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篝火、马拉松、漂流瓶除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信息传递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传递的记载。
驿马传驿,驿传是一种早期有组织的传播方式。“邮差”雕塑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以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为原型。邮递员手里拿着一份简单的文件,邮马四肢着地高速飞奔。这幅砖壁画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1982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一枚小邮票的主题图案,足见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摇篮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后送制度。特别是在汉代,投递的公文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公文要由专人、专马按照规定的顺序和时间投递。收发这些文件必须登记,标明时间,以示负责。
隋唐时期,后送事业空前发展。唐代官方邮政运输线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直达边疆,约30里外有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鼎盛时期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邮政服务的有2万多人,其中驿兵1.7万人。驿站分为陆上驿站、水上驿站和水路合并三种。每个驿站都配有驿站房,驿马、驿驴、驿船、驿场。
唐代对驿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毅的快马一天走6岗,也就是180里,然后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员每天行进50英里;逆水行舟,河四十里,河五十里,其他六十里;好的时候规定100到150英里。诗人岑参在《去龙山路上一句话判官》一诗中写道“一帖后,帖骑如星河;平明寄咸阳,幕与山顶。”在这里,他把驿马比作流星。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造反。当时唐玄宗在华清宫,相隔三千里。六天之内,唐玄宗知道了这个消息,传播速度达到了每天500里。可见唐代邮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一切公文、书信都称为“投递”,出现了“急件投递店”。有一个铜铃匆匆地系在骑马哨的项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铃,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负责。为马购物,为人购物,风雨无阻,不分昼夜。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带着12枚金牌从前线强行召回临安。这种金牌是快递送的金盘,表示急。
还有钟鼓、烟花、鸽子、旗语、狼烟等方式传递信息。
马拉松最初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了波斯军队的入侵。信使菲迪皮德斯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在报告了胜利的消息后,他倒在地上,死于体力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