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采访|深入开慧学校,发现开慧镇教育发展中的女性力量。
农村教师:基础教育后的女性责任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正在耐心地回答面前家长的问题。她是这个调查组成员采访的第一个对象——开慧学校的教学主任万琪琪老师。“当时我就想体验一下当班主任的乐趣。我觉得我可以更关心学生。”当调查组问及万老师的用人考虑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教师职业选择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开慧学校的潘华宇老师坦言:“起初,我来这里只是因为公费师范生。那时候我对教师行业还不够了解。”但现在,“幸福”成了他们的同一个关键词。“即使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但孩子们更以老师为导向,教他们也会充满快乐。”入职一年的潘老师,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
(图为开慧小学万老师接受采访)
她们只是开慧学校女教师的一个缩影。或者他们一开始是在做梦,或者是迷茫,但当他们站在三尺讲台上,责任就成了他们自觉的选择。万老师在采访中说,女性为农村教育贡献了很多智慧。开慧学校有22名教师,其中90%是女性。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师处理的事务范围更广。除了日常教学,关心学生生活也成了他们的职责。
“诚实勤奋”是开慧学校的校训,也是每一位老师的行动。据万先生介绍,开慧镇当地的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例,而且主要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学校考虑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开慧学校积极设立家访记录表,提供阳光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建立特殊学生管理制度。除了学期内的日常家访,老师们每个月还会关注和走访注册的重点学生。关注校内外,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红色故乡:女性文化下的精神传承
开慧学校作为杨开慧烈士的母校,毗邻杨开慧纪念馆,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当调查组成员问到学校的特色教育模式时,所有被采访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学校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学校所有的德育活动都以红色文化为主,主要涉及杨开慧、苗博英等当地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传承。”开慧学校德育主任苗初斌老师向调查组成员介绍:“我们会在杨开慧生日、清明节、五一节组织学生参观开慧烈士陵园。学生寒暑假的实践作业也会涉及这方面,比如听党的故事,了解红色人物,收集身边的红色学习先进典型...“红色教育真正融入到开慧学校的日常教育中。
(图为万老师填写问卷)
从教两年,苗老师深受鼓舞。她是教师,也是党员。当她听说调查组成员对学校的红色教育感兴趣时,尽管忙于最后的事务,她还是抽空给我们详细解释了一下。其中与杨开慧纪念馆联合开展的“小讲解员”活动被她多次提及。“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会定期来学校对孩子们进行培训,我们也会经常组织他们到纪念馆学习,让表现好的孩子们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实践讲解员。能够有机会出去实践,所以孩子们学习祖先精神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弘扬红色精神,加强德育教育,开慧学校的老师们真正做到了当地红色文化与小学德育的有机结合。
年轻团队:开慧教育未来的希望
开慧学校教师年龄趋于年轻化,平均只有27岁,这是大量老教师退休和年轻教师应聘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教师想法多,思路活,精力充沛,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新老师思路新,更容易亲近学生。课题组在采访苗先生时,赶上了一位前来领取孩子通知书的家长。苗老师急忙赶回班里拿通知,认真地向家长解释:“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孩子平时在学校表现很好。”拳拳之心体现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关心。
当被问及开慧镇的整体教育情况时,苗老师真诚地说:“首先,我真的觉得开慧是一个很好的地方。虽然地处长沙县最北的乡镇,但很多新教师在选岗时,可能都不想来这个地方。但其实我来了这个地方之后,人文环境和工作氛围都让我觉得很舒服。一支较年轻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当地教育的发展。我相信开慧镇的学校能越来越好!”
采访结束时,调研组成员参观了位于一楼大厅的红色宣传教育展板,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价值内涵——“我的骄傲丢了,杨军的柳树丢了,刘洋不理。”从杨昌济的《向天栽一根大木柱》,到杨开慧帮助创办女工夜校,再到现在开慧学校的老师们玩转新时代时尚,红色精神与教育就像两条交织的线。
(图为调查组成员在开慧小学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