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书籍

作者叙述了历史上大大小小无数值得思考的案例,揭示了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主导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则,并称之为“潜规则”。

作者:伍肆

复旦大学出版社孙丕扬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5)出任吏部尚书,享年62岁。他的职责是辅佐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放在适当的岗位上。孙丕扬在明朝的地位在中央六部大臣中排名第一。明朝名义上没有宰相,六大臣之首简直就是名义上天下最大的官。孙丕扬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明史》第224卷上说“皮阳甚执着,无人敢私”。回想当年,这个来自陕西的老顽固整天板着脸坐在办公室里,成千上万善于钻营的官迷都不敢搭讪他。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孙先生在出任吏部尚书后,创造了“抽签法”。从此,明朝的干部安排发生了变化,官员无论德才还是愚才,都要凭运气抽签上岗。一个巧妙得体的礼仪,把皇帝托付的选贤任能的重任,托付给了一堆竹签。他怎么了?

据明史记载,孙丕扬除了宦官,谁也不怕。千千成千上万的公务员不敢请孙丕扬走后门,但宦官敢。宦官无休止地要求他为自己的亲信安排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孙丕扬没有安排,拒绝又不敢,于是发明了抽签的方法,阻止那些太监走后门。孙丕扬用心良苦。

宦官在名义上当然没有孙丕扬大。孙丕扬是二品高官,宦官的首领,也就是担任宦官的宦官,不过是四级官员,比孙丕扬落后四档。而且宦官是不允许干预政治事务的。同样,明朝也没有宰相。建国初期,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三位总理似乎都不靠谱。朱元璋杀了他们,然后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孙丕扬只需要对皇帝直接负责,除了皇帝本人,不用怕任何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朱元璋废丞相,无异于强迫他的后代亲自管理国家。这就是个体户的想法。这种想法不能容纳专业分工的出现,也不承认有更擅长管理、愿意管理的专家。

这一制度禁止外人干预该机构。它提供的皇帝呢?显然,在深宫内院长大的皇太子,对百姓的实际情况一定是肤浅的了解。中国的儒家教育也是春秋时期的抑恶扬善的教育,告诉学生理想的模式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理想等等。教学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换句话说,一个充满教条和理想的学者是这个体系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领导者。这只是一个有德无能的高层管理者,更可能遇到的是一个不道德无能的管理者,一个缺乏理想和头脑的害群之马。两位皇帝都缺乏管理国家的能力,他们需要一些助手来帮助他处理六国元首提出的复杂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皇帝的考卷,如孙丕扬的奏章,首先要由内阁大学士——皇帝的秘书宣读,为皇帝拟出处理意见,并在奏章前贴上小纸条,称为准票。草稿纸呈给皇帝时,皇帝参照大学士的意见口述遗嘱,太监拿着红笔记录。这叫批红。不管名义上的条文是什么,提交论文的人都不如看论文并提出处理建议的人有力量;提建议的提议者还不如用红笔写指示的人厉害——尤其是在皇帝懒,容易糊弄的情况下。例如,郑德喜欢开玩笑,所以太监刘瑾把这封信带回家,和亲戚朋友讨论。李东阳的记录也难辨真假。

于是,不知不觉间,朝廷决策,官员进退,都掌握在宦官手中。简单来说,明朝肯定有一个灰色势力集团。这个群体有能力让正规体系的捍卫者为他们让路。孙丕扬不想让位,又不敢得罪宦官,只好让位。双方较量的结果是,孙丕扬率先放弃了自己手中安排干部的权力,放弃了肥缺的分配权,同时取消了肥缺的索取权。谁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安排干部,一切由竹竿和当事人的运气决定。抽签制度建立后,吏部的后门被堵住了,当时的人都称赞孙丕扬办事公正。在这种褒奖中,也能感受到人事安排或肥缺分配中徇私舞弊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