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高分!辩题:父母应为青少年的错误负责。怎么辩?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上升,犯罪性质暴力化,违法犯罪低龄化,团伙化,在校学生大幅增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和未来。违法犯罪行为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罪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下是我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的拙见,并与大家探讨。其次,调查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教育、道德等诸多领域,也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主观原因,也有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先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1)家庭教育的误区助长了青少年犯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一般来说,好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不好的家庭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往往会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除了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孩子犯罪的直接原因。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飙升,家庭结构不完整,使得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足,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有效的家庭教育,遇到不良习惯和坏人诱惑,容易误入歧途。缺乏父爱和母爱是青少年犯罪的第一诱因。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会让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财、自私、飞扬跋扈的坏习惯。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家庭奉行大棒政策,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就会对社会进行恶毒的报复,危害极大;“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无法管教或忽视孩子,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遇到不良习惯和坏人的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另外,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2)学校教育不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正规教育的地方。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相反,它往往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据调查,近70%的未成年犯都走过一条从学生到学生,再从学生到犯罪的道路。被调查的未成年犯中,在校成绩好的占2.97%;平均成绩占365,438+0.68%;成绩差占56.44%,8.91%分不清成绩好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就学校教育而言,影响其发挥应有功能的主要问题有:(1)教育思想不正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或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前仍有很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很多学校在教育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班级、3、6、9年级的划分,极大地伤害了被列为“另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中的一些人滑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在校违法犯罪的学生中,这类学生占大多数。(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改革开放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特点,不善于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不懂得把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和管理中,不会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他们仍然采用封闭的、程式化的、模块化的方式教育学生,对待差生歧视、体罚甚至推出学校。有些老师平时备课不认真。他们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吹毛求疵,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无聊和压抑。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里往往被看不起是低人一等,对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有着更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他们会在社会上寻求安慰和欢乐,很多人因为交了坏朋友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3)学校生活枯燥单调,少数教师师德较差。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快速成长,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他们需要七种颜色的阳光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但是,很多学校连这些最起码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枯燥单调的学校生活让年轻的学生觉得生活在其中真的很无聊。于是,他们常常把旺盛的精力发泄到不该发泄的地方,一次短暂的旅行将成为终生的遗憾。(4)教育教学分离,校内外教育脱节。教师的教书育人,校内外一致的教育,是学校教育达到理想效果的必备因素。而很多老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对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苗头视而不见,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实际上相当于害了学生。学校与外界教育的脱节更加明显。老师在校外往往对学生一无所知,而家长在校外对孩子漠不关心。只有当他们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惊讶,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忘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此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学生还存在着“不如一边读书一边赚钱”的思想,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跟不上,所以这些学生流向社会很容易成为“犯罪后备军”。③(5)加强以学校为中心的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合教育。下大力气办好普通学校,改变当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快慢班”的做法,正确对待后进生和双差生,减少学生辍学现象;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防线”作用,通过各自的职责和密切配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3)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无法辨别是非。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社会的垃圾和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色情、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健康,使一些涉世未深、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④另外,中小学周边的游戏厅、网吧、台球厅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是不良的文化信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如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所呈现的世界,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极限。他们所引入的态度和价值观更加鲜明、生动、现实,因此更容易被幼儿模仿和接受。一些青少年由于思想单纯,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容易被社会上的坏人牵着鼻子走,拖下水。青少年犯罪多为团伙犯罪的原因不言而喻,团伙头目的引诱和恐吓往往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4)素质低下和认知能力不足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⑤按照心理学的划分,11、2岁到14岁是青春期,14、5岁到17、8岁是青春期,相当于高三小学到高三;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孩子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即成熟过渡但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在这个生理和心理发展快速变化的时期,他们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很快,但尚未成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状态,充满了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与幼稚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在此期间,如果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他们可以顺利、健康地向成年人过渡;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受到不良教育的影响,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⑥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的大量研究表明,导致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错误的道德认识。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认知能力低下,品德不良的青少年容易追求私欲(物欲、性欲、报复欲等。)在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猥琐的趣味观、绝望霸道的英雄观、哥们义气的支配下,产生了各种不计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道德不好。众所周知,一定的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的支配下产生的。一般来说,在正确的道德认识控制下,通常只会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反之,就会产生不良的、低下的道德情感。如前所述,在错误的道德认识下,很多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而且非常情绪化,甚至好恶颠倒,对社会有很强的对抗性,因此容易受他人诱惑,形成群体,误入歧途。第三,自控能力低。人是社会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明知故犯却无法理智的情况,甚至是“知法犯法”,这其实是人的自控能力低下的典型表现。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控制自己就是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很多青少年容易冲动,往往难以自控,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一般来说,青春期是容易出现违法行为的时期。我们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早期发现和预防非法行为而努力。从教育和预防的角度来说,可以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综上所述,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