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身体打击?
“三从四德”是儒家伦理为适应宗法家庭的稳定,维护宗法-夫家(族群)的利益,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在道德、行为、修养等方面对女性生活的规范要求。“三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汉儒家经典《礼记·哀——传》中。在讨论嫁女丧年(夫三年,父一年)时,曾说“女子有‘三从’之意,无道‘特用’,故不娶父,而嫁夫死子”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女子应服从男子。但女性长期以来都是顺从的,“女”字是商代甲骨文中弯腰下跪的形象。《易经》中有卦言,主张女子顺从专一,永远侍奉丈夫。后来要求妇女殉道守贞,限制寡妇再嫁。“四德”一词见于《李周天官内载》,这是一个教授后宫女子的官职,负责逐级教授后宫女子“李因”和“妇职”,其中职位较高的“九妻”则“掌管女科,以教九女言、貌、德”本来是宫廷女子教育的范畴,后来被称为“三从”,成为女子道德、行为、能力、修养的标准,也就是“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就是:不从父嫁,从夫嫁,夫死于子。意思是女孩子结婚前要听父母的教导,不要随意反驳长辈的指示,因为她们的社会知识丰富,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婚后要对丈夫礼让,持家与丈夫修行,尊老爱幼;如果丈夫不幸先于自己去世,他应该坚守自己的职责,想办法抚养孩子,尊重孩子的人生哲学。这里的“服从”不是表面意义上的“跟随”,而是与工作性质“从事”的本质。(《礼记·丧·夏紫传》)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行,也就是说,做女人,首要的是德,要能堂堂正正;然后是长相(指出自己要端庄稳重,不能轻浮随意)、言语(意思是和人说话要能自由附加意思,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照顾丈夫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细节)。(《礼记·天官九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