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

黄继光于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山村。他家从小极其贫困,黄继光给地主做长工,割草放牛。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在中国征集了大量义务兵。黄继光是村里第一个报名的。体检的时候,他因为身材矮小没有入选。前来征兵的营长被黄继光的参军热情感动,同意破例。

1952 10 6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10 19日夜,黄继光2营奉命占领597.9高地上的水面阵地。当进攻力量受阻,伤亡惨重时,黄继光主动出击,摧毁敌人的掩体。在战友负伤牺牲,携带的弹药用光的时候,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漏洞,为冲锋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死时年仅22岁董存瑞,河北怀来县人,1929。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3岁时,他曾是儿童队的团长,巧妙掩护区委书记逃离日寇,被誉为“抗日小英雄”。7月加入八路军,1945。后来担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 * *产党。他精通军事技术,作战勇敢。他在一场战斗中单独俘获了超过65,438+00的敌人。他三次立大功,四次立大功,获得三枚“勇敢勋章”和1枚“毛泽东勋章”。他带领的班级获得了“董存瑞培训示范班”的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进攻龙华城。董存瑞所在的连队承担着进攻国民党守军重点防守点龙华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连续炸毁4座炮塔、5座碉堡,圆满完成了规定任务。连队立即发起冲锋,突然被一个隐蔽的桥型碉堡的猛烈火力封锁。部队被堵在空旷地带,二班和四班连续两次炸碉堡失败。董存瑞上前恳求连长:“我是党员,请允许我去!”毅然拿起炸药包冲向碉堡。行进中,他左腿受伤,固执地坚持冲向大桥。因为桥式暗堡比离地高度高,不可能在两个桥台都放置炸药。危急关头,他毅然左手举起炸药包,右手点燃导火索,高呼:“为了新中国,走!”碉堡被炸,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他才65,438+09岁,董郎(65,438+0894.4.24-65,438+0932.6438+00),原名董家之,名钟鸣。四川简阳县(今成都)人,平安乡董家河村人。1919去了上海。受爱国反帝群众斗争的影响,在大中华纱厂工作,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4年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 * *制片人党。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大革命时期,1924年3月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留校,在教导团当排长。10年6月,参加平息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参加了两次讨伐军阀陈炯明,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军事行动。11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后称叶挺独立团)任参谋,任中国独立团党支部委员、组织干事。1926参加过北伐中汀泗桥、和盛桥等重要战役。1927年春,调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70团1营长。5月参加河南上蔡战役,被军队击败。战后,他被提升为第70团团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南昌八月起义,1927,指挥所参加南下途中会昌战役。潮汕战败后,起义军以24师代表颜昌颐为团长,率领1,000余人,向惠阳中洞进发。在东江特委领导下,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师(又称红二师)第4团,历任团长、师长、团长。10年底,在农民武装的配合下,攻占海丰、陆丰两县,取得了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1928 65438+10月,率领两个团攻打紫金、五华,连根拔起地主武装据点,发动土地革命,扩大红色区域。5月率红4师反攻海丰县。7月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东江特委委员。同年冬,海陆丰斗争失败,于1929年初离开东江,经香港前往上海。6月,受中央指示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前委委员,负责军政训练班工作。1930年至10年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后调往湘鄂情革命根据地,任1师参谋长,任独立团参谋长。他是湘鄂情特委委员,与王炳南一起坚持湘鄂情游击斗争,参与指挥湘鄂情反围剿。1932年9月,率部掩护湘鄂边特委机关突围,到达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江陵、沙岗。10 38岁时在“左”倾机会主义者进行的肃反中被诬陷、误杀。邱(1931 ~ 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关涧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7后重庆)。15岁,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02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 10为打击上甘岭的美韩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邱被选入潜伏部队,担负起发起攻击后的清障爆破任务。12早晨,敌机对其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燃烧的液体烧了他一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的目标,邱让火烧焦了他的身体。他双手深深陷入泥土,身体紧贴地面,直到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文艺代表团向特级英雄邱烈士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永垂不朽。”志愿军15部队全体官兵献给邱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着:“祖国人民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抗美援朝四川省分院向邱烈士家属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光荣的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向邱烈士家属赠送的锦旗上写着:“伟大人民的战士,是英雄的不朽功勋”。为表彰邱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他被中国* * *党志愿军某委员会追认为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 165438+10月6日授予他一等功,并于6月1953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民族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的名字刻在金华西部391高地的石壁上:“邱同志,为全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战士,永垂不朽。”

邱纪念碑

[编辑本段]邱同志讲述被历史遗漏的细节。

在所有关于主人公邱的文章中,都没有提到邱所在的三班副班长、所在的1排排长曾,而他恰恰是邱最亲近的人。邱的兄弟邱在去世前参观了他兄弟的公司。

初春时节,南宁市长港路烈士陵园顾问曾接受记者采访,谈起了与邱并肩作战的岁月。作为邱的一名排长,他的记忆与大众媒体所描述的邱有些不同。

1946年9月,刚结婚不久的曾被国民党军队逮捕。此后,他离开家乡,辗转南北。1949年4月,在与解放军作战时,已经是国民党军排长的曾吉带领12战士投降,从此成为解放军战士。随着解放军的胜利,曾所在的10军一路南下,西出四川。四川解放后,驻简阳县(今简阳市)的部队(九连三营八十七团二十九师)改为简阳县大队,负责在简阳打土匪。曾在本单位担任1排3班副班长。

“3月的一天,1950,我从医院回来,”曾对记者回忆说。“公司一个干部带了三个小伙子来找我,说部队招了一批新兵,这三个分到了你们班。其中一个就是邱。当时邱18岁。他说他是建阳县养马河山茶村的。身高1.65米左右,脸上有一颗痘痘。他很强壮,但是他不喜欢说话。有时候他在班会上还没讲几句就叫了他的名字。”

新兵入伍都要参加训练。秋邵云,沉默寡言,不太活跃;我参加劳动的时候有点自私。我一把好铲子也没想跟别人换。有一次我和一个老兵为了一把铲子打架。看到这种情况,作为副班长的曾吉把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经常给他“小灶”谈心。渐渐地,邱的纪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邱参加了与土匪的斗争,曾带着他。5月的一天,曾带领一个工作组外出执行任务。经过山岔村时,他发现村子旁边有一栋奇怪的房子。屋顶一半是瓦片,一半是草。屋前,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10多岁的男孩。曾吉很怀疑,问邱:“这房子怎么这么奇怪?会不会是土匪的观察哨?”邱羞涩地回答:“这是我的家。”曾姬友有点吃惊,说:“真的吗,那个女的是谁?”这个男孩是谁?”“是我妈妈和我哥哥。”“你爸爸在哪里?”“我爸爸死了。”“要不要回家看看?"曾问,邱答'是',但曾吉是否答应了他,因为在抗匪时期不宜暴露家人的目标,以免遭到报复。曾看到邱眼里噙满了泪水,他只在心里叹了口气。

当年5438年6月+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10军改为志愿军15军,师以下人数不变,从建阳入韩参战。这时,曾被任命为1排的排长。

在采访曾老之前,记者收集了许多关于邱英雄事迹的文章。记者注意到,曾老的回忆与这些文章大相径庭。“许多文章说邱是重庆市铜梁县关寺坡乡(现在部分是阴天镇)人。他是怎么从四川简阳过来的?而且,邱纪念馆也建在铜梁县。”记者问。

“这个我不知道。这些年来我好几次寻找这个谜。”曾老说。

邱烈士使用的冲锋枪见证了邱的壮烈牺牲。

大火在邱身上烧了半个小时,他一动也不动。

进入朝鲜后,部队加强了训练和思想教育。邱在革命的熔炉里进步神速。他对武器特别了解。部队装备的冲锋枪、炸药桶、莫洛托夫手榴弹等苏式武器,一触即发,成为标兵。

1952、10年6月,志愿军决定发起上甘岭战役,沉重打击了敌人。要打胜仗,必须炸掉敌人援军必经的康平大桥;要炸康平桥,首先要走391高地。391敌军在半山腰设置了一个加强营,不仅火力强大,还修建了坚固的地下掩体,根本无法强攻。总部决定派一支部队秘密潜入敌后沿山腰,24小时伏击,一旦攻击时机到来,迅速夺取391高地。曾所在的排承担了这一重任。

10年10月23日下午6点,我军向敌军阵地猛烈发射炮弹。趁着敌人慌乱,1排52名官兵(原来是48名,上级临时加了4名医护和电话人员)浑身芦苇匍匐前进。三个小时后,部队悄悄进入预定地点,我方炮弹停止。

“这次行动特别重要,我们上级的要求也很严格。进入阵地后,我们只能把脸埋在地上,把手放在地上,袖手旁观一动不动。因为我们离敌人阵地只有30米左右,所以稍微出声,弄出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即使敌人发现我们中的一个,也没有人能做出任何动作,更不用说反击了。”

50多年过去了,但曾老仍对那场战斗记忆犹新。“那天,一场雪刚过,万物萧瑟,大地一片寂静。也许是太安静了,敌人感到不安,怀疑我军在干什么,但又不敢巡逻,所以不时骚扰周边。先是从地堡里发射了十几枚烟雾弹和毒气弹。我们戴上面具,但敌人没有惹我们。相反,他窒息了自己。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他们的咳嗽和咒骂。下午2点左右,敌人向四周发射了数百发炮弹,许多落在了我们的潜伏区。有人受伤,有人被杀,但我们仍然没有动。”

“邱不是你牺牲的第一个战士吗?”记者问。

“没有,”曾老接着说,“下午4点左右,敌人发射了几十枚燃烧弹,其中4枚落在我们的伏击区,顿时火光冲天。其中一颗落在了邱的身边,大火很快就烧光了他身上的草。我埋伏在他右边五米后,看得很清楚。我的心提到了喉咙,因为邱是一个尖刀战士,战斗开始后负责切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他躺在最前面,第三排,离敌人的铁丝网只有5米左右。他稍微动一下,就可能被发现,整个排都会被发现,整个行动就失败了。但英勇的邱同志自始至终没有动,任其全身燃烧。我看到他的手指深深地抠进土里,以为他很痛苦。我忍不住哭了,心想:邱,你是最强的战士!我说不出当时有多焦虑。我眼看着我心爱的战士死去,却救不了他。但是军令如山,我们每个人都搬不动。现在想起来,心还是在抖。战斗中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是一枪毙命,那会让人好受些,但邱却被大火活活吃掉了。大火在邱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我看着邱慢慢地从一个活人变成了一个焦体,我的心像刀割一样。”

邱正在火中。“有些文章说,邱周围有一条沟。如果他滚进沟里,他就能活下来。是这样吗?”

“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半山腰,哪里有沟,哪里有沟,那个寒冷的冬天没有水。”

“有一篇文章说,当时有战士要求连长程子英动手救邱……”

“这是不可能的。当时,阵地上的最高指挥官是我。我们的任务是埋伏等待,不准任何人移动或说一句话。”

战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下午5点40分,我军向敌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轰炸1排前方阵地5分钟后,轰炸移动,1排在炮火转移5分钟内迅速占领391高地主峰。因为再过五分钟,炮兵就会轰炸他们的藏身之处,切断敌人的增援。在几次被敌人“骚扰”的过程中,1排伤亡严重,但战士们情绪高昂,面对枪林弹雨冲上去。占领主峰后,曾在空中发射了三枚信号弹传达胜利的信息。突然一排子弹从黑暗的城堡里射来,曾中弹倒下...

“很多文章说,当时你有一个营500多人潜伏在敌人前线。怎么只有52个人?”记者问。

“那就错了,就52,不是潜伏在敌人的前方,而是在半山腰的后方。”曾老拿出笔,给记者画了一张当时的地形图。“这个任务太秘密了,不可能派这么多人。我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HQ单线直接联系我。除了我和总部领导,没有人知道这个任务。当时师里也派了一个干部来帮我,可惜我还没进潜伏地就被敌人的燃烧弹炸死了。”

罗盛教,出生于1931,湖南新化县人。

由于家境不好,罗盛教11岁开始上小学,仅一年半就辍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送他去当道士。14岁时,他不得不去镇上叔叔开的杂货店帮忙。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今年10月,11,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学生。罗盛教文化水平低,上课觉得吃力,抓不住重点,记不住所有的笔记。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他都会借别人的笔记,和自己的对照,查缺补漏,然后用笔抄得整整齐齐。在建学校的过程中,需要将一棵倒在河里的树搬运到岸边进行架桥。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里。在他的带动下,班里二三十个同学跳进河里,最后把树拖上岸,建了一座桥。2月1950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 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47军侦察队文书(141)。在朝鲜参加了1951年的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期间,罗盛教一直感受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与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村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助女房东挑水和劈柴,村民们都称赞罗盛教很好。

10月2日上午,罗盛教和战友宋会云去河边练习扔手榴弹。隆冬时节,河面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几个孩子在滑冰,笑着。突然,有人喊救命,有人掉进了冰窟窿!罗盛教抓起他的帽子,扔在地上,弯下腰冲了过去。他边跑边脱衣服,然后跳进冰川。过了一会儿,罗盛教浮出水面,深吸一口气,再次潜入水中。过了一会儿,罗盛教终于把溺水的孩子托出了水面。当男孩用胳膊抓住冰往上爬的时候,突然,随着一声巨响,冰又塌了,男孩连人带冰掉进了水里。此时,罗盛教全身冻得发紫,体力几乎耗尽。但他又一次潜入水中,用了很长时间才把男孩用头和肩膀托出水面。此时,宋会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始终没有上来。为了拯救溺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牺牲。刘烈士,原名刘建,出生于罗浮市徐东乡李石。他勇敢直爽,暴躁有委屈。他的父亲刘,母亲张,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七口。他们生活贫困,觉得生活艰难。

在他13岁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贫穷,他辍学了。后来,他和他的叔叔(国民党军队成员刘的副官)一起在军队里当勤务兵。三年的部队生活,他看到国民党政治腐败,人心涣散,觉得这样下去没有前途。他离开部队回家耕田,清闲磨豆卖竹。后来,他在谢紫耀手下的徐天村当民兵。由于谢在村设置关卡收税,课以重税,他对重税十分不满,对商人深表同情,就把没有课过税的商人放走了。后来,谢紫耀发现了,解雇了他,于是他私自带了一个驳船外壳,愤然离去。当时革命的烈火已经烧到了大新,大新苏维埃政府已经成立。* *村的、刘、参加革命,跟随刘、刘爱环到大新苏区参加革命工作。文川加入革命队伍后,勇敢积极,经常在大兴安岭、石门、夏商社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后来被提拔为驳船队排长。

1927期间,谢紫耀在徐天村设卡收税,向群众勒索钱财,这已经让他对文章不满了。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义愤填膺,愤愤不平。于是,一天拂晓,他亲自持枪来到家,当场打死了、谢和谢。后来,他去萝岗夏兰抓大新的连大姑“挂参”,解决了当时革命活动中的经济困难问题。

1928年,率红军、红卫兵攻打岩石原地主赖干谷的新房,罗浮宜兴。那年冬天,他攻打灵峰丹朱楼的民兵。缴获子弹后,带领红卫兵攻打罗浮桥云荡。他带领红军三四次进攻卢浮宫。他经常对士兵们说:“不要害怕战斗。俗话说,耕田怕屎,当兵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不怕砍头。如果我们为革命而死,那将是光荣的。”因此屡立战功,被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常常骑着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着骡子跟着同行。

自从文川同志参加革命以来,兴宁的反动领导人就怕他,恨他。比如陈耀谷两次率军到石村,扬言要放火烧房子,带走邻居。结果,人们卖掉了文川老房子里的三种庄稼,赎回了被抓的八个人。文川的家人已经逃走了,所有的家具和其他东西都不见了,只剩下两间腐烂的房子。

9月26日,1929,大新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与3000多名红卫兵会师,从左、中、右三个方向进攻萝岗。连长刘带领红卫兵从左翼莲子村出发,但当时陈耀谷的部队在萝岗犟社上与敌人会师,到达莲子村,阻止我左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武器众多且精良,我方只有火药炮和土炮,我军打不赢就下令撤退。在前进时,刘同志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上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以掩护红卫兵撤退,阻止敌人的追击。结果他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壮烈牺牲,当时年仅22岁。保卫黄洋界

1928年8月,湘赣敌军在湘南被红四方面军主力击溃。当他们想回到最后时,战士们侵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平原地区,最后以四个团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占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听到敌人即将进攻的消息,一营营长陈率一营一、三连急行军回到治下的小井,召开会议,布置战斗,进行紧张的战斗动员。后方医院的轻伤病员要求返回前线。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儿童团和少先队都动员起来了,红卫兵、防暴队和女青年也积极组织起来,准备参加红军。红军和当地的军包还在黄洋界哨所筑起了竹钉阵、铁丝网、栅栏、滚石和碉堡,筑起了五道防线。整个井冈山准备对入侵的敌人进行严厉打击。

8月30日,云开雾散,湘军吴尚部、赣敌军军部四个团开始向黄洋界进攻。红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利用手中的石头、滚石、竹钉和武器,凭借黄洋界的天险,击退了敌人的四次冲锋。下午四点左右,敌人不甘心失败,再次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进攻。这时,红军战士把28团修理好的迫击炮留在茨坪的红四军军械部,运到黄洋界,放在红军指挥部附近。当时只有三个弹壳。因为潮湿,前两枚炮弹成了哑炮。这时,第三发炮弹从膛内弹出,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炮弹在敌群中爆炸。这时,埋伏在各山头的少先队员和儿童小组在煤油桶里点燃鞭炮,在树梢挂上红旗。一时间,黄洋界炮声四起,红旗招展。敌人最初得到的情报是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这时,他看到这一仗,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到井冈山,吓得魂不附体,连夜逃回陵县。

事后红军战士套用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编了一句歌词:“我正站在黄洋界上看山景,忽听得人从山上下来。我抬眼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贼从蒋那里派来的兵。一方面农民斗争不够,另一方面红军主力既然已经离开永新,你们有康宁和新城是多么幸运,为什么还敢入侵五井?你既然来搬山,为什么要在山脚下扎营?不要优柔寡断。我这里没有埋伏,外面也没有援军。来,来,来,请到山上来谈革命。“我在黄洋界上唱过《空山计划》。毛泽东在随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的途中,到了黄坳,听到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他以极大的热情写出了著名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歌颂了黄洋界的抗战胜利。

毛专员送来了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自建立以来,一直处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下,红军和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极其艰难。毛泽东在六月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说:“现在有五千人有冬衣,但仍缺布。天这么冷,很多战士还是穿了两层单衣。还好,我已经习惯了吃苦。而且大家都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特别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线毯。生活中,每人每天只有五毛钱的油盐柴火,吃的是没油没盐的粗红米和南瓜汤。晚上,他靠稻草取暖,没有被子。毛专员上井冈山的那年冬天,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茨坪开办服装厂。用土豪的棉布和布料制作自己的军装。

一天,部队发新棉衣,毛专员把新棉衣带回八角楼。他走到地主谢怀富面前说:你家五口人,没有棉衣。请把这件棉衣穿上!谢怀富看到毛委员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在寒冷的冬夜只披了一条线毯,又经常工作到深夜,就拒绝接受新棉衣。在毛主席多次做谢怀富工作的情况下,谢怀富穿上了新棉衣。

毛专员就这样和人民同甘共苦,战胜了寒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