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饺子的由来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饺子在历史上最早的名字是焦耳,是由医学圣人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一种流行食品。他的“祛寒焦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河南南阳人。自幼苦读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的创始人。他写的《伤寒论》是医家的杰作,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规律的医学专著,是我国医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存世;如果你撤退,你将拯救人民;”你做不了好医生,也做不了好医生。“张仲景不仅有良好的医术,而且有高尚的医德。他认真对待穷人和富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他被称为“药圣、方祖”。"
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动荡不安,连年混战。“人民抛弃了农业”,大部分城市农庄变成了荒野。人们流离失所,饥肠辘辘。各地不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等地。“每个家庭都有僵尸的痛苦,每个房间都有哀号;”相传张仲景任长沙知府时,经常为百姓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造了一口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喜爱。张仲景从长沙退休后,刚好赶上冬天的至日,走到家乡的白河岸边。他看到很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僵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死了很多人。他非常不安,决心治疗他们。张仲景回家时,求医的人很多。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总是记得那些冻着耳朵的穷人。他效仿长沙的做法,告诉他的弟子们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建立一个医药棚和大锅,并在冬季至日的那天开放,给穷人送药来治疗他们的伤病。
张仲景的特效药叫“祛寒焦耳汤”,是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它的做法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入锅中煮熟,煮熟后取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状的“焦耳”,放入锅中煮熟后分发给求医的病人。每个人都有两只迷人的耳朵和一碗汤。人吃了祛寒汤,全身发热,气血通畅,耳朵也暖和了。老百姓从冬天的至日吃到除夕,抗伤寒,治冻耳朵。
张仲景直到除夕才放弃吃药。在元旦的第一天,人们庆祝新年和腐烂耳朵的恢复。他们像焦的耳朵一样为新年做食物,并在第一天早上吃它。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为“饺子”、“饺子”或“扁食”,在冬天的至日和新年的第一天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送药和医治病人的日子。
饺子出来已经1800多年了。早在三国时期,魏写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了这种食物。但是饺子做出来的时候,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混在一个碗里吃。到了唐朝,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差不多了,捞出来单独放在盘子里吃。在唐代,饺子被称为“狱丸”,饺子被称为“汤狱丸”,蒸饺被称为“笼狱丸”。这个名字是宋朝以前用的。宋代以后,名称杂乱,又叫“粉饺”、“扁食”、“水饺”、“焦耳”、“水点心”、“煮饼”。如明朝万历年间沈邦所作的《万部杂记》记载:“大年初一,拜年,制匾食”。刘若愚《沉思录》中记载:“大年初一吃水果点心,又叫带匾吃”(“带匾吃”的“匾”现在常用作“平”)。统称为“交子”,大概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人们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是被革职发配到偏远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的时候,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河自尽后,楚人为了防止河里的鱼、虾、龟、蟹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美味的食物扔进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到端午节,人们就把食物扔进河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一个老人在梦里梦见了屈原,问他:“我们扔给你那么多食物,你吃了吗?”屈原说:“你给我的米都被那些鱼、虾、龟、蟹吃了。”老人问:“我怎么能不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用竹叶把米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团子。他们以为是菱角,不敢吃。”
在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像屈原说的那样,把尖尖的粽子投入汨罗江。然而端午节过后,屈原给老人做了一个梦,说:“谢谢你送我那么多粽子,我都吃了。但大部分还是被鱼、虾、龟、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我们还能做什么?”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得像成龙,因为鱼虾龟蟹都是龙管辖的,不敢吃龙王的。”
从此,每年端午节,人们划着龙舟去汨罗江边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
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吃的蛋糕,通常是圆形的。
据史书记载,李靖将军征服匈奴回国的时间是八月十五日。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赠送的胡饼,笑着指着月亮说:“胡饼要请蛤蟆”。北宋时,这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中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月子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据《罗钟见闻录》记载,中秋节那天,唐僖宗命御厨和红绫一起给新进士送蛋糕。但那时候还不叫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的《梁璐梦》。那时候的月饼是菱形的,菊花饼和梅子饼并存,而且“随时可用,可以随意调用,不会错过顾客”。可见这个时候的月饼不仅仅是中秋节才吃。至于月饼一词的由来,无从考证。但北宋著名学者苏东坡留下了“小饼如嚼月,酥中有饱”的诗句,这可能是月饼名称的由来,也是其做法的依据。
从明朝开始就有很多关于月饼的记载。此时的月饼是圆形的,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流行的中秋节的主要供品。《帝都风光略》云:“八月十五,祭月,果饼圆。”“家月光设在月亮上,对着月亮祭拜,然后烧月光纸,撤回供给,分散的家庭就结束了。月饼水果有赏,饼径二尺。”
广为流传的朱元璋用月饼传递八月十五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并没有领导起义,只是加入了的队伍,并娶了郭的养女为妻,后者就是。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是真的,那么很有可能是张士诚干的。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月饼象征着团圆,应该始于明朝。如果我们看看明代有关月饼和中秋节的资料,应该可以看到月饼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过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分享月饼和水果(月亮的祭品)。因为月饼也是圆的,是一家人共享的,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聚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