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教育强?动漫里的这些情节,在日本高中都是真实的。
以日本的高中社团为例,他们的社团活动在形式上和参与者的热情上都是半职业化的:社团通常由大臣组织管理,特定时间在学校闲置的教室或运动场地开展活动。每个俱乐部都有老师当顾问,有些球会学校还会雇人当教练,然后由教练和顾问带领俱乐部参加极其正规的全国性比赛。也就是说,几乎每个社区项目都有定期的比赛可以参加,可以让每个社区集体和个人都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在大赛中,如果俱乐部表现突出,意志坚强,还会在北京京华时报这样的一流社会报纸上发表,一些优秀的会员,报纸杂志甚至会为他们开设采访专栏。在学校,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就像校园明星。他们不仅受到异性的追捧,还成为当地社区居民眼中的英雄。比赛结束后,你会发现街上很多邻居和熟人都在谈论你的球队和你的表现,甚至你的父母也会被大家拉住,称赞他们“你真的生了一个很棒的孩子”。
日本高中社团的宏大氛围是中国人很难想象的。虽然我们在日本校园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某高中棒球队的投手被一大群三四十岁的社会记者采访,纠缠不休,问东问西;学校的鞋柜里总是堆满了异性写的情书;每到这个时候,学校门口都会有其他学校的学生,等着他签字,但内心深处,我们不禁会想:这是不是太假太夸张了?不就是一群高中生打棒球吗?而日本的校园情况往往就是这样,很多时候甚至比影视剧描述的还要火爆。在日本高中俱乐部,学生训练非常刻苦,老师和教练也特别投入。但他们的成功可以归功于背后强大的教育体系,保护了学生的舞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正规的平台,老师和学生才有如此高的热情。不仅培训质量和技能水平高,社会也极为关注。比如2014,14年10月,国内媒体报道某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决赛上座率甚至比广州恒大主场还要高。
对于这场比赛,媒体进一步调查后得知,这场高中足球赛的组织水平完全在中超之上:比赛官网有参赛球队的详细介绍,还有海报、视频宣传和官方指定产品的销售。日本很多高中校队的队员人数普遍超过100人。全队去东京不仅是为了参赛,更是为了体验、学习、感受比赛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场比赛,球员的亲友都会赶到现场助威。每年在国家竞技场举行的决赛,现场总是座无虚席,气氛不亚于世界杯决赛。日本各级电视媒体将全程直播比赛,航拍画面堪比欧冠。赢得冠军后,当地市民庆祝高中队。
日本的高中足球就是这样,篮球就更差了。如果你目睹了他们高中的篮球比赛,你就会知道那些日本篮球漫画《灌篮高手》、《黑子的篮球》或者《零点秒》(山下智久主演的另一部同名电视剧)的比赛形式和火爆气氛是从何而来。
除了正式比赛,另一项检验俱乐部训练成果、展示团队精神的大型活动将属于每年一度的文化节。日本高中每年的文化节都会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一般是1-3天。届时,学生们将被组织成社团和班级,齐新将一起布置自己的场地,策划和排练自己的节目。班级组织的最常见的活动是女仆咖啡屋、鬼屋、占卜室。会场使用的服装道具,大部分都是学生们提前一起制作的。此外,各社团也将在同一天呈现他们准备已久的节目,如轻音乐部的一场音乐会,表演艺术部的一场戏剧和声乐部的现场表演。除此之外,像美术部、漫画部、文学部都会把自己收藏的画、选集或者合编的杂志拿出来,放在自己专属的教室或者操场上出售。
高中文化节就像是当地居民的盛大节日。文化节那天,家长们往往会关店,在门口贴个临时歇业的牌子,或者向公司请假,穿上整齐的衣服,背着DV和相机去看文化节演出。文化节结束后,新闻部的同学们还会为这次活动出一期校报特刊。特刊基本会对各个班级和社团制作的节目进行点评,比如哪个社团的作品卖得最好,哪些节目让人热血沸腾,哪个班级的布置生动巧妙,哪个女生的打扮特别好看,与平日反差很大。文化节的每一件趣事,每一个精彩的节目,都会以校报的形式进行报道,那些创意策划和精彩表演的名字会被当地媒体(包括当地报纸和当地新闻)反复提及。
日本高中丰富的团体活动↓
在日本的高中,每个学生都接触到社区活动。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社区和一个好的家。学生们的团结和热情创造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氛围。通常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特立独行,认为不参加任何活动都是很酷的行为,而积极参与则是那些“很认真”、没有主见的人的工作,从而看不起那些积极响应的人。对于不参加集体活动的人来说,他们的校园氛围传递的信息不是“酷”“特别”,而是你不善交际,没有特长,没有爱好,所以当没有社团的人被问到“你是什么部门的”时,他们会羞愧地低声回答“回家了”。
这是日本教育制度的“精髓”。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长相”。进入日本校园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国内高中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校服,无论是春夏装还是秋冬装,从大衣、毛衣、衬衫、领带、裙子、男裤、女袜、女鞋到所用的书包。就连体育课和游泳课用的运动服、体操服、泳衣都是一样的。而且他们的制服服装都是公认的美学设计。甚至在不用上学的日子,大家都愿意穿校服出门。
通过对中国、日本、美国、英国这些年的教育制度的观察,在我看来,我认为教书育人要以人为本,从心出发。以高中的划分为例。也许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把人分成学科,把每个人都分成文理,然后安排在不同的“工厂”里强行加工。相反,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的十五种能力来划分科目(参见
人的十五种能力:
1.归纳能力:这方面能力强的人适合做律师,老师,领导。
2.分析能力:这方面能力强的人适合做领导,程序员,能做重大决策的人。
3、数字敏感度:适合数字行业的工作。
4.小工具使用能力:适合做小工具工,钟表匠,工艺美术师,很多人都是得心应手,什么都会操作一目了然。
5、观察能力:观察力强的人适合做科学家、明星研究员、考古学家。
6.设计图纸记忆能力:适合与图表、设计图纸相关的工作。
7.音乐能力:音乐家、歌手。
8、数字记忆能力:能够同时做几件事。
9.数字思维能力:适合计算机程序员和保险精算师。
10,语言文字能力:适合秘书、写手、编辑、销售。
11,远见:适合当政治家和社会学家。
12,色觉:适合当画家。
13、图表能力:在处理大量的公文和图表时,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能一下子把提纲拿下来,处理的有条不紊。
14、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前人不同,不断创新探索的人。
15,结构可视化能力:适合三维空间,动画。
在日本,很多体育明星、漫画家、作家、插花大师都是从高中社团出发的,大多数人的兴趣爱好也是社团培养出来的,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如果不能改变高考的大格局,不如潜移默化地发展社团,把社团的表现纳入升学条件,在考试成绩方面稍微放宽一点,宽大一点,用社团和更多的集体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分享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分辨力和审美情趣,让新时代的人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和出路。同时,这也是一个过渡时期。
喜欢就大家喜欢+关注,多多支持,以后会经常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