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魏紫在哪里?

“山不高,仙不过名”。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名著《陋室铭》中留下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漳浦乌石魏紫山,地处闽东南富饶珍贵土地的一隅,是刘禹锡巧妙用笔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这座山就人杰地灵,钟灵是一块宝地。

从漳浦县城向东行驶约20公里,来到了被称为“千年港口古镇”的古镇,进入了乌石妈祖旅游区,我与魏紫的亲密接触就此开始。魏紫山,也被称为龙山,位于乌什的北侧。山上的山峰美丽而崎岖,包括魏紫峰、礐石峰和双剑峰。魏紫山区土地丰富,人杰地灵。勤劳的乌什人,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新鲜的蔬菜和饱满的稻谷,把漫山遍野变成了水果的天堂。这里荔枝红,香蕉绿,甘蔗涨,桃李满天下。都说“美色可吃”。在魏紫,“美丽的颜色”真的可以吃,最令人垂涎三尺的是挂满树枝的沉重的荔枝果实。无论是村前屋后,还是山路两旁,总能看到数以千计的千千水果在微风中轻轻点头。明朝万历年间,紫云寺的九云法师也在魏紫山栽培了大量荔枝果树。据《福建通志》记载,漳州盛产荔枝,漳浦最为丰富,主要产于乌市魏紫山。来自乌什的荔枝品种,如“香泡紫”和“马上椒”,因其“味甜色美,核大核小”而被隆庆列为贡品。在众多荔枝品种中,乌石荔枝是上乘之品,因此享有“荔枝皇后”的美誉。

乌什魏紫山,四面里海,大气汇聚,自古以来就是儒、释、道等文化兼容并蓄、相安无事的圣地。方圆现有文昌宫、王巩寺、魏紫寺、乌石妈祖天后宫,在魏紫山南坡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此密集的宗教活动场所实在令人惊叹。

从乌石天后宫右后方走上山,踩着石阶蜿蜒上山,奇形怪状的石头随处可见,一座供奉东晋孝武帝宰相谢安的“王巩庙”就坐落在岩石间。王巩寺也叫王辉寺和谢东山寺。公元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水陆并进,入侵东晋,希望借着一股疾风将秋叶扫尽,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在不成功便成仁,敌人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以谢安为首的东晋战争派奋起保家卫国。在谢安的推荐下,谢安的哥哥谢石、谢安的侄子谢玄率领北府兵八万人御敌,在水脚下大败苻坚的军队,留下了中国战争史上经典的用兵战例,以及“八公山上有树有草”、“随风颤抖”、“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淝水之战使东晋由危转安,形成了南北朝长期对峙的相对稳定局面。后人建庙纪念谢安的功绩。谢安被历代誉为广惠王、护国王、广惠王、纪弦王、广营王。据漳浦县志记载,唐代著名的张开光明星陈元光,曾带着光州固始的香火到漳浦建庙,并率领他的一个姓58 * * *的士兵去拜谢安。此后,漳浦村很多地方都有王公庙。在王巩寺的正殿里,至今还保留着“光辉威严,功勋卓著”的历史;尊王显贵,德才治国,万古长青。

距王巩庙约30米处,有一座供奉“文昌帝”的文昌宫。文昌宫建于元末明初。当时民间普遍设立私塾,所以修建是为了祭拜文昌帝,让群星高照,科场傲视。后来,由于私塾的废除,魏紫山的文昌宫荒废了,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遗址仍然存在。1998年初,由福建守丧石妙芝倡议,在明代魏紫书院旧址上重建文昌宫,并亲自为锄头奠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文昌宫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与世人见面。宽13米,深12.5米,造型优美,为双层寺庙建筑。立足文昌宫,俯瞰东南,蓝天碧水尽收眼底;俯瞰周围地区,李林角海充满了令人愉快的风景。

在王巩庙的右侧,有一座魏紫庙,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552)。它是由西克和尚创立的。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国内外声誉深远。魏紫寺以两块巨石为中心建造了一座佛寺,左右两边是天然洞穴作为房间。寺内有僧舍、斋堂、大雄宝殿、藏宝殿等基本设施,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相当关键的是,从目前魏紫山上保存下来的各种古迹和寺庙的布局来看,可以想象魏紫山一定是一派“桃花、梅花、魏紫百花盛开;佛道作家家族争鸣的兴盛。

在魏紫山的历史上,不仅晨钟暮鼓响彻云霄,还有书声,因为这里也是历代有志之士求学的地方。明代中期,魏紫书院建在魏紫寺旁,名师高僧在此讲学,潜心培养人才。据漳浦县志和石碑记载,明清时期在此求学的有17人,其中11为武士林家族,武士林家族还产生了25名陪审员、33名龚升和80名朝廷官员。魏紫山人才济济,名列明代第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从小在魏紫洞苦读,晚上经常去魏紫寺借灯读书。林是进士。林,经过花探,先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管理国子监事务、国子监供酒、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多种职务,深得万历皇帝的尊重。万历皇帝特地在御书里给林题了一个“忠爱”的匾。至今,漳州香港路仍保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探花坊”大型石牌坊。林的成功,使书院和洞在闽粤乃至全国更有名气。成了求名、修身、养性的圣地。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名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

在魏紫庙旁边,有一个魏紫洞穴,顶部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洞口朝南,深6米,宽5米。从洞穴左侧两块石头之间的缝隙爬上楼梯,曲径通幽。进入洞穴后,会豁然开朗。站在洞顶俯瞰,群山环绕,河岸风光,尽收眼底。因为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踏足魏紫洞,如恒河,魏紫寺也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在魏紫洞口的石壁上,刻有“魏紫洞”四个字,是明代嘉靖二十八年漳浦县成林文祥题写的。洞内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魏紫洞冬游”和黄岩的诗。在魏紫寺的右侧,还有一行行书“乌石山很美,魏紫有不一样的天空”。明代闽南五英寺大学士黄道周所写的《白云深处》、《无量佛性》、《惜阴》等石碑,以及弘毅大师游历魏紫寺时留下的《洗心记》石刻等,都保存至今。民国时期,福建省主席刘捐资抗日,褒扬武氏。他在参观魏紫寺时,还写了一副对联:“天地造真佛境,山川美不胜收。”各种碑文,笔法苍劲,古朴典雅,是历代文人墨客留给魏紫的宝贵文化遗产。

魏紫不仅是林等学者求学的地方,也是成为福建唯一一位物理僧人的“妙智大师”居住的地方。妙智法师,俗名蔡松仓,曾任魏紫寺住持。1996年,109岁染病的妙智来到魏紫寺,住进了西僧院。在人们的关心和自理下,他奇迹般地康复了,一时成为佳话。2001年,妙智大师还被授予“中国第五世纪老年健康”称号,年龄排名第一,台湾省孔孟研究院院长陈立夫授予他“超世英雄”墨宝称号。2003年,116岁的妙智大师圆寂。若干年后,尸体依然不腐不烂,被塑成金身,供世人瞻仰。在乌市期间,妙智法师慈悲为怀,热心公益,乐于帮助贫困学生,帮助残疾人,收养弃婴,植树造林。穷人来治病,妙智大师不仅分文不收,还经常自己掏钱买药。无论是宫殿和寺庙庭院、摩崖石刻,还是文人、僧侣和儒者政治家,都已成为魏紫的一张名片。

乌什魏紫山,取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人才济济,神灵闪耀。无数的文化瑰宝将凝聚成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