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格拉底的生活,故事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早年继承了父亲的足迹,从事雕刻石像,后来学习哲学。在雅典,他与当时许多智者讨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和教育以及政治。他被认为是当时最聪明的人。作为公民,他三次参军,在战争中表现出坚韧和勇气。此外,他还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陪审官。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后,苏格拉底受到指控,被判死刑,罪名是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反对民主。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求他求饶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止渴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认为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和中国历史上的孔子一样。多年来,他被视为维护反动奴隶主和贵族利益的反民主哲学家。最近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少年时,苏格拉底跟随父亲学习手工艺,熟悉荷马史诗和其他著名诗人,自学成才。他以传授知识为生,三十多岁就成了不拿工资、不办图书馆的社会公德教师。很多富家子弟和穷人家的孩子经常聚集在他身边,向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度过。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道和其他公共场所与各行各业的人谈论各种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三次参战,当过重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帮助受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为雅典家喻户晓的人物。
轶事
1,辩论
苏格拉底经常和别人争论。在辩论中,他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使对方改正并放弃原来错误的想法,并帮助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把普遍的东西从个体中抽象出来,走了四步:讽刺、助产、归纳、定义。“挖苦”就是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这个问题的无知;“助产术”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误,找到正确的、普遍的东西,也就是帮助真相大白;“归纳”就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 * *来,通过对个别事物的分析比较,寻找一般规律;“定义”是指将一个单一的概念归入一般的概念。
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式,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他的思想的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一起回答问题的有趣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什么是好?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把人当奴隶卖,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很邪恶。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邪恶的吗?把俘虏的敌人当奴隶卖是邪恶的吗?
学生:这是好事。但我说的是朋友,不是敌人。苏格拉底:如你所说,偷窃对朋友是邪恶的。但是,如果一个朋友想自杀,你偷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邪恶的吗?学生:这是好事。
苏格拉底:你说欺骗朋友是邪恶的,但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告诉士兵,援军要来了,以鼓舞士气。但事实上,没有援军。这种欺骗是邪恶的吗?
学生:这是好事。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它能启发人的思想,使人积极分析和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否定。这种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国家事务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受过训练、有知识的人来管理,反对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手握重权,以强凌弱的人,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人,而是懂得管理的人。例如,船应该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的时候,女人要管男人,因为男人擅长,男人不懂。他还说,最好的人是那些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善农是好农;精通医术的是好医生;精通政治的人是优秀的政治家。
杀死
作为雅典的公民,记载着苏格拉底最终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原因是不信神,腐蚀了雅典青年的思想。虽然有机会逃到雅典,但苏格拉底还是选择喝下有毒的紫罗兰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削弱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又担心逃亡后雅典没有好的导师来教化民众。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晚上,雅典监狱里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即将被处死。我看见他衣衫褴褛,光着脚,但他的脸却非常冷静。送走妻子和家人后,他和一些朋友侃侃聊了聊,后者似乎忘记了即将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进来一杯毒汁,他才不再说话,端起杯子,一饮而尽。说完,他躺了下来,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吃了邻居家的鸡,还没付钱给他,请你还给他。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青年之友
苏格拉底喜欢和年轻人交往,希望年轻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后,不仅会快乐,管理好自己的家事,还会让别人和城邦快乐。他经常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年轻人进行不同的教育。苏格拉底告诉那些因为优越的遗传条件而轻视学习的人,他们越有天赋,就越应该受到教育。这就像一匹凶猛不羁的纯种马。如果从小训练它,它会成为最强大最勇敢的千里马。否则永远都很难控制。如果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低,他的意志越强,就越容易犯罪。苏格拉底教导那些夸耀自己财富的人,认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财富会满足他们的愿望,给他们带来幸福。只有傻瓜才会这么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和对人类的贡献。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他们的尊重。
据说柏拉图的堂兄葛老孔,在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渴望成为城邦政府的领袖,并以极大的荣誉和聪明给许多人演讲。按理说,一个年轻人有这样的理想并不是一件坏事。可惜葛老孔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天赋。家里人都知道他野心勃勃,白日做梦。真怕他贸然冲进论坛,被别人拖累,留下笑柄。但是没有人能说服他不这样做。苏格拉底知道这件事,鉴于他与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这个小青年。
有一天,苏格拉底看到葛老孔迎面走来,远远地喊了一声;“嘿,葛老孔,听说你立志要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让葛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作很热情的样子,选择了葛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真的这么认为,苏格拉底。”葛老孔答道。
“那太好了。如果世界上有什么好事,那就是另一件好事。因为,如果你的目的能达到,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家人扬名,为祖国争光;你的名声传遍全城后,就会传遍希腊,甚至国外。那时候,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不其然,葛老孔听了很高兴,就停下来和苏格拉底说话。
看到格劳肯留了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格劳肯,看来很明显,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尊重,你就必须为城邦做出贡献。”
“就像你说的。”葛老孔答道。
于是苏格拉底请葛老孔谈谈他建功立业的打算。葛老孔在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先使城邦富裕起来,而达到富裕的方法是增加税收。葛老孔同意了。苏格拉底又问,税从哪里来?总数是多少?虚的补充来源是什么?葛老孔回答说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随后,苏格拉底就削减开支、国防力量、国防战略、粮食供应等治国必须考虑的问题,询问他的看法。葛老孔要么是没考虑过回答,要么是说不清楚,要么是这种事不用他亲自管。
看到葛老孔的困境,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和家庭是和谐的。国家人口多,有些问题真的不好说,但是你能帮助一个家庭,就能开始帮助更多的人。你为什么不设法改善你叔叔家的福利呢?”
葛老孔说:“只要舅舅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帮助他们。”
苏格拉底笑了;“为什么?你连你叔叔都说服不了。你还想让包括你叔叔在内的所有雅典人都听你的建议吗?年轻人,你要小心,你一心想出名,但不要反其道而行之!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中,那些被尊重和赞美的人是最有知识的人。相反,他们是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的想在城邦中出名和被人称赞,你应该尽你最大的努力去获得最广泛的关于你想做的事情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超越别人;处理事务时,你会很容易得到你所期望的。”
骄傲又立志当领袖的葛老孔被说服了。
苏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从前,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找他学习。他说了很多开心的事。他讲述的方式如此生动,没有一个听的人感到厌烦。
一年夏天,他给自己建了一栋房子。房子太小了,他的邻居很困惑。这房子怎么能让他满意?
“你是这样一个大人物,但你却把你的房子建成这样一个小盒子。有什么原因吗?”
“真的没有任何意义。”他说,“但这个地方很小,但如果我能让它容纳真正的朋友,我会认为自己很幸福。”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似乎有一个光辉的身影在雅典的杂草中徘徊。苏格拉底,这个不朽的灵魂,不厌其烦地背负着上帝的神谕,不停地给来去匆匆的人们送去理性的光环。他是来自雅典中产阶级家庭的公民。他的父亲是雕塑家,母亲是助产士。他出生在希腊-波斯战争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佩里克莱斯的全盛时期。当时,来自希腊各地的智者聚集在雅典,给民主的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识和自由辩论的新时尚。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佩特·戈拉和普罗迪科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他以对哲学全新的认识开启了希腊哲学的新时代,并通过他的教导,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主义等新学派,这些学派一直影响着希腊化的罗马时代。他的长相并不出众,但他的话语却很有魅力。他一生都在辩论并向年轻人传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控两项主要罪名:不尊重城邦所崇拜的神,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试图把他从雅典救出来,但他拒绝了。他认为他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与这个国家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不公正,你可以不遵守,但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还是要服从惩罚。苏格拉底正是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义务服从城邦的法律权威和法律,所以他非常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并在死前与朋友讨论哲学问题。时间到了,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生命和哲学回报了祖国城邦,享年69岁。以苏格拉底为例,一边是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大哲学家,一边是标榜民主自由、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谁是谁非,谁是善谁是恶,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情感的选择成了痛苦的折磨,所以它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明显。
苏格拉底的哲学与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他个人的命运与雅典的命运密不可分。他为祖国追求向善的理想,祖国用死刑回报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愤怒、恐惧或悲伤,仍然用他睿智的口吻真诚地劝诫一切。他知道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这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他还有人生未完成的部分,死亡可以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为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者。在这个神的保护下,古希腊城邦都是由法律治理的,任何人的地位都不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一致达成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只有遵守法律,人民才能齐心协力,让城邦无比强大。严格遵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和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其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生命。
苏格拉底也认为,法律和城邦一样,来自上帝,是上帝设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在自然法中,自然法也是自然的法则。纯粹是一种天意或者上帝有意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被称为属人法。虽然人造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适性,而是多变的,因为人造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并服从人造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并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上帝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然是一个人人从内心遵守法律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念,也是他慷慨牺牲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被同胞不公正地判了死刑,却还大谈“尊重道德,重视正义,重视法律,重视法制”。他以为人生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了,真的充满了自由。苏格拉底是个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地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他的死是一场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体承担起了这个巨大的冲突,承担起了自由人格的责任和使命。对苏格拉底来说,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那种自觉、自愿、自律、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根本不允许最神圣的理想被亵渎。所以,他毅然选择了死亡。他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是更注重灵魂。他认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一切都是上帝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安排。他没有背叛上帝。在这种情况下,死亡是上帝对他的召唤。他能犹豫什么?也许人们会嘲笑他,嘲笑他的幼稚,嘲笑他的固执和执拗,但只有真正洞察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被他的智慧和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见过并一直关注的美德,忠诚是他热爱的城邦,他一生遵守的法律,他永恒的理想追求。
《恳求》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有着高超的头脑,不介意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被一个神圣的声音指引着,坚信清醒的头脑是正确人生最重要的条件。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确实自称有神论或命运论的指引,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究竟是基督徒所说的良心的声音,还是苏格拉底真正的声音,我们不得而知。
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将英雄故事与对人类友好的神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事实上,大多数希腊神来自西亚国家和埃及,希腊人接受了他们,并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他们,将他们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生活图景中。而在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俄耳甫斯神话和宗教教义,以其灵魂转世和净化的基本思想,对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理论确实很神秘。他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发展和毁灭,都是上帝安排的,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对自然的研究,认为这是亵渎神明。他提倡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过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他总结说:“只有上帝是明智的。他的回答是指出人类的智慧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是没有价值的。上帝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解释,仿佛在说,人,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其实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为荣,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上帝给雅典人的礼物和使者。他的任务是整天与各地的人交谈,讨论问题,探索对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是引导人们认识到,人们在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是非常无知的,所以人们需要通过批判性的讨论来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良,从而达到改造灵魂、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牛虻,是上帝送给雅典的礼物。上帝把他给了雅典,目的是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就像一匹好马,却因其肥胖和懒惰而变得呆滞和昏睡,所以非常需要有一只牛虻随时随地紧紧咬住它,责备它,劝导它,让它从昏睡中醒来,焕发精神。苏格拉底把批判雅典视为上帝赋予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他人生和哲学实践的目的。他知道他会让很多人非常生气,想把牛虻踩死,但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不可侵犯,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
苏格拉底确实提倡一个新的上帝,他是道德善良和智慧的真正源泉:宇宙理性之神。这个宇宙理性的上帝就是苏格拉底哲学追求的终极基础——真善。人之所以能有知识,是因为受到了上帝的特殊关照,被赋予了一部分神性,所以有了灵魂,有了爱的心灵,有了理性。但是人们应该明白,你那小小的灵魂是无法与上帝的智慧相比的。所以,这种新的理性上帝观,以及人要“自知无知”的教导,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刺激和推动人们追求真知,批判不实和虚伪。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存在的最高本体论是上帝与善,他的说法也来自苏格拉底。神的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和归宿,希腊哲学在发展中不断改变和净化人们原有的神的概念,两个方面是互动的。作为最具独创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从对上帝的敬畏中汲取了他哲学改革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成是上帝送给雅典人的礼物,是牛虻,是肩负上帝使命帮助他人善良、热爱智慧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对人的爱。只有联系他的上帝观,才能理解他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如同一则寓言,一个谜。他规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用巨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将自己生命的余烬凝结成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人文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似乎在为自己辩护,但他有意在死亡中寻求真理。他的死似乎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人和殉道者。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哲学家如此痴迷于过公正的生活。他让一个人的生活充满活力。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认识到人生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遭遇,会有自满和挫败感,即使面对不公,也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上,要把重心从外在转移到内在。苏格拉底给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汹涌澎湃的波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苏格拉底热爱他的祖国雅典和雅典人民。看到雅典城邦的衰落和民风的衰败,他非常难过,决心用一生的精力拯救祖国的命运。
为了保卫祖国,他三次参军。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他不仅英勇杀敌,还保护了战友。他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的学生和战友。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说,和苏格拉底一起战斗会有安全感。苏格拉底在行军中特别勤奋。一年三月,正值隆冬。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但他走起路来就像穿着鞋子的士兵一样。他从小注重体育锻炼,体格健壮,为他行军打仗自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积极从事教育事业。
在他之前,希腊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起源和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后来被称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重新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救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自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懦弱;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什么是国家,人要有什么素质才能治理好国家,如何培养治国人才等等。后人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伦理哲学”。他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地上”,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苏格拉底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自己的教育理论。但他没有开办自己的学校。他在哪里教书?他是怎么教的?广场、寺庙、街道、商店、作坊、健身房等。都是他教书的地方。年轻人、老年人、富人、穷人、农民、工匠、贵族、平民都是他教导的对象。不管是谁,只要他求教,他都会热情地教。当时别的老师——智者——收学费,他们把当老师当成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不收学费。他为了城邦的利益教书育人,是义务教师,所以苏格拉底一生清贫。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他看来,无论才华横溢的人是聪明还是愚钝,如果他们决心要取得令人称道的成就,就必须努力学习,努力实践。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佩里克莱斯死后,没有好的领导人的雅典变得极度民主和无政府状态,甚至国家领导人也是通过抽签或抽签的方式选出的。苏格拉底对此非常难过。他认为治国的人才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的人才。他一生致力于培养治国人才。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先修人之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之人。其次,我们应该教人们学习广泛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中,受到尊重和赞扬的人是最有知识的人,而受到谴责和鄙视的人是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运动。他认为,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健康的身体对于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都非常重要。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让人强壮。
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被自己称为“苏格拉底法”和“助产术”。他的母亲是助产士,这是对他教学方法的隐喻。他妈妈的助产术是接生,他的助产术的教学原则是为观念接生,是引导人产生正确的观念。
“苏格拉底法”自始至终都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也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习得某一概念时,并不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先向学生提问,让他们回答。如果学生答错了,他不直接纠正,而是问其他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而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式教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所提倡的“发现法”,显然也是受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苏格拉底总是批评雅典统治阶级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高层领导,因此被他们所憎恨。70岁时,他被雅典统治者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亡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了。他认为,虽然对他的指控纯属诬陷,但作为雅典的公民,他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那天,来探望他的学生和亲戚都很难过,但他却镇定自若,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最后从刽子手手中接过毒酒,一饮而尽,平静地死去。虽然格拉迪斯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点颇像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言不尽意”,没有留下著作。如果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弟子没有把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编成《论语》,我们就不会知道孔子今天的活动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