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有哪些风土人情?速度速度。!

端午节期间,丽水的节日习俗与全国其他地方基本相似,但又有区别。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刊印的《溧水县志》卷十三《风俗》记载:“端午门插艾普,女为茧虎,与他处同。有龙舟戏,不要因舟而作。”令笔者不解的是,在阅读各种版本的《溧水县志》和《楚国志》时,都有“与他处相同”的简要描述,却没有记载不寻常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丽水几乎家家都要“吃卷饼”,而小孩子则爱“玩草”。

“丽水卷饼”是当地节日的特色食品。原料是面粉加水和少许盐,用双手不断搅拌成稠、稀、有弹性的糊状,然后放在铁锅上(丽水人叫“炒菜盘”)。烹饪时,操作者用手抓一团面糊,有节奏地抓几下,可以防止面糊掉落,增强面糊的韧性。操作者在铁锅上翻动面糊,也就是变成圆形的煎饼,由负责炭火的“副手”及时翻动,烤好的卷饼从铁锅中取出。烤出来的卷饼俗称“卷饼皮”,薄如纸,圆如月,直径约20厘米。

卷饼馅是老百姓常见的食物,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干、泡皮、肉丝、煎鸡蛋皮等。,加上油炸挂面或者油条。做馅的菜一定要用火炒,不留汤。吃的时候大家可以夹各种菜做馅。喜欢大蒜的可以在卷饼的包装纸上抹点蒜泥,喜欢辣酱的可以放在上面,然后卷成筒状,就是吃的“卷饼”了。

丽水卷饼韧而不腻,老少皆宜,味道很好。特别是馅料中加入油炸挂面或油条,吃起来又香又脆,别有一番风味。它确实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物。

回想起小时候的端午节,我还爱在家烤“松花卷饼”。那是一种墨西哥卷饼皮,由涂有松花粉的小面团做成,然后磨成圆形薄饼。它的颜色是黄色的,吃起来特别香。当时很多农民都是自己给这种卷饼皮打上烙印,现在已经成了稀罕物了。

根据老人的传说,卷饼最初是“丝饼”。和粽子一样,最初都是用丝绸包裹着扔进河里给鱼虾吃,以免伤害屈原的身体。这个没有记录,所以无从考证。

以前只有端午节才有的丽水卷饼,现在已经成为丽水人四季调节口味的常年美食。与此同时,卷饼也流向了周边地区,成为大众普遍喜欢吃的主食之一。前几年,笔者以卷饼为主食,接待几位回李探亲访友的台湾同胞。大家都说好多年没在老家吃过卷饼了。边吃边聊,都说丽水卷饼风味独特,还说其他地方(包括台湾省)端午节包饺子。为什么丽水会在端午节烤卷饼吃卷饼?另一位台胞开玩笑说,如果有一个对美食很有眼光的有钱人,可以精心包装丽水卷饼,在各地开连锁店,扩大媒体宣传,然后就可以和麦当劳、汉堡一较高下了。虽然这是餐桌上的玩笑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丽水卷饼确实是一种风俗特殊、风味独特的节日食品,饮食是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软文化”。

丽水端午节除了吃卷饼,还有“给汤”的习俗。所谓“汤”就是礼物。每年端午节,出嫁的女儿都会给父母送礼。除了礼包,礼物还包括一刀猪肉、一斤明福(墨鱼)和一斤豆腐皮。收到“汤”后,父母要回赠给女儿礼物,如李子、蒲扇(草扇或纸扇)、毛巾等。丽水民间有句谚语:“人生不枉生,一年两次。”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年要给父母送礼物两次,一次是春节,一次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此外,端午节前后,丽水孩子不仅要在大人的指示下用雄黄酒“画脸”,还要在家里的墙角上喷上雄黄酒,他们更喜欢去乡下挑草茎,玩“斗草”。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一种从古至今一直在进行的民间游戏。据考证,在南北朝梁宗谷《荆楚纪年》中,有“五月五日,四人携手演百草,有斗草戏”的描述。到了唐朝,斗草非常盛行。比如刘洋的《隋唐演义》记载“安乐公主五日战百草”;韩鹗《李年》记载“端午,筑屋藏药,斗百草”;司马图《鼻烟诗话》云:“明朝打草,剪鼻烟眉,该有多幸福”;白居易《看儿戏》诗说:“作尘又打草,日日乐。”可见“斗草”剧在朝廷和民间已经大行其道。到了宋代,打草游戏在民间变得更加普遍。范成大《春田园诗杂趣》说:“春枝落花,知儿孙争草”;柳永《玉兰慢清明》诗吟咏:“英英打草踏草,叶言赐之以请。”可见端午节流行的“打草游戏”已经提前到了3月的清明节。到了清代,斗草依然盛行。比如《红楼梦》第六十二集,有一场描写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观园打草的戏。

但《红楼梦》里写的“斗草”是富贵人家炫耀才艺的高雅斗草,而端午节在丽水流行的“斗草”则是以草为玩具的“庸俗斗草”。主要有三种玩法:一是“拜拜”,二是“扯牛筋”,三是“接签”。

“拜拜”是一种叫做“菖蒲籽”的草作为野味。菖蒲籽,又名“破草”,在溧水山野随处可见,高约一尺,叶伞状,中间有小花蕾,茎呈三角形长,根有鳞,有菖蒲香,故称“菖蒲籽”。玩的时候先找一片有菖蒲籽的草地,然后去掉上面的叶子和根茎,两人一组坐在地上,每人抱着一个头,一边掰一边背儿歌:两个人坐在地上,掐草/掰,我不知道/你在掰/掰,两头连/我在掰/掰,两头连/没坏/运气没算好/拿草茎/换地盘/你。看完之后,两个人会互相拆台。如果它们断成两边有点连接的H形,那就是“宝贝”;如果中间只有N形的痕迹,那就是“生”。如果没有联系的痕迹,那就叫运气不好,计算不当。两人拍掌以示惩戒,然后再次分手。

“扯牛筋”又叫“一般少年”。游戏是用杨树叶的叶柄或其他有弹性的草茎做玩具,两人勾住草茎用力拉。被拉掉的是失败者,“少年”或“失败者”,胜利者是“将军”。回想小时候,笔者和小伙伴们爱玩“扯牛筋”,经常去杨树上找茎粗的老叶子,把叶子摘下来,留下茎互相拉扯打架。为了增加叶茎的韧性,往往需要加工制作,比如掺桐油减缓火上的炙烤,反复揉搓后浸泡在绿油灯里,更有甚者在草茎上粘上几根苎麻细丝,一审会胜诉,但暴露时间长了,就会遭到大家的斥责,尤其是小朋友的同伴们有几个“将军”都珍藏在口袋里,不轻易玩耍。一旦被“假货”撕掉

“拾”又叫“拾草梗”。参加者到田间采集许多又硬又韧的草茎,剪成约10 cm短的“棍”,从中挑选一部分两端削尖,染成红色或其他颜色。这根棍子不仅是捡拾草梗的工具,还可以算作十根。玩这个游戏,两个或更多的人可以用“石头、剪刀、布”或在一张小纸上写“一、二、三、四”来“抽签”设定顺序。玩的时候,玩伴按照事先的规定签好若干块,然后交给第一个“接”的人。这个人用一只手拉紧草稿,松开让草茎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后用手捡起来。对于那些重叠的草稿,用削尖染色的来接。采摘时,注意不要碰到其他草稿。如果有触碰,就不能再摘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20岁过节的习俗也在不断变化。例如,丽水的端午节习俗“艾普”仍然被继承,而“妇女做茧和老虎”(钱包,香囊等。)早就消失了。用雄黄酒给孩子脸上涂色,喷雄黄辟邪,一天下来喝雄黄酒,也很少见。女儿给父母“煲汤”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其礼品却与时俱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成为时尚,如保健品或高档服装。以草为玩具的“打草”游戏,早已被五颜六色的现代玩具取代,在城乡销声匿迹。风味独特的丽水卷饼,从端午节的节日大餐,转变为人们调节口味的美味佳肴,从丽水流传到周边地区,从家庭走向餐厅,成为节日聚餐、宴请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