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总把自己写成“神仙”?他真的放下名利,天生洒脱吗?
人总是希望自己洒脱、自发、自然,不会被世界污染。李白虽然是“谪仙”,但终究没能逃脱刻板印象。个人认为,李白当时写的“洒脱诗”和现在很多人每天必“晒”的“朋友圈”本质上是一样的。无论内心多么被世俗束缚,多么渴望仕途成功,首先,气度不能丢。于是就有了“清新淡雅”的诗,不愿意被内心纠缠,依然波澜壮阔。
再者,如果李白真的放下了千千万万的功名,为什么还要绰号“谪仙”呢?一个“堕落”字,表达了“有求而不得”的悲哀。所以“谪仙”李白还活着。有例子可以证明。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打猎,恰巧李白也在下西洋,趁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赢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列夫》希望“广示事物”,而“盛超园林偏僻荒凉,情形与前代大不相同”,吹嘘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宣扬道教的神秘埋葬,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境。“适合”这个词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
那一年,李白进入长安后,遇到了魏将张青,并通过他将一首诗献给了于震公主。最后两句说:“太后什么时候接见?”他们希望她开悟。于是,他一步步向统治阶级上层靠近。李白这次在长安也见到了何。李白去了紫极宫,在那里他遇到了何。他立即上前拜访,并在袖子里献上一首诗。何张之喜欢蜀道难和五禽戏。何被李白瑰丽的诗句和优雅的风度惊呆了,甚至说:“不是人的人不是白星?”何张之称他为堕落的神仙。三年后,李白叹了一口气“难去,回来吧”,离开了长安。
至此,可以看出李白是先求官位,再历经坎坷败北而归。所以,李白最后没有放手。“身在山川,思在庙堂”是对李白的完美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