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茶文化

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提高浉河区名优绿茶加工技艺,提升名优茶叶产品品质,打造优良浓郁的信阳茶文化,促进浉河区茶产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发展,2009年举办了首届信阳手工炒茶大赛,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2009年9月23日至24日,首届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在信阳市举行。第二届信阳毛尖茶大赛在浉河区浉河港镇举行。2011第三届信阳手工炒茶大赛在谭家河举行。

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参赛选手自带炒茶手柄,自行选择烧火助手,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炒锅位置,烤好的参赛茶叶采用匿名编号密封,评审团将根据“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素进行评分。纯芽:100%单芽。次芽:纯芽混合一个小芽和一片叶子,不经过筛选制作的茶叶一般都是次芽。

芽包:多为一芽一叶,芽头饱满,叶片细嫩,属于半长茶芽。

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即一旗一炮。

一大芽一叶:叶子比芽长,这种茶只在春茶采茶后期才有。

第一采:春茶第一茶。

二次采摘:春茶第一次采茶后留下的茎叶上,第二次茶叶发芽生长。

纯芽有兰花香、桂花香、甜味。

次生芽多为香香甜甜的栗子味。

芽多为茶香,微苦。

一芽一叶清香,茶味重。

浅绿色:浅绿色和浅黄色。

黄绿色:以绿色为主,绿色中带黄色。

娇嫩:芽多。叶子又小又嫩。

老气息:茶叶陈化的味道。

纯度: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贤浩:绒毛含量特别高。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国史补》都把益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在宋代,信阳茶被宋徽宗和赵霁列为《宁氏诗史货殖》和《大观茶论》中的名茶。元代,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广州产东首、浅山、薄边等名茶”。明代关于名茶的记载很少。到了清代,茶叶生产迅速恢复。清代中期是河南茶叶生产快速发展的又一时期。制茶技术越来越精湛,制茶质量也越来越精致。清代以前,精品茶叶信阳毛尖出现。

清光绪年间(1903-1905),原任信阳缉私局长、旧茶办成员的蔡祖贤提出了在山里种茶的倡议。时任信阳研究所所长、资金来源雄厚的甘积极响应。于1903年与王子墨、地主彭清阁在信阳雷震北麓恢复种茶,并成立了“元稹”茶社。从安徽请来一位姓于的茶叶老师,帮助指导茶树的种植和生产。

1905-1909甘邀请、王玄青等人到信阳骆驼店洽谈种茶事宜,组织鸿基茶庄,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马步等地购买茶籽,邀请六安茶师吴继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方法基本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小平壶分为生壶和熟壶进行炒制。炒茶工具用扫帚柄,青壶用两把扫帚柄,长0.5 m,厚0.1 m,双手各持1,采摘炒制。熟锅用大扫帚柄,不用揉面。这是信阳毛尖茶独创的制作工艺。

1911年,甘在甘家冲和小孙家建立了茶馆,带动了依山茶园的发展。茶商唐慧卿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学习龙井的炒制技术。我回来后,在“瓜片”炒法的基础上,把“龙井”的抓排条法融入信阳毛尖的炒制中,把生锅改成了带小把手的生熟锅。这种炒制方法制成的茶叶,就是中国名茶信阳毛尖茶的雏形。2007年6月5日至10月,日本举办了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信阳毛尖茶与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美国、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200名代表带来的数百个绿茶品种在世界绿茶大赛上展开角逐,争夺大会设置的20个最高金牌。信阳毛尖茶获得6项最高金奖,10金奖,5项银奖,2007年世界绿茶大会中国绿茶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