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的风俗

枫亭过元宵节的习俗是从宋代沿袭下来的。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由集镇地区的夏乔、夏杰、又蓝、单身汉和夏杰北门自然村四个社区轮流进行。每晚有超过300至65,438+0,000居民参加花灯之旅,节目超过20-30个;全省和海外有三四万多人。2008年,枫亭元宵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枫亭的元宵节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北宋清朝(1046)。当时很多奉廷人都在朝为官。他们把京都灯庙里与众不同的灯光风格送回了家乡,并与家乡的灯会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风味的灯会。“明月流满街,春灯高看星。”在古代,枫亭灯会已经在闽南了。2008年6月,枫亭游灯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梅迎春,春意融融。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风亭披上节日盛装。从塔斗山脚下到夏乔社区,从蔡襄陵园到又蓝街,从宋代学士胡子棚到古力赤岭,到处都挂着中国灯笼,彩旗飘飘,烟花如虹,五彩缤纷,呈现出“全城观灯,家家户户空”的动人景观。人群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北门广场。晚上8点,由数百辆彩车和摩托车组成的队伍沿着灯火通明的新市场路缓缓行进。彩车上的扩音喇叭播放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彩色条纹和图片的大幅标语闪烁着,数千名青壮年高举着精致多彩的花盆灯大灯、九鲤鱼跃灯、蜈蚣驱邪灯、松伞灯、百玩彩架。拖拉机上精美地装饰着海峡女神、八仙过海、春草冲厅、彩香、好生优育、现代气息浓厚的名特优产品、枫亭工业园区和乡镇企业的造型,生动地展现了古镇经济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双狮嬉趣,双龙戏珠,玉兔加持。他们技术精湛,气势磅礴。女子军乐队、大鼓、腰鼓的壮观阵容更加抢眼,“半边天”驰骋商旅的青春魅力独树一帜。谁不低头羡慕?还有男扮女装,载歌载舞,跳街舞的幽默表演,让人忍俊不禁。盛大的灯会盛况空前,每一个节目都倾注了枫亭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展现了古今花灯艺术的魅力,难怪宋朝皇帝看了花灯,还写了一首《邀原野无与伦比的风景引凤江第一春》的诗。

盛大的元宵节影响着中外宾客。慕名而来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对枫亭灯会的艺术风格赞叹不已,对“家门口月色多亮啊!,家乡的灯是红色的”。莆田、惠安、荔城、赖店、榜头、龙华等乡镇民众特地驱车前往枫亭,加入赏灯潮流。清末,时局动荡。再加上黑白旗之争,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值此之际,由朱村、林东村发起,下江村积极参与秘密系列活动,并逐步联合秀角村、丁咚村、苍溪村,形成了以“六乡”为主体的民间自卫组织。“保和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宋代爱国名将杨五郎(杨公太师),宣传忠孝节义、精忠报国、热爱人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扬善抑恶,抗强扶弱,正确处理当时极其复杂的“黑白旗”之争,化敌为友,创建和谐社会。名气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发展到36个乡镇。1985年,又有Xi厝和马霞两个村加入,成为38个乡,人口近5万。

元宵节期间,枫亭镇林山宫的38个自然村有例行的郊游和游灯仪式,参加人数超过2000人。活动为期3天,行程50多公里,中途停留2个村庄。出行时,用“皂舞”带路,后面是大锣、大灯、彩旗、横额、宫旗、金爪斧、龙虎旗、执事、枪班、管乐队、骑兵、舞龙、舞狮、八班、神、高官、短官、香亭、神车、各种五颜六色的驾队。朱寨是海安村、海滨村、和平村的统称。“朱寨巡游”又称“朱寨宫游”,是枫亭以东几十个姓朱的村寨组织的集体“郊游”街头活动。出行时间,一般从上个元节到月底,农民利用农闲进行大规模的群众文化娱乐游行。男女自愿参加郊游队。老年人是80多岁的老人,年轻人是5-6岁的孩子。数千人列队,一路彩旗飘扬,鼓乐震天,看客一路排开,热闹非凡。出行队伍有:大锣、彩旗、条幅、宣传牌、古铜器、龙虎旗、执事、官员、花童、十音、八音、车鼓队、军乐队、观马队、龙狮、八班、皂商、神、旗官、高官、短官,等等。一路上,锣鼓喧天,歌舞升平,* * *庆典,新潮的狄尔斯克舞,男女二人转,友谊舞纷至沓来,或现场起舞,或登台起舞,或边走边跳,与古老的肥皂剧、轿子舞、阳伞舞、舞龙、歌舞,古今交融,体现着乡愁。

童婴踩火是朱寨游行的一大特色。童婴的踩火,由来已久。每当朱宅游行菩萨回宫,桐英的《踏火》就在朱宅宫前上演。按照传统,朱寨大皇宫前会立起一个大木桩,在游行队伍回宫前点燃。柴堆被火烧成炭的时候,五六个童英会轮流赤脚踩火,没有任何烧伤。如果神灵得到了金刚的庇佑,会让圈内人大吃一惊。最先出来的童婴手拿旗帜跨过火堆,随后五六个童婴先后跑出竹斋宫,踩火数十次。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火的热度,佩服童婴踩火的勇气。“东寨庙会”是在东寨村、下社村、山头村、新安村、西贝村及郊区镇冉厝村、塘边村、固始村等53个自然村举行的祭祀金大人和十殿的民俗活动。

从唐代到宋代,有66人进入东寨进士榜。唐末永春人留小学,迁赤湖居(今丰亭东寨村居自然村),后成为五代晋江王;蔡京,赤岭人,曾五次来访,其弟蔡卞也曾五次来访。宋代端明寺学士蔡襄曾在此居住。唐逸卫副司令,死后葬于赤湖(今东寨村果场)陈墓前。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影响了民间信仰活动,也是“东寨庙会”形成的重要基础。

他从小学搬到住处时,为村里捐了一座“石拜”,至今还保存着;蔡京和蔡卞的祖坟位于东寨村北的羊角寨山脚下。每年的清明节和冬季至日祭祀扫墓已经成为蔡氏家族不可或缺的礼仪。这些祭祀活动促进了“东寨庙会”这一民俗的形成,并代代相传和发展。

东寨寺原是唐宋时期的一座小庙,是当地人祭祀常见神灵的场所。传说清朝乾隆年间,这里发洪水,一幅画卷从上游漂来,挂在树上。此后,连续几个晚上,周围的村民都从小庙里听到四合庙和宣传庙的声音,村民们都很惊讶。所以,他们找到了这幅画的轴,并认定它一定是这幅画的表现形式。学生陈青云立即动员人们重建东寨寺。此后,东寨寺的香火越来越盛,信众从最初的五宫(五村)扩大到五十三宫(五十三村)。大批海外信众也纷纷前来朝拜,庙会规模更是壮观。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和五月初一,53个村落的信众聚集在东寨寺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庙会期间,东寨寺组织灯会、游神和祭祀活动。

“东寨庙会”的祭祀活动以花灯、彩筵为装饰,以三寨、六果、三祭、五祠为装饰,由燕、金大十殿供奉。庙外有一个戏台,表演和演奏十音八乐,历时三天。53个村的信众和四面八方的寻根信众在此烧香拜佛,捐钱烧贡银,点鞭炮,酬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国家平安昌盛,地方繁荣昌盛。

“东寨庙会”在农历正月十六举行灯会。主庙由东寨的六个村举行,每家每户有一串65,438+00的灯笼。每个村庄被连接成一组灯笼,超过65,438+0,000人参加了灯笼之旅。灯笼之旅由前灯和饰板引导,乐队穿插其中。花灯游览队走遍了东寨村的主要村道,行程5公里。过境村庄的信徒烧香,乐队迎接,点燃烟花,燃放鞭炮,欢迎他们过境。当地同时举行了各种神灵寺庙的光游活动。农历正月十八和五月一日,“东寨庙会”举行造像游行。主庙董事会组织信众抬着轿子、神像,鸣锣开道,牌匾、彩旗、旗牌、执事、肥皂剧、八班、神兵、骑兵、炮班、乐队、演奏历史人物故事的文艺队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参加人数达65430人。殿宇、庙宇都装饰着香案,乐队迎接。过境村的信众也纷纷迎接,燃烟火,放鞭炮,烧贡银,捐豆给神。一路观众如云,热闹非凡。

历经千百年,“东寨庙会”保留了兴化地区传统民间信仰的独特民俗文化,是研究当地信仰和习俗的重要依据,在保护民俗文化、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人民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5月,经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东寨庙会”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