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镇景点

海拔1035米有一座众所周知的东华山。山上有棋盘石、顶石、观天、石鼓、鲤鱼石、瓦婆石、仙人雕、燕子岩等八大景点,风景秀丽,游人络绎不绝。

东华山,位于永定县浮石镇东安村,距县城30多公里。主峰海拔1034米,为永定县第一名山。云雾常在山中,四季如春。峰为绿色,峰为簇状。巍峨突兀的山峰,仿佛绿色海洋中露出的风帆,令人神往。山中有东华山寺,建于清乾隆四年。当地人喜欢在每年的第一天上山,在寺庙里烧第一根香。寺庙古朴,分两殿,占地400平方米,歇息于山顶,重檐,背梁结构。

山上有八个景点:一是“棋盘石”,旁边有松树和灿烂的山花。相传古代神仙经常在这里玩游戏。第二,“老虎岩”,相传,过去东华山有许多虎穴,于在此开荒盖房,使老虎下山,老虎的苦难停止了。三是“鲤鱼浮塔”,建于清嘉庆四年,四层砖木结构,六边形。第四,塔下的石墙裂了几十尺,形成“天线”。从山寺后面进入,可以看到一条斜斜的阳光线。那些个子小的可以爬到顶上。第五个是“燕子岩”。第六,“仙人刻字”,山中有三处摩崖石刻。第七种是“瑶珀石”,即“鹰石”。八是“仙女峰”,这里过去有很多猿猴,挂在墙上和游客玩耍。

此外,棋盘前的悬崖上有一块突石,形似石椅,称为“顶石”;寺后有一泓清泉,永不干涸。泉左侧有一山洞,风吹石洞,如鼓之声,称“石鼓”。

因为这里主要是当地人拜佛烧香的地方,所以观光并不更重要。山内大部分景点都没有开发,游客需要爬一点才能看到,比如顶石、老虎岩、燕子岩、药坡石、天仙峰等。与全国各地的四川名山相比,在这座小山中,增加了游客攀登这座山的乐趣。根据土楼普查资料,伏羲土楼群是永定土楼密度最高的地区。区内有天后宫、永隆场、永豪楼、古渡口码头遗址、断壁遗址等景点。

伏羲土楼群位于永定县浮石镇伏羲河南岸。有106座大土楼自东向西一字排开,总长3000多米,面积近3平方公里。这些土楼保存完好,基本风貌犹存。土楼中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闽西最大的天后宫、防洪堤、河运码头遗址等。

经过深入调查,永定县CPPCC认为,伏羲土楼群可以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永定县土楼群形成互补,进一步发掘、保护和传承伏羲土楼群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文化旅游生产力,大有可为。

福建省永定县政协提出的将伏羲土楼开发保护纳入该县“十二五”规划的提案得到积极响应。2010,10年2月,永定县有关部门已将此建议列入该县“十二五”规划修订稿。

在永定县政府就“十二五”规划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时,永定县CPPCC阐述了开发伏羲土楼群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将伏羲土楼群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永定CPPCC还对伏羲土楼群的旅游开发价值、发展定位、景观建设和运营模式、现有文物保护等提出了具体意见。浮石镇的“永隆场”以高著称,是最耗费劳力的土楼。由于地形的限制,建筑部分依托于海滩,填方工程极其庞大。从大坝填筑开始到整修完成,历时28年。被上海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第一高楼”,是客家方土楼的典型代表。“永隆昌”的主体建筑高五层半,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外部建筑有四层半高。

永隆场被列为土楼的旅游景点。该建筑以烟号命名。永隆昌楼始建于清末道光年间,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初年落成,历时28年。据传* * *花了60多万银子。这两栋建筑既相连又独立。一* * *占地近2万平方米,结构布局基本相似。外围楼高四层半,主楼高五层半。还有一些两三层的建筑,主要是私塾、财务室、米屋、仆人宿舍等等。“永隆昌”不是这栋楼的正式名称,而是这栋楼里曾经经营烟草的商行的名字,所以习惯上称之为你的住所。

永隆昌大厦(不包括博物馆和别墅)* *有92个大厅,746个房间,65,438+044个楼梯,6个石花台,33个石框门,7口井,65,438+0个池塘,65,438+00个浴室,7个晒台,60个厕所和一条500米长的溪流。“永隆昌”楼是永定最大的土楼,一个人开一次、关一次楼的所有窗户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几年前,有两个小偷来偷永隆昌的镇馆之宝——皇家“镀金红木屏风”,因找不到出口被抓。你可以想象这个建筑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而且这个高楼居然是用黄土夯的,很神奇。

永隆昌楼由两座土楼组合而成,即方形建筑“福山楼”和五峰楼“傅生楼”。由傅生大厦和福山大厦两座大厦式方形建筑组成的庞大的土楼建筑群。傅生楼,俗称“老楼”,坐北朝南,东西向,属于三堂两落的“五凤楼”结构。在傅生大厦的门楼上,刻着汉字“大福地”。浮山大厦位于傅生大厦东门后约150米处,俗称“新大厦”。它坐西南向东北,主体是典型的方形建筑。浮山楼的门楼上,有“钟毅第”三个大字。傅生楼和浮山楼一样,规模都很大,楼里楼外,外观也差不多。它由许多入口、大厅、天井和回廊组成。陌生人进大门,只要经过几个大厅,进出几个门,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就像走进迷宫一样。大有“进得容易出得难”的感觉。CCTV-4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土楼春秋第三集:黄金时代(2011、10、31播出)通过永豪楼的财富故事讲述福建土楼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同时通过居住在土楼的居民黄大宏展现永豪楼。

浮石镇新民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土楼,叫永豪楼。据《浮石市黄氏族谱》记载,其正式名称为“楼”。奇怪的是,在大楼建成后的160年间,五福大厦的名字鲜为人知,而永豪大厦的名字却广为人知。原因是什么?

这里的玄机与工匠和主持建造的人有关。

据《浮石市黄氏族谱》记载,第十三祖黄崇斋一生务农,生下五子,依次名为永耕、永浩、永贵、永居、永奇。黄永庚成年,正是赶上永定丝烟的好机会。为了发大财,他和二儿子黄永浩商量,决定自己去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开拓市场,销售香烟,而二儿子黄永浩则负责家里的一切:一是和几个弟弟一起负责烟叶的收购、加工和经营;二是照顾年迈的父母。兄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年轻人肯动脑筋,跑得好。再过几年,他们家也就渐渐小康了。

客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家致富,当务之急是买地建房,获得“永久财产”。黄氏兄弟也不例外。他们决定去盖楼。由于黄永浩在家经商多年,弟弟们又年轻,盖楼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两兄弟约定,所有与盖楼有关的事宜都由黄永浩负责。

顾名思义,黄永浩充满了豪气。他觉得改革开放后,大楼会宏伟、典雅、壮观。这样一方面可以孝敬祖先,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出我们家的雄厚财力。况且五兄弟分家后,还会有五间大房。要建的大楼要有足够的“单元房”(这是大楼的一大特色,当时要有这样的超前感很不容易),要有收购烟叶的大厅和加工香烟的手工作坊,还要有供孩子学习和习武的学校和武馆。于是他在府西河边选了一块十五六亩的地作为建筑工地,然后分期购买了建造10单元36厅270室的全部材料。这样一来,自然是费钱又费钱。

就在大楼建设进入紧张阶段的时候,有一天,老板黄永庚一路赶回家。虽然常年流浪在外,但他执着于盖楼,对盖楼还是坐立不安——盖楼毕竟是人生大事,需要花很多钱!还有,他对老二是否有资格盖楼产生了怀疑,于是一边在外地跑业务,一边顺道回家。老二黄永浩听到大哥到家的消息,着实吃了一惊。他担心大哥会怪他花钱太多,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像提心吊胆的十五个水桶,不敢贸然去见大哥。

黄永庚一到家,就收拾好行李,开始焦急地向工地走去。他立刻被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深深吸引:墙上汗如雨下,大地飞动,木匠刨着锯着,石匠凿着敲着...200多名建筑工人秩序井然。他不禁心花怒放,手舞足蹈,让人一下子就找到了二胎。黄永浩急切地问来人:“哥哥说了什么?”送信人把他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的兄弟。这时,黄永浩把悬在喉咙里的心放回原处,吁了一口气。当他把盖楼的想法和工程进度详细向大哥汇报时,大哥不由自主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二哥这几年真的进步很大。有胆识办事,好!大楼就应该建成这样,花多少钱都值。我就放心了!”

这栋楼的建设时间很长,从开工到入住用了***7年,从入住到整栋楼装修用了11年。在建筑施工期间,黄永浩亲自处理各种工匠和苦力的延期、安排和工资发放,各种建筑材料的采购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在大楼建成之前,大楼没有正式的名字。其间,有人问工匠:“你在哪里工作?”工匠回答:“在黄永浩家。”“你在他家干什么?”“盖新楼”。很多人问这个问题,有工匠脱口而出:“在永豪楼。”永豪楼,指黄永豪所建的楼。消息口耳相传,永和楼就这样传开了。虽然在楼完全建成后,楼主特意找人给它取名为“五福楼”,意思是五兄弟在一起其乐融融,所有工匠和村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先入为主,或者认为五福楼这个名字在音韵上没有永豪楼这个名字响亮,所以还是习惯性地叫它永豪楼,口口相传,以至于家喻户晓,远近皆知。相反,它的官方建筑名称很少被提及。民国18 (1929)年8月,毛泽东曾住在芜湖河岙头,指导革命斗争。他当年住的房子被国民党烧毁了,新中国成立后重建了这座房子,叫“东泽楼”。

永定县浮石镇五湖村泽东楼(河坳头)位于永定县城东北部,浮石、雷虎、陈侗三省交界的白烨湖半山腰,海拔800多米,群山环抱,沟壑纵横。

1929年5月下旬,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解放永定县,成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同月,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28金丰农民武装起义领导人之一谢先秋(石岭村人)到泽东楼所在的河岙头村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当时的河坳头村属于陈东乡石岭村。石岭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时,河岙头的张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同年8月初,红四军代表在上杭县文昌阁召开会议后,从上杭县进入永定县湖港乡湖溪村,化名杨先生和夫人何子珍,当晚住在盐田新庙。第二天,他经、上湖雷,到陈东乡石岭村岭头,住在主楼里。然后他去了河坳头村,住在张四方土楼三楼左边的一个房间里。在10多天里,张一家不仅照顾患疟疾的和贺子珍的生活起居,还和当地红卫兵一起承担了的保卫工作。

8月21,65438,0929日,张和红卫兵抬着担架,护送从河坳头来到七岭乡牛克波自然村,先后住进华兴楼和青山下竹料。9月下旬,毛泽东离开牛桂波,前往上杭县,回到红四军。

在永定期间,毛泽东经常与永定县党政军负责人张鼎丞、阮山、陆兆禧、陈正、卢钟忠、曾牧村、谢先秋、陈、林等会见,研究敌情,分析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同他们讨论贯彻闽西大精神,建立永定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他还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经验,并指示张鼎丞、阮山、陆兆禧等人总结永定暴动的经验教训。他身着蓝色长衫和布鞋,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34 10月,中央红军长征主力。在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红军游击队和闽西人民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与此同时,永东游击队司令员刘永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永浦县军政委员会主席郑树昌,副主席陈茂辉、蒋德先、马等,经常带领红军游击队在河岙头村扎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消灭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反动势力。

1936是三年游击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国民党军为了消灭红军游击队,发动了残酷的第四阶段“剿总”,仍然同时采取“停”、“堵”、“追”的战术,实行非人道的“三光”政策,烧杀抢尽革命根据地的村庄,实行移民并村政策。此外,敌人得知毛泽东一直驻扎在这个村子里,所以他们烧毁了这个小村子里所有的房子。河坳头张、张茂春的土楼,此时已被烧毁。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该村被敌人逼迫移民并六次并入该村,被烧、被杀、被抢,满目疮痍。然而,村里的人一心为党,不屈不挠,坚定不移。

由于敌人的残酷封锁,红军游击队的给养十分困难,指战员经常饥寒交迫。河岙头的人民和其他革命村庄的人民一样,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和保护红军游击队。张茂春,革命联户,当时是任红军游击队的交通警察。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他和河岙头全村人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运送粮食、蔬菜、盐、信息、采购生活用品、站岗放哨、抢救伤员。他们创造了一种“串装”米盐的方法,就是把竹竿里的竹节捣实,里面装米、盐等。用作杆子;创造了一种“双桶”的方法来装粪和米,即把挑牛粪和猪粪的桶改装成两层,底层装米和菜,上层装肥料作为盖子;还有装满大米的“大袋”等20多种巧妙的办法,穿越敌人严密的封锁,把红军游击队急需的物品送到山站。河岙头村人民为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月1938,1,在闽西南坚持游击战争三年的红军游击队组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党组织留下了方方、谢育才、范、魏金水、、马、吴洪祥、吴、罗、马永昌等一批深受人民信任的党政军干部,继续领导闽西、永定人民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反对顽固自卫斗争。河澳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如既往地坚持革命,在保护领袖、支持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6年初,为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中、闽、粤边区委员会机关由湖坑镇南溪老屋子村迁至河岙头村。同年6月,* *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闽粤边区委员会原组织部长王维从延安回到* * *闽粤边区委员会总部河岙头,向闽粤边区委员会、* * *闽西特委及各县委员会负责人魏金水、朱满平、、张作了汇报。永定党组织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将党员干部分散到各地活动,以实现党中央“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以待”的方针,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1947年6月,中闽粤边区委员会机关由河岙头村迁至县城外围龙门村院头山。同年8月28日,闽西地委在金峰山鱼顶坪村的山头上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西支队,蓝汉华任师长,任政治委员,郑永清任副师长,任副政治委员。支队成立之初,只有40多人,20多支枪。支队成立后,在永定主动出击,消灭了不少敌人,但仍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00年初,全支队发展到200多人。

1948年3月,闽西支队近百人在支队长蓝汉华、副政委邱的带领下,驱车前往河岙头村后山休整。在永定自卫队的配合下,国民党福建宝儿团一个团700余人跟进。村口纸厂(泽东楼右侧约80米)的闽西支队哨兵及时发现敌情。闽西支队凭借有利地形,与兵力和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展开激战,歼灭敌人40余人,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但副支队长郑永清等5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同年冬,在河岙头村成立永定游击队。

1949年2月28日,中央* * *闽西地委、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七支队(原闽西支队)和中央* * *永定县委领导在河澳头召开联席会议,确定了“大胆搞农村,骚扰敌人,发动群众,扩军储粮”的方针和任务。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整个闽西的进程。

在20多年的革命战争年代,河岙头人民坚贞不屈。革命联户阮堂玛的丈夫张茂春(红军游击队交通警察)和她的兄弟张(主席)被敌人杀害。她的哥哥张毛青和两个弟弟参加红军后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她本人因支持革命多次被敌人逮捕拷打,以至于6岁的女儿被活活吓死。她的房子被烧毁,她的财物被抢。但她始终红心坚定,坚持革命,直到最后胜利。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年代里,20名壮丁、妇女和儿童被敌人俘虏,43所房屋被烧毁,16头牛和30头猪被射杀,6个纸槽(造纸车间)被烧毁,100亩土地荒芜,5个家庭无家可归。新中国成立时,全村人口50人以上17户,比1935少5户10人。全村参加过红军游击队的有15人,其中革命烈士5人,“五老”5人。

新中国成立后,闽西革命老区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革命根据地村被烧毁的建筑得到重建。永定县委、县政府铭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1950重建第一批家园时,县政府全额拨款,按照革命烈士张、张茂春的四面土楼原型重建,命名为“泽东楼”。清源楼位于浮石镇西南的雀坪村,距集镇1km,三省道、浮石线、浮石线三条公路在村镜中交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其中632户1907人,党员67人,完全小学1所,耕地面积856亩,林地面积5498亩。支柱产业以种植业和运输业为主,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自2005年以来,“西海岸春凤凰行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表现为:建设村自来水厂及配套饮水工程,村周滨河路2.2公里,新建河堤1.6公里,标准渠道3公里,机耕道2公里,新建桥梁2座,架空路灯46盏,普通照明路灯87盏,厕所26座,厕所290余座,垃圾池65438+个。建设健民游泳馆、金叶馆,改造小学校舍并新建多媒体教室,在村医疗站购置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建设文体活动中心两个,铺设绿化草坪4000多平方米,种植桂花树500多株,种植绿化树木100多亩,在水口龙腾公园建设篮球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