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奔牛节的过程

节前,年轻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子“赴约”,邀请对手。“送行合同”后,去“牛宫”演奏芦笙,祭拜3天,为牛“养心”。节日到了,人群聚集在斗牛场周围,“牛王”在芦笙的陪同下开始“踩场”: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写着“牛王”的“马牌”向前走着,高昂着头,挺起胸膛。“马牌”后面跟着手持木制“武器”的卫兵和鼓乐队。“牛王”角上有闪亮的铁盖,头上有红绸,背上有“双龙劫”牛王塔,上面插着四面旗帜和两根长长的雉鸡羽毛,就像古代的将军。牛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铃,挂在胸前,嘹亮。“踩场”结束后,牛王走了。斗牛之前,斗牛的规则是由德高望重的翟老的“斗牛话”宣布的。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官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扔在自己的“牛王”面前,同时放开了手中的缰绳。两头牛向对方扑去,群众敲锣打鼓,欢呼雀跃。获胜的女孩应该被允许“拿走”失败一方的彩旗。获胜的“牛王”身着红衣,再次入场接受欢呼。如果打得分不开,就要用棕色的绳子套住牛的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获胜的姑娘去归还战败的彩旗,战败的小伙子设宴,唱“大歌”,赠“赎旗”。寨子的“牛王”能赢是全村的荣耀,所以斗牛结束后有群众歌舞宴庆祝。近年来,贵州侗族的“牛王”也到一些大城市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