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君对中国古代“抛蝇”习俗的考证

中国古代“抛蝇”习俗考辨(摘要)

(临沂师范学院曲文军,山东临沂276005)

摘要:“投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占卜形式之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元。其特点是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神的意志简洁明了。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被祈祷内容更加复杂、神灵意志更加具体的“求签求卜”所取代。

[关键词]摔彝摔杯彝族民间签约文化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H【文献识别码】A【文章号】

中国古代的占卜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古代周朝,朝廷中就有专门占卜的官员,如大补、卜师、龟人、詹等。千百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现象,龟卜、钱卜、鸡卜、石卜、术卜、镜卜等各种占卜形式在民间流传。既然没有人探索过“扔石头”这种占卜形式,我就在这里做个粗略的考证。“掷杯”“掷杯”“掷碑”“占卜”“投掷”。是中国古代占卜的重要形式之一。《尔雅》、《说文解字》等早期辞书中并未出现“易”字,最早出现在宋代陈彭年主编的《广韵》中。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使用“揖”字,记载“掷揖”习俗的是唐代的韩愈。他在《衡山寺畔我题此诗于城楼》[1,卷一P836]中写道:

踏上台阶,弯腰献上肉和酒,以表示对钱的谦恭祭献。

掌管神庙的老人能够理解这种神圣,他反复凝视着神庙,一次又一次地向我鞠躬。

手杯角教我扔法,说这种博最难吉他一样。

这是一次幸运的逃脱,简单的食物和简单的衣服是我曾经想要的。

韩愈的诗向人们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从产生的那一天起,“转经”就与佛寺紧密结合,僧人拥有其发明专利。其次,“云最吉祥”是因为“扔一个燧发枪”产生“吉祥燧发枪”和“中燧发枪”的概率是三分之一,而“猛燧发枪”的概率只有三分之一。对于“侥幸不死”的失意者来说,不求好运,更容易获得一点解脱。

关于《汉语大词典》中的“北里”,引自宋代程大昌的《范艳吕布角》。有详细记载:“后人问杯李以神著称,抛两蚌于空中,观其投之,以断其咎...或者用竹子或木头做成略呈蚌形。【2、4卷P812】这段话说明“投”的器具主要是蚌壳,偶尔会用到竹子。前蜀高僧关修写了一首《念到竹根》的诗,说:“节也因人清净,声自地听。但是实力摆在那里,我也一直愿意报时间。"[1,卷二P2033]说明晚唐五代时已经用竹根制作竹椽。此时的“杯”是用竹木雕刻而成的蚌壳或蚌形物体,而不是后来人们所理解的“杯”。

宋代的一些正史和野史资料对“投掷”有详细的记载。

如宋代费祎的《梁Xi满志吴江翔宇神》:“贺州吴江县应晖庙,盖有项羽,其灵名。绍兴辛已侵淮南,屯兵庙下,祈福。扔几十块石头不吉利,他很生气。他想用火焚烧他的神庙。俄罗斯看到神社,耸耸肩,张开嘴,眼睛射向人。敌人惊恐地走了出来。”【3、4卷P1941】这说明不仅宋朝的汉族人擅长扔石头,就连不同民族的金人也非常迷信这一招。

再比如《宋史·安兵传》:“一、我从事郎咸公(吴)的工作。我在河池,尝梦祈福祠,投银杯。神站起来叫日出,说:‘公疑何事?你为什么怀疑?在那之后,政治事务被分配给了文子。“日出之前,上帝说,‘一个文子人有足够的天赋来做这件事。’龚智觉,心有异,其有语。”[4]这个例子说明,到了宋代,“投仪”所用的器皿已不必是蚌类、竹类之类的物件,而可以用“杯”来代替了。”“投银杯为石”说明这种占卜活动的任意性在逐渐加强,为元代投石习俗的全面普及奠定了基础。

在元代的文献中,杂剧和散曲是最丰富的“投”的材料。据粗略统计,仅在《金泉元曲》、《元曲选》和《元曲选续》中,就有20多处提到“抛”的习俗。

比如张国斌的杂剧《一起毛衣》第二折:“(邦老云)我徐州东岳庙至圣,有玉杯,是小童子;扔扁是女儿;投出不自然的球就是鬼。在那里做生意很容易,翻一倍利润也是十倍。(张孝友云)既然如此,我就跟你扔一个杯子。(邦老云)我跟你去也没用,还得用身体亲自摔一杯,我就灵光一现了。(张孝友·克劳德)我告诉我父亲我知道。(邦老云)活,活,活!那如果除了你我和你嫂子第四个人知道就不行了。(张孝友云)你也说过。收集更多的金珠和珍宝。一是扔杯子,二是做生意,去一次。”[5,1卷P124]

又如马致远的杂剧《荐福碑》,第二折:“我在碑上许了愿,在香炉上花了几回。元来是异端。(3科)(唱)怎么能一投不神呢?而且这臭芹菜泥爬起来也贵。莫是焦慕娇和,大古里是今秋。你下去淹了我一大片田地的幼苗。我的一些有金银的富翁死了,我撞见了你这个没有牺牲,享受泥巴的神。(带着一朵云)我骂你,(唱)还有一场好雨。”[5,2卷P584]

又如刘廷心的套曲《一夜船吟青楼妓》,说“上弦时恐惊呆,井里瓶愁。婚姻山高海深。如果占卜换成燕子的心意,蝎子扔下一个鸳鸯的签,夫妻就抽到了。牙是甜的,耳是吹的。”[6]

这几个字说明“投石”的民俗在元代是很盛行的。男女结婚,生子,生产劳动,求财求财,都需要神灵提前指引。结果有三种,分别是“登顶求好运”、“公道自在人心”、“违心而下”。当然,占卜师也不会完全按照神灵的指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不能实现愿望的时候,占卜师还会义愤填膺地诅咒“这臭芹菜泥也掉价了,爬得更高了。”

在笔者所发现的资料中,《明佚名传》的记载最为珍贵,其中详细记载了“投石”的程序步骤和具体内容,现摘录如下:

“有一天,乱兵过寺,寺里烧了和尚。晚归,祝吉凶,曰:‘若容我避难海外,以阳报恩,保守则以阴阳报恩。’祝你大团圆结局,扔在地上就是双阴。这是第三个。恭喜他,说神说:‘不准你出入,神能报答你吗?没有什么是欲望。我是一个英雄,然后繁荣,对不对?然后就像以前一样。“祝你一切顺利。神答应了,又惊又愿,说:‘恐怕我要跟男了。愿上帝给我一个好兆头,去别的地方避难吧。祝你一切顺利。我扑到地上,给卓立盖上了一层阴影。我看到上帝的旨意必须由男性遵从,因为我坚守着我的家。十天结束前,朋友带着书从混乱中过来,简单说了一句自己不小心。看完之后,他们把它们烧了。不出十天,有人来告,有知书之人,有意知之,知之于心...随着四方的逼近,假言兴起,决心追随英雄。记者:圣父起兵的原因全世界都有目共睹,伽蓝体现了皇帝和明朝统一的工业。”[3,7卷P3]

这段话展示了丰富的内容:首先,朱元璋在起兵前犹豫不决,决定凭借“伽蓝易”来“臣服群雄”,最终实现了明朝统一天下的大业。可见,《易》不仅在民间影响了普通人的一些行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关。第二,第一次明确了掌管“投掷”的神是佛教的“嘎兰神”。这一点可以从清代陆慈云的《湖汊杂记》中的记载得到佐证:“明末,静思一僧,昼寝,梦到了的俗语:‘有一暴发户,名唤张,我欲迎之。’那和尚吓坏了,转身到山门去找一个书生,他正屏息凝神...事后,他又回到了伽蓝,他很幸运也很快乐。【2、8卷P1159】三、《扔摩登原始人》的程序详细记载:同时扔摩登原始人只能导致双阳、双阴、一阳一阴三种可能。投石前要有祈祷内容,对实际内容要赋予三种可能的形式,通过反复投石来理解“神的旨意”。理解了这段话后,人们对抛卦的形式基本上是“自学”的了。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我们对“投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它萌芽于唐代,盛行于宋元,衰落于明清,延续了一千多年。其特点是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神的“意志”直截了当。人们可以严肃、公开地去寺庙接受神灵的“旨意”,可以私下许一些不方便的愿望而不被别人知道,具有高度的保密性。但因为扔一块石头只有三种结果,所以神灵的意志对于人们的祈祷也只有“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太单调简单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相对提高,人们了解未来的欲望逐渐加强,人们对神灵的期望也更高,对神灵的意志也要求更高,“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于是人们逐渐抛弃了这种相对简单的铸卜方式,转而求助于内容更加复杂、神意更加具体的占卜。在明代的《三言二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花刺》等文学作品中,很少有“掷地有声”的描写。清代的《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投信”的描写。在明清的文献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求签、求卜的记载。说起来,从“扔”到“求签”,神灵的意志更加具体直接。从占卜手段来看,这也是一种“进步”。当然,现在的人用电脑算命,应该算是手段上的进步,而不是“求签”。

参考

①《全唐诗》第9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②罗《汉语大词典》第4卷,812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版。

(3)《唐诗全集》,下册,第20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④中国野史,第4卷,第1941页,泰山出版社,2000年。

⑤《宋史》第35卷,12189页,中华书局,1997版。

⑥臧《元曲选》,第1卷,第124页,中华书局,1979版。

⑦臧《元曲选》,第2卷,第584页,中华书局,1979版。

⑧全元曲,1292页,中国标准出版社,电子版1999。

⑨《中国野史》第7卷,第3页,泰山出版社,2000年。

⑩罗《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1159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198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