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抽签的意义
在这三人当中,宰相主要掌管行政权力,邱主要处理军政事务,钦差大臣负责监督官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制衡。但如今,每当人们提到三公时,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是上述三个官职,而实际上三公的具体参照物在历史上并不固定,也就是说,认为三公是宰相、太尉、御史并不完全准确。
《礼记》“夏后氏百官,天子三官九臣二十七博士八十一士。”由此可见,中国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三公”之名,但当时三公、九臣、二十七博士、八十一士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具体的官名和职责并不为人知。
商周时期,三公依然存在。据《通典》记载,周代三公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其中,太师是三公之首,其职能是协助君主处理政务。比如帮助周朝消灭商朝的姜子牙,被文王姬昌尊为太师,领导与商朝的战斗。
老师在老师的后面。他不仅要辅佐朝廷,还要负责教导帝王,掌管礼仪。例如,著名的周公旦曾经被认为是一位老师。太师和太傅就是太保,他的职责也是监察国君,教练国事。历史上,帮助康王创建“成康之治”的召公是太保辅政,奠定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从周代三公的职责可以看出,当时的三公只是三个最受尊崇的官职的统称。具体来说,太师、太傅、太保的职能基本相同,只是尊卑程度有所区别。它们没有反映出分工与合作以及权力之间的制衡。周朝灭亡后,秦始皇废除三品公制,改为左右丞相辅政,太尉和御史大夫担任丞相副职。但随着秦朝的迅速灭亡,三公在汉朝重生。
汉初沿用秦国的左右丞相制度,但有时也临时设太尉,以方便处理重要军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三公作为儒教推崇的“周礼”的一部分,也得以回归朝廷,逐渐成为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的统称。按照当时的标准,丞相和邱主政军务,都是排万石。相比之下,神医的等级只有2000石,地位似乎远不如前两者。但他一起到监督官员的作用,就逐渐被赋予了副总理的职权,所以仍然受到众大臣的敬畏。
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傅,名相卫青和名臣霍光都曾担任此职,掌握兵权。此后,三个办公室所指的具体对象几经变化。比如东汉时,先把它统称为傅、大司徒、大司空。后来经过光武帝废赋设太尉、汉末曹操恢复宰相三职等变化,三职制度越来越混乱,宰相、太尉、御史的结构难以重构。
如前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出现并完善后,三四人掌管三四部的三品制被取代。但是,三度制失去了它特有的力量,得以继续存在,具有它的代表意义。比如隋唐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三公再次成为太师、太傅、太保的统称,但此时这些官职基本都是用于赏赐和谥号的虚衔,不再拥有实际权力。
一般来说,三公原本是夏、商等权力运行结构相对简单的原始朝代的官职称呼,以表达自己的贵族身份。后来周朝重视礼制,尊崇人才,三公成为太师、太傅、太保三位侍郎的统称。这个时候,很多能够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都表现出了与他们身份相匹配的才能,帮助周朝向前发展。
进入秦汉,三公随着官制的变化而改变面貌。由于国家机器的复杂性,三府所代表的官职之间出现了职能分化和相互制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反映了历史发展带来的变化。
此后,由于权力体制的不断变化,三公官职也随之变化,直到出现了更为高级、集权的三省六部制,原本掌握实权的三公官职才逐渐更倾向于一种荣誉。在如此复杂多样的变化中,简单地将三公归为宰相、邱、古士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