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王牌战斗机对抗
总的来说,在同一技术水平上,双发重型和单发中型战斗机的实力差距是明显的。就像F-16始终不如当代的F-15,米格-29不如更重的苏-27一样,按常理F-35应该不是歼-20的对手,但两者的实力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实际销量和产量的明显差距。目前美国三军采购了2400多架F-35,另有16个国家签订了约1000架订单,总计3400多架。此外,已交付近900架F-35,包括F-35A(通用陆基型)、F-35B(垂直起降型)和F-35C(舰载型)。相比之下,歼20的量产型号只有歼20A,服役数量大约是150到200。短期内出口基本无望,估计全生命周期生产数量不到1000。
现役数量、出口规模和预期总量都明显低于对手,这是F-35和J -20认识差异的主要原因。再加上F-35略显科幻的垂直起降设计和参加实战测试的经历,歼20似乎有些相形见绌。但在整个生产周期内,美国产F-15的总产量不超过1500,只有6个国家出口。同时,F-16总产量预计超过4600架,直接购买和转售的国家和地区超过30个。F-15虽然从装备规模和出口数量上完全碾压,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F-16比F-15好。
其实F-35项目真正优于歼20的地方其实是项目管理和对外宣传。具体来说,F-35首次实现了战斗机领域的跨区域国际合作,涵盖了舰载、陆基和垂直起降多个型号。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就,必将在人类航空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记。此外,F-35对大部分欧洲国家的“腐蚀”也意味着美国加深了对这些国家的控制,甚至以上亿美元的高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再加上F-35的大规模宣传和美国壮观的脉动生产线,给外界“异常先进”的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唯一的问题是,项目的成功并不代表产品性能的优异。虽然F-35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军事性能上却落后了。
战斗机作为高端军事装备,符合“越专用越好”的特点,这一点在美国F-14舰载机上最为明显。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害怕苏联远程轰炸机的巨大威胁,引进了F-14A和AIM-54“不死鸟”的组合,这是唯一可以在150 km的距离拦截苏联轰炸机群的组合。这个技术在当时很科幻。事实上,它在20多年后的科索沃战争中被F-15和AIM-120B的组合正式取代。从今天来看,F-14A的问题很大。其AIM-54虽然拦截距离远,但机动过载和飞行速度有限,只能拦截轰炸机、侦察机等低速目标。但当时美国海军只是希望F-14A具备在苏联轰炸机攻击前拦截的能力,其他战术任务自然由其他装备完成。这个目标的唯一焦点是F-14A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F-35项目预期结果太多,设计集中度严重分散,最终对其军事性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其中,对垂直起降性能的需求意味着中升力风扇将占据最黄金的内部空间,增加机身宽度;受限于现有的科技水平,必须是单引擎设计才能满足需求;为适应多用途作战需要,飞机机腹加厚以容纳隐身弹仓,大大削弱了机动性和隐身性能;为了适应垂直起降,尾喷管实际上没有典型的矢量控制机动。所以,外界看到的F-35的其他任何成功,其实都是一个压制F-35军事性能的链条。相比之下,歼20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侧重于对付域外隐身战机,侧重于发展隐身时代的空战能力。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总结一下,F-35是一个自以为天下无敌的高手的结果,而歼20是一个落后的弱旅瞄准强者的结果。他们的态度和预期目标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然,由于目前歼20只存在于东亚地区,所以在歼20辐射之外,F-35还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在欧洲,F-35的大量涌入是美国对这一地区地理影响力的体现,而俄罗斯苏-57的尴尬表现也不足以遏制F-35沿欧洲向东的威慑。但F-35作为中型机的硬件劣势和多目标带来的性能挥霍,使其几乎完全无法发挥歼20的优势,早就失去了F-15和F-22A的恐怖压制力。
如果给出一个结论,那就是F-35的整个项目收益明显强于歼20,但单机性能确实不如歼20。更重要的是,在歼20成功的基础上,AVIC引进了双发中型歼35作为补充。相对较低的性能和成本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也弥补了歼20装备出口困难、机上调度性差的不足,使得AVIC实际上通过两种机型的组合完成了隐身时代的空战力量布局。随着歼35的未来服役,由其衍生的出口机型将逐渐扩大中国战机在全球的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在东亚,这将是F-35的又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