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历史。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宫”,位于中国北方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一个狭窄山谷中,占地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年间(公元1723 ~公元1736年)曾一度停建。从清朝六年(公元1741)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38)整个避暑山庄的建设历时近90年。这一时期清朝国力强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皇帝(公元1662 ~ 1723年在位)在别墅午门上亲笔题写“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园林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位于别墅南面,宫殿建筑众多,布局整齐,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四组建筑:巩峥、宋鹤斋、万和宋风和东方。正殿是清朝皇帝在山庄时处理政务、休息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宋鹤斋,意为“宋鹤延寿”,建于乾隆年间,供太后居住。万和宋风是清朝皇帝读奏章和读书的地方。它是宫殿区和湖区之间的过渡建筑,造型类似颐和园的谐趣园。东宫,位于宫殿区的最东部,原是清朝皇帝举行庆典仪式的地方,后来毁于战乱。

园林风景区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宫殿区的北面是湖区。湖区结合了南方园林之美和北方园林之美,将江南园林的景观移植到长城上。该地区的湖泊统称为“色湖”,总面积为57公顷。平原区位于湖区东部,面积53公顷。区内万树园未建设,仅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设置了几个蒙古包。乾隆皇帝经常召集这里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和宗教领袖举行野餐。平原地区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面积为422公顷,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高耸的山峰犹如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康干时期,在山区修建了40多座建筑。

避暑山庄周围有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的清政府以宗教为织网手段,为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而修建的。其中八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称“外八庙”。寺庙按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式寺庙。这些寺庙融合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恢宏,极具皇家气派。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园理念,即“人之美入自然,顺应自然,超越自然”。根据地形地貌进行选址和整体设计,借助自然地形,依山傍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合了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园林史上的辉煌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风貌的缩影”、“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