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是英国学者。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不是在中国产生,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尤其是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出现?

李约瑟说,中国只有经验科学,没有实验科学。

但是我认为李约瑟太客气了。事实上,在中国,只有工匠,没有科学!

中国人的思维经常走极端——要么,太实用,不重视理论成果,所以现在特别重视工程,却不重视工程的基础;科学,也是,太玄学了,不管讨论什么,都会和易经佛学扯上关系。作为现代科学最关键部分的系统实证科学,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从未受到重视,因此从未出现过。

我们翻开中国科技史,看到的都是点上的成就,而不是欧几里德几何、黎曼几何、罗巴尔切夫斯基几何等系统性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点状成果在当时可能是非常耀眼的,比如张衡、祖冲之的研究。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后人无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工作。所以纵观科学史,我们看到的是偶尔的人才泡沫...

我们先做个假设——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中国,其他国家都消失了会怎么样?

我们假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他国家都消失了。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会拿出比现在更辉煌的技术吗?

如果隋文帝在位期间其他国家都消失了,会有什么不同?

假设宋朝没有外敌入侵,只有大宋这个国家,能否培育出一棵茂盛的科技之树?

如果明朝中期其他国家突然消失了会怎么样...

看到这里,我们再来思考一下那些小说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穿越到明朝的小说——就算这些小说是靠作者的金手指,用后来或者别人的技术让当时的中国强大起来,但是没有科技之树,这样辉煌的技术还是会死一代。

我相信中国人民是有智慧的,我相信我们和其他民族没有智商差异(但我不认同东亚所谓的高智商论。智商是可以训练的,和学历有关)...我不是在指责我们的祖先或向西方下跪,而是试图找出中国没有发展现代科学体系的问题所在。为什么中国人直到现在才想出完整的科学体系?

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是由于科举制度、儒家禁锢等原因造成的...有人推测与语言有关。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大部分是有意义的。

汉字的信息量很高。有些词典虽然收录了多达65438+万个汉字,但其中不乏通用字和生僻字。常用的,也就是千。

我个人知道这么多汉字。他们中的许多人能读会写。汉字的高信息量,让能读3000字以上的人也能轻松阅读书报,甚至能像我一样写出上百万的小说。

但是拼音做不到这一点——学了3000个英语单词还要看书、杂志、写小说吗?做梦去吧!

因为拼音的特点,在解释一个事物或者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配上详细的说明。而力求精确因而有点啰嗦的解释,其实可以锻炼思维的缜密性。而缜密的思考是形成体系的关键。

汉字的优势也很明显:虽然入门有点难,但是上手很快。其实我觉得汉字非常有利于识字。

拼音文字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英语单词总数已超过一百万。大量新词的出现会给继续教育带来困难...你能想象美国的顶尖精英,那些临床医学的博士,还得花很多时间学习新单词吗?

所以,不要相信汉语是最难学的单词这种说法。我认识许多美国人。学了一年中文,已经可以流利的交流,然后上中文网站。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即使他们不是天才。

再多说一句,我对国内本科院校的鄙视链很无语。科举制度的遗留,让很多人把大学当成了培养更多合格人才的“过滤器”而不是孵化器。正因为这种做法,教育资源越来越向那些学校集中,实际上会阻碍科技的发展...中国人对名校的崇拜在海外也很明显...嗯,真是无语了。

好了,让我们回到我们的话题...那是不是意味着汉字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人无法形成缜密的思维,所以无法创造出“系统科学”?

当然不是!

关键不是文字,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因为汉字也可以非常准确地解释和描述世界。

怎么教育?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从结果中推导出实现这一结果的方法;还包括从概念上引入完整的体系。

除了科学思维,还有向权威下跪的失败——人类进步的过程就是踩碑的过程。所以对权威的批判也是进步的要素之一。

解决李约瑟难题不是目的,目的是创建新的科学体系。创建新体系的关键是官方对创新的态度。

科技发展最难的不是优化,不是1-100,而是0-1,是“黑暗中的照明”。

好,继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的方向也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能否拿出科学体系这种东西。

可惜几乎所有的政府投资都不会比猴子扔飞镖更好的推广新技术。因为选择项目的人总是能准确剔除“完全扯淡”的项目,同时也能准确剔除“最有可能改变未来科技树特性的项目。”

换句话说,这些人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扔掉,然后留下了中庸之道。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最有可能改变未来科技树特性的项目,刚出现的时候看起来就是一句废话。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政府不筛选项目,而是对所有科技项目“平均投入”。

换句话说,只要研究人员和研究团队想做研究,政府就会投入一笔钱。这个钱的数额不多,只要保证每个项目都能雨露均沾。

政府的职责是观察和监督。如果项目有进展,继续投资。

这样做会不会太浪费了?

当然...但是,所有的项目投资都有可能被浪费,而且概率很大。

因此,政府必须在项目被浪费的可能性和扼杀新技术的可能性之间做出选择。每个选择都有代价,每个选择都有收获。选择本身会形成路径依赖,对未来科技树的特性影响很大。

如果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二流国家,那么选择跟随而不是创新,选择筛选而不是全票,是更符合理性人假设的选择。

但是,如果你想成为蓝星的领导者,你必须在各个领域创造更多的科技冗余,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甚至投资是创造科技冗余的最佳方式。

这些话跟女性权益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时代的进步是女性的责任,女性自然需要考虑如何解决李约瑟难题。

在我看来,女性更应该关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这不是“爸爸味”,而是“女孩味+权力味”。

更多的女性有大局观,更多的优秀女性会站出来带领女性也一样。不然女性靠什么反抗男性压迫?他有根狼牙棒。我们有皇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