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为迁移而教。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

首先,我从德育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带着改进后的教育理念回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一)对德育存在错误的理解,把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缩小了德育的作用。

原因分析:长期以来,把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缩小了德育的作用和影响。在我们学校的讨论中,相当多的老师,包括我在内,都认为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只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德育,缩小了德育的作用,影响了德育其他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就无法很好地开展。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品德课。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学工作,除了学生犯错误时普遍需要和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他教育几乎没有涉及。思想道德教育还依赖于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片面,不仅不能全面开展道德教育,也不能更好地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其他方面教育的辅助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就太单薄,起不到根本作用。

改进策略:分清德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逻辑关系。根据我们学校的分析,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为主,思想品德课为辅。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接受和内化道德教育,自主、正确地做出道德选择。在思想品德课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小事件,让学生融入实践,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德育。除了思想品德课,这种“育人”的教学方式也可以适当穿插在普通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生遇到这种事情如何处理,换个角度思考,让学生有一个自我选择,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高尚的人。这样学生的自主选择会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道德教育过于模糊,抬高了道德教育的高度,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距离感

原因分析:读书的时候听说德育要从小抓起。工作,这个一直记在心里,也一直很重视德育,但是一直没有好的收获。学生一入学,我们就给他们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 *生产主义等各种大思想。从小到大,真正能理解,真正能接受的人屈指可数。也许学生能告诉我们很多这样的大道理,但是付诸实践就忘了。其实,在思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 *产品主义的时候,这些大思想太模糊,把德育提到了一个高度,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大道理大思想的高度太高,离学生太远,有距离感。学生很容易忽略大思想的存在,觉得只要不做违法的事,就是对的。片面的道德教育恰恰忽略了日常的行为教育,忽略了教会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和社会的教育,忽略了基本行为教育的培养。过于空洞的德育,让学生忽略了如何做一个普通人,如何从生活中的小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明明知道要从娃娃抓起,却忘了大道理、大思想的培养也必须从小事做起。德育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最基础的基础教育之上,这样才能更好更好地开展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进策略:将模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 *产品主义具体化,主要通过讲小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德育。德育要贴近生活,关注个体发展,增强双向互动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内化,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要高标准与低起点相结合,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理论联系实际,使德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教会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既不能是圣人,也不能是英雄,但最起码,一个人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感的普通人,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不可能长大后突然变成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所以从小把德育从小事抓起,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生活中教学,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自己其实很接近道德标准。学生的一个小小的行为,也会在某一点上影响道德判断。学生与道德的亲密接触,可以对自己产生自我约束力,不再胡作非为,做事也就有了准绳。

(三)德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缺乏新意。

原因分析:受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德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向学生灌输一些特定的道德规范。在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要在惩罚和考核方面巩固灌输教育。虽然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种教育方式只是让学生强行认识德育的形式和表面,学生无法接受和内化。这样的灌输相当于不学,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适得其反。

改进策略:在德育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单纯的传授。更加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注重实体和内容的内化。德育要讲究细致生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道德或价值观不是通过灌输获得的,而是通过自主选择和从行为实践中反思总结逐步形成的。比如,在解决一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时,可以尽力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然后综合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做出理性的选择分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要说明选择的理由,帮助学生分析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从选择采取行动的结果中权衡利弊,让学生了解自身价值观的利弊。也可以集体讨论,让学生先自由选择,再分别发表意见。可以用各种实际的方式来做,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和受到熏陶,从实际感受中得到道德教育。当然,这些条件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德育教学氛围浓厚,学生容易融入其中,更愿意成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其次,从教学方面深入剖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带着改进后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实践。

(一)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领课堂,难以有效整合教学活动。

原因分析: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不够准确,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够稳定,使得教学活动的设计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偏离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教学活动的灵活设计上,缺乏稳定准确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跳跃性思维的把握,无法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准确融合。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足,对目标的把握出现偏差。基于教学参考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现代学生的个性教育。模块化的教育理念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改进策略: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本质上是发展教育,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是人格教育的基本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我们要在教育中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发展他们。传统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远远达不到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简单的“面向社会”的定位使得教育模块化,一刀切,远远达不到“因材施教”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对人的丰富个性的强烈需求,儿童的生活环境日益开放、丰富、多样。“现代教育必须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普遍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教育。”张桂枝对个性化教育的呼吁中提到:“第一,尊重个性和人格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二是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智慧自由起舞;第三,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四是开设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的灵活个性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个性化教育并不意味着个别教育或一对一教育。只要教育者心中有想法,有目标,个性化教育是可以融入集体教育的。当然,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这样的策略,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借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起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是学习缺乏主动性,还是老师主导控制了整个教学活动?

原因分析:根据我班的学习情况分析,我们班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也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学生自身素质而言,在综合素质能力上并没有那么硬朗。新一轮教育改革后,我们应该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但在大部分农村,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自然成了学习机器。学生的很多能力是有限的,或者没有被挖掘出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主动说话,不学习,不思考,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靠老师牵着他的鼻子走来完成教学活动。

就我个人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未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和教育理念上也存在严重的误区,把“填鸭式”教学强加在学生身上,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读书而读书,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在我的教育理念缺失中,只是让学生“为教而学”,忘记了我天天挂在嘴边的“育人”。在教学中,我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只是片面的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进策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是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学生愿意主动学习,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有了。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创造力,才能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只有用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长久地掌握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兴趣是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机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被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书本为主,课外知识挖掘不足,学生价值观的局限性

原因分析:目前大部分农村应试教育依然盛行,学校忽视学生正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挖掘。记得有位老师说过,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力、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有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他们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这也会促进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或增加作业,而是读、读、再读。”想想自己有时候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读书习惯,不愿意读有用的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能写好;一方面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随着对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我更加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布置了作业,但大部分还是选作文。阅读优秀作文虽然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满足不了他们求知、求新、求新、开拓视野、独立自主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仅仅学习课本只会以偏概全,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并且无法在课后进行补充,无法有效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填鸭式”教学忘记了“开放式教学”、“为学而教”、“育人”。这种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无法健康成长。

改进策略: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方法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默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单元阅读指导和读写的例子。它需要哪些阅读知识,如何阅读课文,是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告诉学生注意单元阅读指南,阅读指南提出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中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选取一些贴近生活、适合学生阅读的段落。这些段落要既有趣又美观,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热情,积累自己的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一本语文课本就像一把钥匙,学生拿着它去打开其他书库。”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仅靠课堂上读几篇课文是不能有很大提高的,要靠课后大量阅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将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课本上学习的内容进行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教给他们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要广泛、多样、生动、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范围要广,不仅要阅读的内容,还要阅读的题材和风格。课后阅读经常是随意的,喜欢新颖动感的绘本。他们阅读时速度很快,囫囵吞枣;他们要求厚书,读厚书不切实际,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出版物和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教师不仅要定期向学生推荐有用的阅读材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和信息,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差异化教学难以实施,无法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

原因分析: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统一的标准教育向差异化教育转变,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种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句口号,很少被执行。在回答课上,很少有学生对老师发表不同意见,很多学生不敢回答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有的不想回答。我根本照顾不到我们班的每一个学生,更谈不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回答问题和指定学生发言的情况下,往往形成固定人数。我们班还是小学生,有人举手,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举手了。有的真的知道,有的只是填空。我真的让他答非所问,甚至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我们班就有这样的学生。告诉不知道的不要举手,那估计会有很多人不举手。种种现象表明,学生没有参与教学活动,没有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改进策略:学生不主动学习怎么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提出一个问题,更不要说可以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不可否认,我们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有缺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质疑精神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但是作为学生,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想告诉学生的是,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也有权利。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权利,互相探讨讨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新的路径。浙江金华金石小学教育集团的武晓军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的提问方法,我觉得很有效。在这里,我使用武晓军老师的方法。他让全班同学拿着同一根冰棒棍,写下他们的名字和学号。然后把棍子放在罐子里,抽签提问,给每个学生一个机会。有时候,你可以很聪明。对于不经常被提问的同学,多做两个标志放进去,前提是同学不知道。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被抽中的机会,这样学生答题的机会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公开的。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品行。这样,有职业道德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关爱学生。作为老师,不能光道德高尚。最起码你需要有专业素养和很强的教师能力。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有足够的能力培养国家的人才。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足够强的“硬件”,更需要有“软件”让学生接受自己。目前我的教育理念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在学习中慢慢改进完善,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缺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