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塘有关的一切。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位于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交界处。距上海、苏州、杭州100公里以内,交通便利。高速公路、320国道、沪杭铁路穿境而过,汽车、火车均可到达。西塘在嘉善城北10公里处,坐公交车20分钟可达。
西塘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与中国的交汇处,所以被称为“吴根过角”、“十字路口”。西塘与其他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是古镇内临河的街道上有长廊,总长近1000米,如同颐和园的长廊。
西塘,古镇,面积1平方公里。九条河流纵横交错于古镇区域,将古镇分为八个街区,其中27座古桥连接着各个城镇。在漫长的春夏秋冬,阳光雨雪的岁月里,古镇一直呈现着一幅人在水中,桥在水上,行人走在桥上,船走在桥下,店铺立在桥头,倒影在水中的不断变化的水乡风情画。
西塘位于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像珍惜金子一样珍惜土壤。无论是商社还是居民楼还是楼房,他们都是一寸一寸地在意面积,房屋之间的间距缩小到最小,从而形成了120多条长100多米、窄1米不到的狭长小巷,形成了多个“初见天”。同时,街巷的名称形象地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和古镇小巷的特色,如米行代、灯柱街、油车巷、柴滩巷、石皮垅等,与当年的商业和建筑有直接关系。
在西塘,河边搭建的廊棚最吸引人。这里的街道依河而建,商店的生意也依河而作。过去水乡的农民出行都是走河而不是坐船,很多交易只能在船的岸边进行。于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廊棚就应运而生,它连接着河流和店铺,可以遮风挡雨,并代代相传。实用廊是水乡的一种独特建筑。西塘保留了1.300多米长的游廊,成为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大餐。
唐宋时期,西塘已经形成了一个村落。到了元明时期,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路的经济基础和水路的便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庶的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和陶瓷业日益繁荣。古镇现存的很多古宅,都是当时致富的古镇先民的结晶。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界干扰较少,所以西塘能完美的将古镇保存至今,让祖先的传承得以延续。
西塘特产
米酒,荷叶粉蒸肉,八宝饼和臭豆腐汾湖蟹粽子麦芽饼,鲜肉,烤豆和蜂蜜大头菜。
西塘名人
元代工艺美术大师杨卯、张成
著名剧作家顾。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
赵显初——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
已故前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深受上海市民爱戴。
孙道林——著名导演、影视表演艺术家。
朱念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西塘影视
《碟中谍3》《五星级酒店》《如雾似雨似风》《别爱我》《茉莉花》《梦回清河》《画魂》《长恨歌》《寂寞恋花》《和你在一起》等。
朱力散文《西塘水乡梦》
素有“五根过角”之称的西塘,千百年来悄然保持着江南水乡的缓慢与宁静,形成了古镇的孤独与内敛。直到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其宽松宁静而充满诗情画意。
江南古镇应该都和西塘一样闲适寂寞。
但自从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问世后,周庄、同里、交趾、乌镇、南浔等江南名镇迅速热闹起来。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很难找到江南古镇的优雅。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善县北部,江浙沪三地交界处。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交界处,有“吴根过角”之称。集镇自元代就已形成。相传伍子胥曾在西塘兴修水利,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默默捧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慢与静。正是这种散漫与宁静,形成了西塘这个古镇的孤独与内敛。直到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其宽松宁静而充满诗情画意!
西塘靠近运河和太湖。有九条河流把整个城镇分成八块。许多石桥,如五福桥、卧龙桥、环秀桥和松滋来凤桥,把整个城镇串在一起。市场在河边,房子依水而建。几乎都是石桥,小巷,走廊,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生活如水般柔美,使西塘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1991年,西塘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在江南水乡,几户合一的零散廊街随处可见。但廊街1,300多米长,只有西塘。西塘的走廊街,一边是商铺或房屋,一边是河流。靠近走廊街有小河,蜿蜒曲折,很有情调。踏入廊街,迎接你的是两岸的府船和前呼后拥的河港。如果下雨,雨水滴落在屋檐上形成长长的雨帘,即使不会写诗的人也会突然充满诗意。关于廊街的起源,没有官方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建”和“为慈善而建”两个版本。
版本一:胡,一个年轻的寡妇,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个家庭和一个店铺。在胡家铺前的河堤边,有一家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很同情胡,经常帮着干些体力活。时间久了,胡觉得和王二离不开了,但又难以表达这种感情。他不厌其烦地修理店铺,并请人在河边搭了一个棚子,把店铺前的街道遮起来。这样可以让王二免受风吹雨打,也可以让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不希望胡的店因为这个窝棚而红火。镇上的商户纷纷效仿,几年下来,窝棚成了一条线。后人取“为郎而建”之意,称小屋廊街。
版本二:西塘有个卷烟纸店老板。有一天店铺打烊,他看见一个乞丐在店门前的屋檐下躲雨,就请他进来。乞丐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贴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棚子给乞丐避雨。第二天,乞丐在店铺的门板上留下一行字:“轩棚遮风挡雨一夜,好人有好报。”从那以后,烟纸店真的兴旺起来了。店主为了感谢乞丐的好意,干脆在店前屋檐下用砖、瓦、木架搭建了一条走廊街,穿过小街来到河港。
两个版本都很刺激,但我更愿意相信“为郎而建”的爱情故事,看似简单真实。
西塘的明清老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左右对称,脚高门槛,双门,两边的风火墙以曲线环绕屋顶。从大门到尽头,往往有五进七出,且均以屋巷相连,形成“雨天不湿鞋走远人家”的景象,体现出平和、含蓄、典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在西塘,有时候走在巷子里,踏进小门,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是个小花园,对门亭台,池石相映。以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那种祈福殿为例,前后有七个入口,总长100多米。第一个入口在墙和门之间,第二个是轿子厅,第三个是正厅,也就是种植厅,第四个是花厅,第五个是内屋,第六和第七个是粮仓和职工住房。每个入口都有一个用长石铺成的天井,最后是一个花园。与中福堂一巷之隔的尊文堂,是西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集元、明建筑风格于一身。老宅大厅的主梁上刻有100个“长寿”二字,恰好体现了一种宁静的极致——达到“长寿”的目的。这根长寿梁上的“寿”字之间,还雕着九只蝙蝠。其中南北两侧的六只蝙蝠造型向下飞,称为“天降福报”,另外几只蝙蝠与古钱一起雕刻,称为“福到眼”。可以说,整个长生梁是中国传统人生观、道德观的物化表达,平和淡泊,注重自我完善。
西塘有100多条车道,其中100米以上的车道有5条,最窄的车道只有半米,他们很难通过。这些姿态各异的小巷子,你亲自走一走,会很有真实感。西塘的巷子里,最有名的是石皮垅,只有68米长,不到1米宽。整条车道的路面由166块石头铺成,每块石头的厚度只有3厘米,如薄薄的一层石头。想象一下把花岗岩凿得这么薄有多难,因此得名石皮龙。据考证,石皮龙类似于东的植堂,西的尊文堂。小石头胡同只是两组老房子之间的一条窄路。走在石头巷子里,左右两边的百年高墙会让你窒息。而最典型的宅巷就是一个祈福堂里的陪巷。过去,大家庭通常不开正门,所以他们用它来连接侧门,让家人进出。有意思的是,没有窗户陪伴,一年四季看不到太阳。你只靠天井里的一点点自然阳光,非常符合江南水乡大户人家盖房子的理念。“银子不显白,却能在黑暗中藏钱。”就连主卧也一样,以黑暗为保障。不经意间,你会感受到一种时间的轮回,仿佛走进了一本被遗忘已久的历史线装书。
“以暗为安”的观念与南宋杭州长期的“偏安”有一定关系,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百年来西塘人“内在美”的个性。历史上西塘读书人19人,其中31人,有作品留存于世的有103人。这些知识分子大多在又长又深的房子里长大。当然,翻开西塘历史文化的“线装书”,就不能不提“南社”情结。南社的创始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在西塘发展南社成员18人,包括余士梅、李钟奇、余作梅、沈玉忠、江学成等。后来南社也在大革命浪潮中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批诗人组织了胥社,宗旨和人员一致,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徐社成员的大部分诗歌被保存下来。加上他们的“师父”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 * *成为了西塘永远的绝唱。
西塘,斜塘古称。明代建镇,以永安、前山乡为界,初名斜塘,后名西塘。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在本县驻军,挖伍子堂兴修水利,引徐山之水到达境内,故又称徐堂。西塘镇位于嘉善县北部,江浙沪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五根跨角之称。东距上海90km,西距杭州110km,北距苏州85km,南距嘉善县9km。镇中心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20° 53′,北纬30° 56′。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南接320国道和沪杭甬高速公路,北接318国道。沈航一级航道穿过境内,江珊一级公路穿过唐玺镇。
西塘镇是一座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是浙江省中心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首批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试点镇、浙江省文化市场示范镇、省级生态镇、国家4A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镇、浙江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的100个镇之一。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33.3公顷(8.45万亩)。总人口587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893人,外来人口12720人。辖26个行政村,1个水产养殖场,4个社区。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654.38+0.364亿元,同比增长654.38+0.3%,财政总收入654.38+0.76亿元,同比增长52.9%,人均纯收入8044元,同比增长654.38+0.8%。旅游公司门票收入654.38+0278万元,同比增长20.4%;合同利用外资207.4万美元,引进县外内资0.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工业生产2.3亿元,同比增长34.9%,外贸出口交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19.6%。
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3亿元,同比增长101%,粮食作物面积7.8万亩,同比增长4.7%。全镇粮食复种面积1.28万亩,粮食复种指数达到1.60%。年经济作物面积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1.630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千亩花卉种苗、千亩温室设施培育、省级粮油示范、生猪养殖、蛋鸭养殖(45万羽)、千亩鳜鱼养殖、千亩河蟹养殖、2000亩河蚌养殖、省级无公害罗氏沼虾养殖(4200亩)、千亩柑橘等十大养殖基地。在“十大”基地的基础上,成立了罗氏沼虾、蛋鸭、柑橘、鳜鱼4个合作社,鸭蛋、莲藕2家农业加工企业入驻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合作社+加工企业”一体化农业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全年新增绿化总面积1195.7亩,大顺、河池两个村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抓好罗氏沼虾现代渔业园区、柑橘特色园区、蛋鸭社区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和国家河蟹生态文化园区创建;在农业项目申报中,西塘鳜鱼基地、蛋鸭养殖基地、柑橘种植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基地。“西塘”牌商标被评为嘉兴市著名商标,“西塘”牌罗氏沼虾被评为市级著名农产品。
工业经济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0.6亿元,同比增长10.3%;全镇企业实现销售产值80.4亿元,同比增长10.7%,产销率99.7%。外贸出口交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9.6%。招商引资取得一定成效。全年,* * *投资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1836万元,* * *引进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5.03亿元,外资项目5个,合同利用外资207.4万美元。引进县外内资项目6个,预计总投资3.5亿元,累计县外内资5800万元。努力推进富民工程。加强玲珑毛纺、丁龙管桩、尹坤新材料、仲达轴承等小巨人企业培育,完善中小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3家,其中1销售收入超亿元。特色专业村7个,其中工业产值5亿元以上专业村3个。七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开展“春雷、春苗、春雨”活动,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工伤等纠纷,超额完成县里下达的扩面任务。继续规范原集体企业改制程序,完善各类权证变更,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和企业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确保工业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2005年,镇* * *接待游客654.38+0.06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6.2万人次),门票收入654.38+0.27万元,比上年增长654.38+0.0%,门票收入增长20.4%,创造旅游相关产业收入8946万元。深化古镇保护开发,严格按照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实施景区保护工程。完成了西园改造工程,建立了南社革命文化纪念馆;完成了寺庙的扩建工程,丰富了景点内容;加强对倪宅的保护,被上级部门授予“嘉善县勤政廉政教育基地”、“嘉善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基地”。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质量体系;完善旅游执法管理,加强古镇景区旅游秩序监管,在古镇17小巷出入口设立固定检票点,规范西塘景区售票系统。积极拓展和培育新市场,新开发福建市场、四川市场和北方市场。同时,稳步开拓海外市场,积极寻求市场切入点。2005年接待境外游客同比增长30%。完成了《碟中谍3》《谁为梦想买单》等国内外著名电影在西塘的拍摄,并成功举办了2005年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强,西塘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基础设施投资有所增加。西线入口工程进展顺利。旅游西线全线入口工程拟建设四星级酒店、旅游公司办公楼及接待中心、停车场、五姑娘公园等7个项目,其中已完成80%的工程量。该项目已顺利通过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双百”验收。新建或改建通村路37.25公里,改建或新建桥梁50座,总投资61.078万元。撤除2艘渡船,撤除道路2.6公里,使全镇通村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开通了西塘中心小学至费家村的城乡三级公交网络。沈家湖快速路、西入口工程、南苑东路、环镇东路迁建顺利完成;南苑东路、环镇东路2号路5号桥已全线开工建设。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2005年,我们继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年获得省级新产品7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项,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个,县级科技项目15个,各类专利46项。7家企业建立了R&D中心,2家企业分别成为国家级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办好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市民素质工程”建设、“新市民培训就业工程”等活动,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创建了文明村(社区、单位)、文明户。目前,全国共有27个国家、省、市、县四级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全面落实县政府(2004)49号文件,全镇2291人全部办理安置手续;民政工作大力开展,救灾扶贫工作认真做。全镇结对帮扶贫困户139户,794人进入最低生活保障513户,全年共发放80.7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4.7%,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2.5%。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和任务。计划生育率99.7%,出生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2.25 ‰。镇、村、企三级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西塘特色节目在省市演出中获奖,通过市级特色文化(旅游文化)镇创建;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深入开展“双拥”活动,2005年被评为市级“双拥模范镇”称号,并连续第二次蝉联冠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征兵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征兵31任务圆满完成。宗教工作不断推进,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