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重要的节目叫大结局?

大结局是京剧的术语。如果一部京剧有五部戏,第一部叫“开幕式”,第二部叫“初轴”。三是“中轴线”;第四个(倒数第二个)叫“压轴”;第五个输出(最后一个输出)称为“大轴”。如今,误用倒数第二个“大结局”来称之为倒数第二是很可笑的。在有以上五个名字的时代,京剧不只是像现在这样表演两三个小时。那时候京剧的演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开始的——一般是下午一两点钟。一两个小时后,有的观众可能有点累了,就唱一首“硬”曲目“提神”。这就是“早期轴心”。晚餐结束时,我们会唱一出热闹的戏,叫对号入座。这就是“中轴”的作用。晚上的演出才是更重要的“戏”,要到午夜才结束。所以最好的“角”和最难的剧目要放在最后。一般来说,是倒数第二场阵容最好的演出——这叫“压轴”,必须要“压下去”,否则就会出现大批观众离开剧场的现象,一个接一个,这叫“抽签”,大批观众离开,这叫“起床”——这是剧团非常可怕的败笔!所以,“大结局”是一出好戏。这个大家都知道。“大轴”往往是一部鲜活的武侠剧,既能给大家艺术上的满足,又能给整个演出一个圆满的结局。戏演完了,大家都知道该走了——所以这个“大轴”戏也叫“福建戏”。这说明普通人把“大结局”当成重头戏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然,说“压大轴”可能更“科学”!当时的曲艺表演叫“十种杂技”,每场有十四个节目。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排在后面,最后一个叫“压轴”,最后一个叫“大轴”。从清末到40年代,相声充其量是“压轴戏”。起初侯排名第六。经过两年的奋斗,他终于打破了老规矩,把相声推到了“大轴”的位置上,从此再无改变。我们去剧院,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压轴,大轴。据说以前的剧本是写成长卷,底部有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一样。因为长卷最后一幕靠近木轴,所以叫大轴。大轴前面的场景,也就是第二个叫大结局,中间的叫中轴,前面的叫前期轴。其实是画轴各个位置的名称而不是表演代码的排列顺序,仿佛一场表演就是给观众展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当然,各种表演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演出的第一场戏叫做开场戏、开场戏或“帽子戏”。如果演员去某地演出,第一场或前三场也叫“性戏”,也可以写成“泡戏”,都是剧团挑选的著名演员表演的特色戏,也就是代表戏。如果一部大戏中只有一个场景或一个段落能独立演出,就叫折子戏。同一个剧如果连续演好几天,每天只演一段,比如十本《大红袍》,七本《狸猫换太子》,《三国志》,合称为“连台戏”。比如一部戏有两个主要演员,比如伍家坡和四郎探母,这就叫“反儿戏”。如果下一出戏的主要演员不在场,临时需要其他演员表演的戏就叫“垫场戏”如果京剧、梆子等两个剧种同台演出,就叫“二锅头”。比如《龙凤成祥》《四郎探母》《蜡像馆》等一部戏里有很多著名演员一起表演,称为大群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