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一位中学教师的个人经历后记

每本书的形成一定经历了两个阶段:研究和写作。我已经详细介绍了我的研究过程和项目报告的撰写过程。事实上,将两份项目报告汇编成一本书的过程并不容易。下面的话描述了在我写书的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如果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我的书写作过程会困难很多,甚至手稿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我很高兴认识了这些知识渊博、友好的人,他们是我职业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希望读者也能从他们的建议中得到启发,得到感悟,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我对那些帮助过我的专家、领导和朋友充满了感激。首先,温馨的细节

我的课题“教师职业生涯中期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是区级重点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我获得了区一等奖。经过两年的跟踪研究,他申报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成果,获得了二等奖。

本文讲述了2007年3月的一件事,可以说是“出书的缘起”。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但那天的记忆却让人印象深刻。

我和同事吴迪的项目报告在全区662项成果中,成为31一等奖提名中的两项。然后我进行了答辩,最终选出21的成绩成为一等奖。国防委员会由30名领导和专家组成。

我提前抽签。幸运的是,我们的两个号码相邻。

答辩的程序是先做5分钟的PPT报告,然后专家提问2-3个问题,8分钟。

吴迪在我前面。在她的辩护结束时,陈主任和她一起走了出来。

我的报告刚开始,陈局就进来了。5分钟后,进入专家提问阶段。可能是因为我回答问题简洁,没用多长时间,就被问了八个问题。其中有两个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是:“为什么只研究优秀的老师?”我回答:“文章里有四个优秀的老师。其实我也研究过其他三个普通老师。写完之后觉得不合适。我应该多为课改唱赞歌,多写好的一面。所以我把那三万字删掉了。”陈局就坐在我对面。他笑着说:“没必要。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课改的情况。”

第二个是:“为什么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我回答:“升学考试、课改、德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社会模范公民的角色意识,让教师承担了太多的职业压力。老师也是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还要养家糊口。教师的生活不容易。所以我希望行政部门先把教师当成‘人’,再给他们职业意识。也许这样,教师才能更体会到职业的尊严和快乐,更独立地发展。”只见陈局和许多专家频频点头。

回复的时限到了。我走出会场,没想到陈局跟在我后面走了出来。他说:“你讲得很好!”我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笑着说:“如果是我,我也会回答同样的问题。”

令我惊讶的是,陈菊和我一起走下楼梯,不时对我说:“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希望你继续做下去。”对我说了一些鼓励的话。我告诉他:“我删的三个普通老师中,有一个和副校长关系比较僵,直接影响了他的发展。虽然人际关系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但它对教师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陈局说,“是的。”很快就到了一楼大堂的门口。吴笛站在那里等我。陈局说,“你俩都很优秀。你的辩护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他特意跟我说:“把删掉的内容补上,就可以出书了。当然,出书不是我们的目的。”

因为楼上还有人防守,不能耽误陈的时间,赶紧离开。在车上,吴迪告诉我,陈局刚把她送到二楼楼梯,夸她研究框架严谨,希望她继续努力。

记得去年我也参加了一等奖论文答辩,陈局也坐在我前面。我从他听我回答的方式中感受到了他的满意。然后,差不多半年后,在一次地区会议上,陈局从人群中认出了我,和我握手。我很惊讶。他怎么会记得我?

陈主任肖敏的言行,对他来说,不过是无数个日子里的一个细节。然而,这是一个温暖而感人的细节,包含了他对教师研究的肯定,也包含了他对课改问题的回避。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他对待课改的态度。

导演陈的细节一定温暖了很多人。这样的细节让我感动,让我们的教育充满了温暖。

第二,在校长培训中心的咖啡厅

我和李嘉诚博士约好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一楼的咖啡厅见面。交流主题是如何将我的两篇研究报告《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和《教师职业生涯中期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合为一本书。

李博士问我喜欢什么角度,我说“生命成长”或者“生命发展”。我记得在采访和写作中与被摄者的情绪交谈。陈的叹息,刘布谷的眼泪,的笑声……这些人让我看到了他们生命中的雨或阳光。他们没有帮助我进行研究,而是向我展示了生活的流动和宁静。李博士说,我的视角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向了“生命发展”,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生命发展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他让我多关注一些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给我介绍了两本可能对我写作有帮助的书,《大萧条中的孩子》和《欧美的波兰农民》。前者凝聚了灾后大家自我修复的哲学,后者用农民妻子的来信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波兰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丈夫在欧洲的处境。说实话,在温文尔雅、学识渊博的李博士面前,我常常会觉得自己很浅薄,常常会不自觉地失去平时的“淡定”。反思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真的读书太少了。

他给我提的另一个重要建议是补充一个校长和两个中层干部。这引起了我的* * *声。我曾经研究过一所中学的校长陈,他已经快50岁了。如果能加一个年轻的女校长就好了。我们一起思考了几个原则。虽然都很优秀,但考虑到样本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我们还是放弃了。最后,李博士推荐了一位三十多岁,阅历丰富,在读研,目前正经历诸多矛盾的乡村校长。除了他是男的,其他条件我都很满意。后来我和校长通过电话,但是因为工作忙,路途远,最后还是放弃了。对中层干部的研究一直被我忽视,从来没有人提醒过我。非常感谢你,李博士!中层领导是校长的助手,是学校决策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桥梁,也是创造性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如果把学校的工作比作一条链条,中间那一块生锈了,自然会影响整个链条的运转。这个想法与王博士后来对的建议不谋而合。

那天,李博士还仔细阅读了我的一些章节,并对具体细节提出了写作建议。

一边看一边想,他突然问我:你对什么样的人最感兴趣?我脱口而出:那些充满痛苦和矛盾的人物。不是我爱看别人痛苦,而是他们内心的冲突让人物性格真实而丰满。我最怕写“英雄”。他提醒我是否要写这些人物生活的关键。我突然想起了小学班主任明路的智慧。她在班级管理中无忧无虑,游刃有余。显然,她的矛盾和痛苦都是短暂的,这只是她打开教育结的必然一步。所以我在心里否定了自己当初关注人物“痛苦与矛盾”的想法。

从教师职业生涯中期的专业发展,我们转向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李博士说:大学教师一般都有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我说:中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职业规划意识。究其原因,大学老师的平台是自己的,科研自我意识强,行政干预少。中小学教师的讲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别人的。即使一个优秀的教师试图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风格的认同还是别人的。我们也谈到了我们的梦想。更接近我的一个梦想是写完老师再写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看老师。写完了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学生,再写家长。如果家长的教育意识被唤醒,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多么壮观!

李博士和蔼地笑了笑。“那一定很有趣。”

我喜欢这种主题性的,随意的谈话。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建议,就能让我很受启发,少走弯路。

第三,动手指导

因为学校工作很忙,女儿办理出国签证也要花很多时间,所以稿子很久没有进展。

去年7月,在我的办公室里,当我得知上海浦东教育发展学院王老师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报告是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写成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

几天后,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鼓励我:

这两天一直在看你的两本书,仿佛在经历你所付出的研究过程,不解又欣喜。一些正在交朋友的中小学老师也是去学习的,但是你是专业的,通过理论和实践,叙述和探究,真的是第一次。其中,勤奋、求知欲和天赋都是重要的成功因素。真心向你学习!

我虽然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但不善于主动求教。比如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两年半的博士后,只听过著名学者的课程,很少敢和他们直接交流。另外,我做的叙事研究大多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实地考察,很难让你的角色有深度和在场感。

她提出来了,但是文具上的沟通不太清楚,我们还是面对面的谈了。2009年暑假,我们约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一楼咖啡厅。那天雨下得很大,她开车来接我,还不忘给女儿带礼物出国。

我们边读边修改手稿。最大的收获是,我们重新建立了手稿的框架,修改了目录,将手稿中关于“我”的章节扩展为与“课程发展”和“职业中期”两个主题并列的单独部分。她的具体建议如下:

(1)关于“研究目标和主题”。在这一部分,有必要整合两项研究的概述,其中研究的目的和主题是修订的主要内容。需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教师专业发展”从最初的研究目的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研究主题,特别是要对职业中期发展、已有研究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以便在研究中形成整体感,减少重复。

(2)关于引言的一些说明。整个引言中的每一点都需要将两个概述融为一体。凡是不能提的都放进这“几个解释”里,但一般不要铺开太多。关于“我自己”的信息建议放在“我的职业成长”里,避免重复。

(3)关于研究人员的“姓名”。建议每章的主标题应该是老师的笔名。当然名字要更有讲究,让读者能立刻匹配到她的故事和课程。比如“黄燕”这个名字就可以做到。

(4)关于“风格”。建议统一整个文本。例如,第一部分由课程开发故事、成长故事和分析组成。

(5)关于“我的想法和建议”。我觉得应该不同于因子分析,重点分析我自己研究过程中在一个老师身上发现的一些独特现象。“建议”选自上一章的个人建议。当然,如果这里没有提到建议,可以在最后一章提到。

(6)关于a . d .这位老师无疑是课程发展故事中最值得深入分析的,也恰恰是最敏感的。你的原文是分析阻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我觉得不太合适。有一种先在的价值判断——退出课程开发就是阻碍其专业发展。不如讲事实,只分析其退出的原因和得出的启示,可能会降低敏感度。

(7)关于“整体布局”的问题。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吴迪小姐,因为只有她不谋而合。由你来决定是将它们分别呈现,还是将它们整合成一章。分是有原因的,合是有价值的。不管你做哪个选择,都要在简介里说明,十个老师不完全是十个故事,有二合一的故事,也有一人两个故事。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也是“十大名师”之一!

(8)关于“我”。把自己放在十位老师当中,将是本书的一个新意,也是本叙事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你是绝对的圈内人,你也是专业发展浪潮中的一线老师。建议把第一次学习中的日记和自我剖析有机地融合进去,甚至加入别人写的话,让故事更加丰满。

(9)关于“结论部分”。建议再复习一遍十位老师的故事,为以后的思考打下重要基础。但这里的回顾真的应该更有分析的味道,就像你在第一次“回顾”中重点分析了性的表现、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一样。特别是为了配合“课程发展”部分,你需要对“职业中期”的六个故事做一个类似的概述。当然,如果把吴笛的故事整合到第一部,这里是五个故事。

(10)关于“教师职业生涯中期专业发展的思考”。这是我从第二个研究中搬来的一个标题。里面的内容可能很多,但需要分解成几点。如果能和前五题融为一体,读写压力就会减轻。参赛作品总数不应超过7个。

(11)关于“建议”。同样,第二次学习的相关内容也要加进去,尽量有针对性,但是相关词汇还要再考虑。比如“课程发展中的发展型教师”的提法里有没有非发展型教师?为什么只给发展型教师提建议?另外,一对一的建议也可以放在每个老师故事的最后一栏“我的想法和建议”。你可以选择如何放置它们。

在王博士的指导下,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手稿进行了“革命性”的修改。

今年2月我们在虹桥路和番禺路的真锅咖啡馆又见面了。从下午三点半到晚上九点半,整整六个小时,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手稿的讨论。

和以前一样,她一章一章地看着稿子,和我商量后修改。比如“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每章的“思考”部分,每一节的标题和内容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因为长时间的讨论,我们都累了。然而,她比我更有耐心。在考虑“成长”“发展”“成长”的时候我想放弃,但是她又不得不慎重考虑。真的很感人!

今年4月初,我给她发了第三章《我在学校科研与管理中的专业成长》,并附有后记:“陈建华教授写了一篇对我的评论,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另外,这一章在书中很特别,很新颖,容易让别人觉得我是在自吹自擂。所以,请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把整章的叙述改为平和真实。”

过了两天,她回信:“我下载了这一章,准备边看边做些评论。没想到,没地方写。可能是之前的话我太熟悉了。那天我们基本上把它们都跑了一遍,我真的觉得没什么大问题。陈教授把我想说的写得更准确了。看来他真的很了解你,尤其是最后一段,有点煽情,非常好。最近忙着给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实地调研,今晚放松了一下。看了你的文字,看了一会儿电视,觉得很开心。"

她的快乐感染了我。我认识了王李沁博士。她的善良、博学和耐心不仅改变了我的手稿,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幸运。

第四,逐字逐句的建议

我认识林花村博士是因为他的妻子。他们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同学,我们是好朋友。她听说我正在为一本书头疼,就爽快地说:“让林给你看看。”那天晚上我把手稿寄给了他。我觉得如果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我建议,会更有利于稿子的完善。

林花村博士当时读了初稿,他很快给了我一个答复:

(1)基本印象是讲故事时有些内容过于发散,需要紧紧围绕主题和关键词“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而个人成长经历等小故事不应该是篇章的主体部分。

(2)教师职业生涯中期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时间的特殊性。校本课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说,虽然教师职业生涯中期的专业发展有多种途径,但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校本课程中为教师专业发展选择的几个研究对象,在其专业发展中期也存在问题。两者侧重点不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

(3)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教师职业生涯中期如何规划?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都可以放在后记里细说。

(4)注释法:应放在引用内容的末尾。

当然,他还不忘鼓励我:“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内容比较完整,结构也比较合理。”

我根据林博士的建议修改了这篇文章。这次最大的变化是把围绕主题的散漫故事集合起来,把老师的成长过程穿插到分析部分。

在南京西路的一个茶馆里,林博士和我面对面地讨论我的稿子,主题仍然是提炼故事,重新思考分析部分。

今年4月初,我把整个稿子发给了他。那段时间他很忙,但是一个星期后,他把修改后的稿子逐字逐句发给了我。有文字上的变化,有顺序上的调整,有概念不准确的修正。比如我的原文是“理论是许多案例的总结”,他却改成了“理论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抽象概括”。虽是小改,但学术性大大增强。

林夫妇是我的朋友和老师。

感恩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春风。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别人的支持,我也是,除了上面提到的专家朋友,还有很多人帮助过我。

感谢顾凌源教授、郑金洲教授和刘良华教授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感动,并将成为我未来工作和研究的动力。

感谢岑国桢教授、李霞博士、韩老师、吴迅老师为我精心修改润色稿件。

感谢姚成龙先生,他的一再鼓励和宽容帮助我在日常工作和业余写作中获得了身心的平衡。而且作为这本书的编辑,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提高了这本书的质量。

感谢我的父母,丈夫和女儿,他们的分享和鼓励让我在研究的道路上走得从容,没有后顾之忧。

由于篇幅所限,我无法列出很多帮助过我的人的名字,也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下我生活中太多的事情和感受。即使因为叙事研究的伦理问题,我写不出被试的真实姓名,写不出为我写“叙事”和“评语”的校长和老师,但在我心里,我会永远记得他们对我的情谊。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就不会存在。

我书房的窗户对着五彩缤纷的徐家汇。抬头望向窗外,港汇的两栋高楼如海市蜃楼般矗立在我们面前。乳白色的灯光与地面蜿蜒的橙色路灯形成对比,让城市在夜晚看起来更加现代。徜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我想,也许多年以后,当我还坐在书房的窗前,那些逝去的时光,那些曾经照亮过我生命的人,都会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感恩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春风!

2010六月上海哈佛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