳他。

无我是一种状态。

我在道中,道在我,万物皆同。你有我,我有你。怀着巨大的悲痛。

无我,无自私,无差异,无嫉妒,无尊重,无仇恨,无邪恶,无妄想,无执念,众生平等,谦和恭敬。

没有我,就没有人,没有生活,心中什么都没有。目不随色,耳不随声,鼻不随香,舌不随味,身不随触,心不随法。内心向六贼投降。如果你听不到鼓声,你应该去墙边。不动则不去,不来则不来,对外界一无所知。抓牢智慧,抓牢智慧,抓牢智慧。

佛法刚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认识真正的佛,没有人听他的教诲。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你从西边过来,从西边过来,教我怎么出来。”佛法说:“蹬腿闭眼,即出笼。”小鸟很快就明白了。当它看到它的主人回家时,它很快踢了踢腿,闭上了眼睛。主人回来看到心爱的小鸟在踢腿,就赶紧把小鸟从笼子里拿出来放在自己的手掌上。小鸟是怎么死的?正当他发呆的时候,那只鸟突然起飞了。这只鸟真的逃出笼子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也不会被关在笼子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没有自我是自由的。

眼睛里什么也没有,耳朵里什么也没有。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生命,没有自由。

在一个人体证明了没有自我之后,他就认识到了宇宙与生命之间的真理。他发现,当他突破了重重限制,挣脱了思想认识中虚幻的枷锁,生命所执着的“我”消失了,先前的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然后就被无边无际的宇宙意识取代了。有人感叹,这个浩瀚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在庄子的《逍遥游》中,笑傲天地之间的鲲鹏,比喻此时的心境,是无边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由,是“乘天地之义而游无穷,抗六气之辩”的大自由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理,把那个有限的自我融化在这个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中。此时五蕴皆空,一切苦尽甘来。我们会知道颜色和空间没有区别,空间和颜色也没有区别。深明一切法空,真正的法界不生不灭,不污不净,不增不减。此时,一切二元对立都已消除,不再有老与死,不再有愚昧与无知,不再有苦难与智慧,我们超越了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精神意识。心中无惧,心中无惧,最后涅槃。

无我(佛教基本学说之一ˌ否认灵魂的存在ˌ也否认有其他持久不变本质构成宇宙现象的基础)

清空我

空有收益

无我(佛教基本学说之一ˌ否认灵魂的存在ˌ也否认有其他持久不变本质构成宇宙现象的基础)

世俗的名利欲

一个没有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把别人的东西接过来,然后慢慢地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给别人。-导言

什么是自我?

我坚持太自我:你们都错了,我是对的。你们都应该接受我的观点,我的理论,听我的。我重视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出发。

那么,什么是自我呢?是实实在在的妄想和妄想,只是一种想法!你破不了,你超越不了,自然有我自己的坚持。

在我的坚持下,你根本不能和人玩。只有彻底消除自我依附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大死”,你才能无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到哪里都不会碰一个钉子,到哪里大家都会接纳他,欢迎他。

没有我的人怎么和别人交流?

那么,自我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和存在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与他人交流的呢?一个没有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把别人的东西接过来,然后慢慢的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东西传给别人。或者先拿别人的东西,改造一下(其实已经是你的了),再还给对方。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志士仁人做事的方式,无我之人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向一切众生学习,不是先说服他,而是先接受他的理论。当你接受了他的理论,他就不会对你产生戒心,排斥你。这个时候就不能把你的理论介绍给他吗?不要用所谓的道理强行说服别人,更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别人跟着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观点,跟着他走。

佛菩萨以无我的方式对待一切众生,凡夫以持我的方式对待一切众生。所以普通人几乎没有成功,甚至走的越少越不开心,内心空间越小!

但是,消除自我坚持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它必须经得起现实生活的考验和磨炼。我们都觉得自己在佛寺里没有自我,但当我们打破了,我们还在坚持。出去和人打交道,发现我的坚持还是很大,有坚定的妄想。要突破自我坚持真的很难,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可以做,就是以退为进,和谐做事。

落后不一定前进,软弱不一定强大。

在座的各位都是佛教的工具,都在弘扬佛法。当你想花时间陪一个人的时候,他反而会告诉你很多很棒的事情。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不需要和他争论。按常理来说,一个人失去之后会幸福吗?你反驳他,辩论输了,他还会接受你吗?你用一张开心的嘴赢了这场口水战,但你知道你因此失去了什么吗?你失去了人脉,失去了人气,失去了别人接受你的机会。

争论的场景一般是:你想反驳对方,对方也想反驳你。这时候你假装摔倒他不开心吗?他高兴了,你马上说,我兜里有东西。快来看一看,尝一尝。他高兴地接过来尝了尝:哦,真漂亮!多好吃啊!(众笑)所以,退步不一定是进步,软弱不一定是强大。其实内心越强大,就越敢示弱;越是脆弱的人,越不怕示弱。相反,他会假装坚强。

佛教是给知音的。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学的佛法就是真理。他为什么要急着低价出售真相?你知道,你手里抱着一个婴儿!急什么?宝宝是给知心朋友的。就像一个美女,她不会去弥补那些不理解她的人,只会去弥补那些欣赏她的人。

同样,佛教也是讲给知音听的。来这里的人如果听不懂,只能说阿弥陀佛,拍拍手,鞠个躬,撇个好关系,然后默默走开。他不理解,也不接受。如果骂他,除了结束一段不好的感情还会怎么样?所以你手里有真理,有黄金,所以不用担心,总会有人相知识货的。真理是给知心朋友的。

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命运的问题。但我们往往很笼统地理解这种“缘分”。命运是什么?不清楚的,不明确的,不断切割的,不明确的,就叫缘分。与其说两个人是有缘人,不如说是有相似的品质,相似的品质,相似的品味,相似的兴趣。如果质量和品质不亲近,两者之间怎么会有缘分?所以,人家跟你没机会,就别抱怨了。有了真心话,就找到了知音。你素质好,自然能找到知音。你急什么?其实你刻意的坚持就是我坚持的体现。

——摘自万兴和尚作品《心灯》。

万兴和尚简介:

东华寺方丈万兴是一位修行佛法的智者,用生命证明了生命的本源。

15岁出家,18岁出家,29岁获得生命本源。30岁重修东华寺,佛学专业4年,闭门造车7年,18年建寺,讲学10余万次,著述数千册,多语种出版13册。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先信教,爱国,先学佛,先出家;2008年倡导每月升国旗1次;2016,中国首家佛教爱国博物馆成立;自2000年以来,东华寺在18期间共向社会捐款数千万元,多次获得省市“模范和谐寺堂”的美誉。

30多年过去了,从无邪到开悟,再到建庙保僧讲经,我们总结出了一条可以让人类觉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万兴和尚以普度众生为使命,对东华禅的修行无私奉献,并殷切希望天下众生学习东华禅来整合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做公益志愿者是一种“无我”的高境界,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们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明白是非,就要有主见,有时候不要“没有自我”;面对宇宙万物的科学奥秘,不可能“无我”,包括“你”、“我”、“它”。在利益面前“忘我”“无私”是高尚的情操;在健康休息期间,能够“没有自我”是一种完全睡眠的状态。在思维和能力领先的情况下,转身“反哺后来者”。这个时候,“无我”就是一种博爱,慈善,普渡众生,帮助世界!其他的“真的没什么”。

“无我”是与执着于“我”相对的。生命中的这个“我”,这个身体以及身体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偶然的存在,并不真实,一切都会随着岁月而消失。与整个宇宙在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时间相比,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微不足道。有什么好留恋的?俗话说酒肉过肠,佛却留在心里。一个人如果能明白执着于“我”的虚荣,就能体会到灵魂的净化,最终获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不常见。人们往往执着于某些观念,比如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惜产生许多痛苦和烦恼,却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落后。现代国学大师南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种“自执”,就是非常执着于“我”的现象!把你所有的妄想,意识,烦恼,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念头都当成真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所有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而不是真正的心。但当人们牢牢把握住现象的时候,就会把这些变化当成心。佛教徒注重的是恒常而不是瞬间。在晚自习佛学的课堂上,我每天都在读:“日子过了,我的生活也减少了。水鱼少了,怎么可能开心?”今天结束了,这一生也短了一点。今天已经过去,不会再来。青春已经过去,衰老并没有停留多久。看起来很难过。然而,这种悲伤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对生命无常的理解。人生如梦,如露,如电。你真的需要稳定你的心,这样你就可以坐下来看云起,不被幻想所迷惑,并培养一个禅心。佛和众生的区别?佛总是慈悲的,一切都是“无我”,而一切众生却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的物质与精神欲望和名利场,难以割舍。很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吗?其实不然。

《金刚经》告诉我们,所谓凡夫俗子,本来就是个假名,没有真正的凡夫俗子。笔名叫做everyman。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佛的种子,但是一切众生都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普通人了。人人都是佛,众生平等。所以禅经、心性、佛性、众生,没有分别。心就是佛,当你悟到了,这个心就是佛;没想到佛也是一个普通人,心、佛、众生没有区别,三者是平等的。

心、佛、众生无分别。每个人生来都是佛,只是很多人被世俗所困,所以失去了本性,认为自己成不了佛。所以,大家也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放弃一切去修行,还是可以成佛的。

为什么在生活中修习道教就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我一开始摆脱不了“肉体会”,所以总觉得如果我有这个身体,就一定要很坚定地看着它。大多数人总以为六尘圈的阴影就是自心。六尘圈的阴影是什么?外面的光,眼睛能看到的。声音,耳朵能听到的声音。甜,鼻子能闻到的味道。味道,舌头能尝到的味道。触觉,身体能感觉到的感觉。方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六大功能,是人生于世间的“六根”。六外尘和六种物理现象与身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像,称为六尘之影。比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影子,都是幻象,但是这些影子很强大,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痛苦,我们也痛苦;我们很高兴见到他们。明知是假的,还是受其影响。

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颠倒在六尘的阴影里。例如,当我们许多人看电影时,我们会被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知道是假的,但还是当场感动落泪。为什么?只是因为我被六尘的影子欺骗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尘埃的影子。昨天发生的事能留下吗?你能再把它放在你面前吗?不,都过去了。都是命运的阴影。然而,所有的人常常回想起昨天的事,有时会无比愤怒,有时会无比悲伤,有时会无比快乐。南怀瑾说,所有的众生都被困在六尘命运的阴影中,并把它们视为自己的心。所以,一个人要想摆脱各种烦恼,就必须摆脱对“自我”的各种幻想,不再执着于我。

任何学佛禅的人,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里树立起这样的观念,他们一辈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还债,为了偿还所有有关的人的冤屈。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一无所有。长大,吃穿,一切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老师,朋友给的利益。只有我辜负了别人,别人也没有对我怎么样。所以,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天下人民做贡献,以此来感谢他们的恩情,还清我自出生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这个世界,为了这个世界的利益。大乘佛教的要点,即由此出发。

事实上,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与佛教徒的慈悲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杜甫“安身于千府,护天下贫者皆笑,风雨中居安思危”的心愿,其实与佛教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所谓“拯救天下众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是真正的佛教境界,除此之外,都是虚无缥缈的。

众生视佛如佛,人如人;而佛陀则认为众生皆是佛,每个人都是佛的种子。只是因为他们误堕人世,沾染了世俗,所以不要蒙蔽了灵魂的光辉。只要你肯修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一颗佛的种子。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我有一颗珍珠,被尘埃和劳动锁了很久。”今尘埃满光,千山万水断。"

长生的境界,如果能成仙,就是“无我”。

中国文化,其实就两个字:“无我”。

什么是无我?它的含义是:第一,无常不恒;第二,自己做不了主,也不能舒服。另外两层意思是:第一,没有自我,没有我;二是不持己见,忘我,无私无邪。

如果我们必须理解这种无我,那么我们必须知道无我的意义。没有我,一切都不重要了。没有了我,我就摆脱了固有的自我依附、自我感知、爱慢的恼人习惯,不被它控制。

没有我的我也能成为我自己,放下更小的我也能看到更大的我。

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高,智慧才是出路。不一定要出家才能解脱痛苦,去掉“我”字就行了。

学佛不是要得到,而是要放下。利他的过程就是逐渐放下“我”的过程。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破我,成就无我。

真正的修行是要学会无私,学会付出,不要总想着自己,要学会摆脱自私,真正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真正的舒服。

没有杂念,没有无私的欲望和是非,就没有自我。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就要净化自己的内心,看淡世间的繁华,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有很强的自制力,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要有为大家服务的精神。

抱着,是痛苦的;憋着,然后怨恨。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远离烦恼,就不能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他要学会先放下自己,多为别人着想,这叫破我执。于是慢慢地,渐渐地,完全不考虑自己,你进入了一种无我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只要你真的能看透,敞开心扉,明白,最终一定能修成正果。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似一无所有,其实世间万物都归他所有;看似没事,其实他真的得到了。

心胸狭窄的,要在人和事的境界中逐渐磨练,发现一切痛苦都是“执”所致,一一淡化;在利他和助人中体会无私的快乐,一点一点的成长。必须要有这个碰撞、思考、改变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体验练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没有自我治疗。无我不是真的无我,而是放下心来,始终以自己为中心。证明无我的人,处处考虑众生,以众生的解脱为中心,觉得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道是无私的,既要寻求自身的解放,也要寻求普遍的拯救;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个人的私利、欲望、偏见和执念,而应该有同情心、热情、慷慨和宽容,没有自我。

只有没有自我,才会有博爱、善良、同情;只有无我之人,才能包容一切,无我之人,才会悟道,识破尘嚣,关心同情人间。

无我的状态就是从空性中领悟。其实普通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我,真正能做到无我的,是那些有善念,长期修行的人。

无论你是学佛教、道教、儒家还是基督教,学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今天比昨天更没有我,明天比今天更没有我。越来越迷失自己,就走上了正道。

遗憾的是,很多人把修行的过程当成了一个自我强化、自我强化的过程。他越学习,就越有自我;他越学习越自恋;他越学越陷入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陷阱。所以这个所谓的修行,其实并不是修行。

有些学佛的人,学佛两天,整天用佛法来捉弄别人,批判别人。就像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整天拿着马克思的手电筒给别人拍照,就是不给自己拍照而已。

衡量一个修行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字:我。你是不断地迷失自己,还是不断地强化自己?不管你学佛、学道、学儒,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哪怕什么都不学,越来越自我剥夺,那你也是一个修行者。

老子的智慧是:空即是无我,静即是无欲。所以,没有我,重要的是心无杂念;学道,重要的是虚心。

在我的境界是基于我对事物的看法,我看到的一切都带有个人色彩。一个没有我的世界,就是站在事物的角度看事物,忘记了什么是我,什么是事物。境界是喜怒哀乐的呈现,是对世事人情的体悟,是心中的一片春色。

世界上没有我,但我无处不在;放弃小我,寻求大我;弃恶心,存慈悲;人们不知道有我,我也不认识任何人;我没有神秘,但我有一扇奇妙的门;寻求没有我的和平是生活的美妙之处。

“以自我为中心”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修行就是逐渐去除一切烦恼,摆脱一切痛苦。“无我”是修行的结果,不能变成因。实现它需要方法和时间。

“我坚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让“我”快乐。于是,我们产生了嫉妒、自大、仇恨的心态,以及各种不理智的行为,把自己的身心推向痛苦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