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远|这条路是如此的孤独。
不喜欢看韩国历史剧,也是有原因的。试图割裂中原文化对它的深远影响,场景布置粗制滥造。相对于中国两千年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韩国作为中原诸侯国,应该很难创作出深刻的作品。《六龙飞天》是个例外。作家的志向不仅是塑造一个铁血君主的成长史,更是生动刻画乱世众生,如君主与朝臣、骑士与谋士、将军与百姓...如果你顺着电视视角,站在所有人的立场,你会忍不住想,什么是恶?什么是好?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保护?还是去掠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没有好的一面,最后也没有坏的一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徘徊,彼此命运相连。
短短50集,也就是50多个小时的长度,就塑造出了多肉的人物形象,如朝鲜设计师郑、刚正不阿却优柔寡断的、天真善良忠厚、武功高强却隐忍悲痛的李、徘徊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的灼夷,完整展现了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几十年的人生历程。
无论是主角六龙的刻画,还是配角的刻画,都真实而立体。剧情发展环环相扣,节奏轻松,足见编剧功力之深厚。篡位夺权的冰冷历史,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热血沸腾。俗话说,历史是冰冷的,但人是真的活着的。虽然是后人去猜测古人的意愿,但却成功地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解读,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汲取一些精神养分。
李芳远和他的父亲李成桂。
决定看六龙飞天,是受丧的影响。《丧》中紧张的父子关系,让人顿时唏嘘不已。朝鲜李氏家族君主英祖饿死在米柜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帝王扭曲的父子关系。和很多影评人的态度不同,我觉得《丧》是一部篇幅有限,并不是特别丰满的作品。诚然,看老派影帝宋康昊和新派影帝柳阿仁很过瘾,但人心的变化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伤逝》在叙事上比《飞龙六侠》有着先天的劣势。刘亚仁说《伤逝》用尽了他所有的演技,在磕头的那场戏里他甚至真的把头磕掉了。但在这样有限的铺垫下,还是怕自己“逼得太紧”。《六龙飞天》也在用心刻画父子关系,但看起来平静多了。我认为柳亚仁也给出了他迄今为止最好的表现。你做的一切都给人一种自然的感觉。
我的父亲李成桂将军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在李芳远的童年,他的父亲是詹·泰格尔(蒙古族,最强壮的人)。但他想不到的是,他的父亲会向李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李,阴险却强大。这种生活的无力感是野心勃勃的李芳远无法忍受的。他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力气好像少了一半。父亲不再是指引他人生的旗帜。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失落。直到他见到郑,一个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儒者,他才终于有了精神支柱。
李芳远从小就才华横溢,是李成桂将军的第五个儿子。我的兄弟和李都是我父亲的得力助手,我的弟弟李和李芳凡还年轻。对李芳远来说,他不是他父亲最重要或最喜欢的人。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刻意迎合父亲的意愿。他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自由的成长空间。在成均馆艰难孤独的少年时期,进一步磨练了他不听话的性格。
李芳远偷偷盖上了安·边策父亲的将军印,这是父子不和的开始。这样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不仅挑战了父亲的权威,也因为这样的行为,让整个家庭的生活危在旦夕。李芳远没能说服他的父亲,所以他用这样的方式为他的父亲做了一个决定。看似鲁莽,其实很自信。他坚信自己的判断,认为只要自己做对了,父亲就只能束手无策。事实上,这个鲁莽的决定只是为随后的兵变拉开了合理的序幕。如果没有李芳远的勇气,我那瞻前顾后的父亲永远也不会迈出这一步。李芳远的决心异于常人,这让他鹤立鸡群,也让他受迫害的父亲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其父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新朝鲜的过程中,李芳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王子。偏偏父亲又让他最宠爱的小儿子李做了继承人,这才是父子决裂的开始。李芳远和他的父亲性格截然相反。他的父亲优柔寡断,但李芳远很果断。就像他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要政变一样,他害怕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我父亲也害怕李芳远一次又一次的鲁莽行动。父亲驰骋沙场,一生睿智。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保护着自己在后人心中的声誉,试图弱化掠夺者的形象。当我知道郑梦舟要被杀的时候,我还是下不了决心把郑梦舟分成快手。因为郑梦周是过去的好朋友,也是人民心中的韩国忠臣。李芳远在山竹桥杀了郑梦舟,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大势,但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毁了百姓对他们的好感,甚至让他死以谢罪。生命和荣誉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不同。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能感受到我父亲压制李芳远权力和消除对我年幼儿子的威胁的意图。没收私兵,送往明朝,父亲即使知道九死一生,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临走时,李芳远送给父亲一份大礼,这是一个相当果断的姿态,让人感动。父亲一举两得,一是解决外交问题,二是削弱李芳远的影响力,直到王子长大。尽管李芳远知道他父亲的想法,但他还是决定回家。
虽然李芳远在帮助他父亲成为国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救了父亲和家人的命,但他没有得到父亲应有的认可。对于任何一个试图从父亲那里得到表扬的孩子来说,这都是致命的。父亲很矛盾。他珍惜他的每一个孩子。甚至当李芳远在监狱里的时候,他几乎为他做了一些事情。但最终,他还是无法说服自己接受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孩子。最后,李芳远两次策划了“太子之乱”,终于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他杀了自己的恩师和太子,父亲骂他:猪狗不如。
李芳远登基后,为了照顾父亲的疾病,他找到了珍贵的草药送给父亲。每一次,他的父亲都杀了他派来的人。不可能猜测李芳远的举动是真诚的还是仅仅为了挽救他自己的形象。然而父子关系在这里破裂了,因为对权力的渴望就像他们心中的蛔虫,在彼此的命运中,彼此生存,彼此忍受。儿子野心满满,父亲希望他无法施展,把他们一步步引向深渊。
李芳远和朝臣洪仁邦
有剧评说,其实是、洪仁邦、郑培养出来的。他们分别教会了他人性的脆弱、丑陋和高贵,也让他更加果断和现实。洪仁邦在李芳远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洪仁邦所说,李芳远和他很像。但是李芳远不愿意像他一样。
洪仁邦是一个成功的朝臣代表。在成为权力中心之前,他也是一个读圣贤之道的儒生,老实而软弱。和大多数梦想治国的儒生没什么区别。但后来,他在政变中被俘,很快死于酷刑,这彻底改变了他。借助李的力量和的无知,他迅速而疯狂地积聚自己的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三人帮的地位。对权力的疯狂渴望只是对他软弱的粉饰。
洪仁邦对李芳远说:你不能忍受你的无能。李芳远说:不!我不能忍受没有梦想。洪仁邦对李芳远的彻底了解源于他们的信仰,他们都崇拜权力的力量。然而很遗憾,他们分属两个营。洪仁邦违背人民意志,必死无疑。李芳远是受欢迎和繁荣的。
和郑老师
郑是全剧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他是凝聚六龙的关键人物,是不可多得的集理想与力量于一身的人才。在长平门之变中,他得到了千千万万儒生的支持。他慷慨的演讲和首无的异口同声极具煽动性。如歌词所言,政治无异于一把剑。它刺痛了每一个遭受暴政的人。他们和郑一起喊,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时刻,也正是这一时刻震撼了幼小的心灵。毫不夸张地说,郑是的人生导师。是他点燃了心中希望的火炬,让他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有了二心之后,他仍然清楚地明白,郑和郑所描述的世界仍然是那么精彩,他们只是不能选择奇迹般地走向不同的道路。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郑有济世之志,也有运筹帷幄之策。他为政变制定了一个全面的计划,这与他的官员生涯是一致的。与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同,郑对形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知道,任何错误的决定,哪怕是无法控制的改变,都可能让大业万劫不复。这就是他和李芳远之间的矛盾。的出现和存在给大业造成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样的不确定性让郑非常忌讳。因此,尽管用他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免遭一路上的许多灾难,但郑曾认为这样杰出的人才可以在新朝鲜委以重任。但在杀了郑梦舟之后,郑彻底放弃了。因为在郑建立的新朝鲜,一个国王的任性是不可能控制国家,使新建立的王朝再次陷入动荡的。
新朝鲜成立后,的影响力被大力打压,郑最终坐上了一人万人的位置,掌握了人事、军队、财政的大权,可以说是朝野之力。事实上,在他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之后,又没有其他的权力来制衡,讽刺的是,他也因为个人喜好而成为了他口中那个可能撼动国家的人。也许这可能是设计中尚未成型的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是有限的,但是没有别的力量来制约郑。他发动人民的力量进行土地改革,但在火烧伊拉克,向他要土地的时候,似乎是在过河拆桥,表里不一。就这样,郑这个全剧最有能力、最有性格的人,也不是那么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是真的。他和李芳远都是一心为民,但最后却是针锋相对,都是为了争夺最高权力。
郑最后死在的剑下,宣告了这场较量的结束。郑最后对说“我累了”,似乎默认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局面。本来他们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但命运让他们站在了生死两大阵营。毫不犹豫地杀了他的老师郑。尽管那时在两人的过去的记忆中,李芳远的心很痛。但是这一次,就像他之前做的所有决定一样,他一点都没有犹豫。他在心里亲手杀死了那个男孩。覆水难收。没有回头路了。
李芳远与儒家郑梦舟
虽然郑梦舟没有在很多场景中出现,但郑梦舟的死是李芳远命运的转折点。郑梦舟是高丽王朝最后一位忠臣,是用生命捍卫一个王朝的烈士。从儒家的道德层面来说,他是忠诚的,真诚的。但他被荣誉所羁绊,似乎是一个阻碍历史发展的人。李芳远曾对郑梦舟说:“历史只是取决于后人如何谈论它。在我心里,这辈子只有和我一起踏上这片土地,呼吸和咬牙切齿的人。”然而,郑梦周却恰恰相反,他蔑视李芳远,为人民谋利益,但实际上他是在谋求自己的霸权。如此激烈的价值观碰撞,让人很难分辨谁对谁错。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芳远杀死郑梦舟的那一刻,就是他周围的人开始远离他的时候。
下面的经典对话令人难忘。
关于李芳远是否应该杀死郑梦舟,人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人站在李芳远一边,认为这是形势所迫。为了生存和成就大业,做了和郑不敢做的事。也有网友举了一个例子:火车铁轨前突然出现5个人。你是指挥。如果火车为了躲避他们而变道,就会杀死铁轨旁的1个行人。换车道还是不换?有人说变道打1省5划算;有人说不能变道撞五是因为不守规则。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有最正直的选择的。郑宁愿失败,也不愿受辱。李芳远虽然挽救了大业,但名誉已经丧失,后人的污名和所有人的背叛是必须承担的代价。这样,我们只能祈祷生活不会出现这样的困境,但如果真的发生了,也只能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
李芳远和她的情人焚烧伊拉克。
作为一部历史剧,爱情并不是这部剧的主线。虽然笔墨不多,但可圈可点。燃烧的伊拉克是穷人的代表,他们被困在社会的底层,为生存而挣扎。她与李芳远戏剧性的相遇让李芳远暗恋上了这个放火烧政府粮仓的女人。也许只有李芳远会认为“这太浪漫了”在乱世中,他们痛恨邪恶,并在郑的指引下,为* * *的理想而奋斗。因为阶级的差异,虽然彼此认识,彼此相爱,但最后都不能在一起。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归结为阶级差异,那就和焚伊拒绝李芳远“不愿做妾”的借口一样庸俗了。阶级悬殊是最初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规划人生,就像两条平行线。双方都没有想过放弃一切去靠近,所以只能对视而不能相交。燃烧的伊背后,是盼着她的潘村人。她不能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一个人生活。最后,李芳远也拒绝承诺燃烧伊拉克,所以他放弃了交易,选择放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需要守护的人。所以虽然有遗憾,但这是合理的设定。
情人终成眷属,至死不渝。李芳远说:我希望他知道燃烧的伊在哪里,笑着活下去。死亡前的最后一次相遇,也在无比的安排下,在片尾上映。无衫问:袭击日本占领的马岛是否是为了烧伊,李芳远回答:你认为我还会有这种浪漫吗?
是的,在权力斗争中,李芳远已经千疮百孔。他不再是第一次见到燃烧的伊拉克时那个美丽的少年。他好像什么都有了,但是燃伊是他抓不到的人,这是他的命。
李芳远和他的妻子闵多静。
李芳远的妻子闵多静,以及后来的景源皇后,一出场就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甚至有人形容她是“乱世佳人”,端庄大方,聪慧果断。她和她背后的海东家族是李芳远政治变革的坚强后盾。如果不是在电视设定里,有燃伊作为初恋的虚构存在。她和李芳远也应该是一对美丽的夫妇。
她为了摆脱洪仁榜的束缚,不惜以荣誉为代价与李芳远达成政治联姻。然后,在李成桂几乎兵败的时候,她告诉父亲,如果失败了,我女儿就和父亲断绝父女关系,以保全海东嘉族的存在。这种勇气与李芳远有些相似。他们在后来的生活中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她是唯一一个在《李芳远的背叛》中肯定李芳远的人。李芳远政变前夕,她对他说:“不管怎样,我都不后悔。”。这些果断的意向,堪称女中豪杰。
但正如一切都是圆的一样,李芳远称王后,也开始打压海东的甲族势力。我不知道我是害怕外戚的力量,还是怀疑他们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耍花招。他和闵多敬的第三个儿子李茂天资聪颖,却告诉他不能再读书了。怎么可能比王子还努力?李茂说,人活着至少要做点什么。可能和以前的自己太像了。虽然他知道这可能又是一桩血案,但他无力反驳儿子。李芳远最终废了太子,留下李梅继承大业。
历史上,李芳远和闵多敬的关系非常好。当闵多静去世时,李芳远非常悲伤,他绝食了几天,好像他的灵魂和她一起走了。
李芳远和警卫营魁。
应奎,这位护花使者,不仅陪伴了李芳远的成长,也用生命捍卫了他的梦想。他用生命保护了藏在李芳远的军械库,最后坚持到了李芳远政变的那天。临走前,应奎说了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关门”。应奎无疑是对李芳远最忠诚的人。他从不怀疑少爷的决定,只是默默守护着他。英魁死后,李芳远拿起刽子手的剑,杀了他的老师和哥哥,虽然他自己不必这么做,所以武士可以这样做。但是他害怕如果他让那些没心没肺的人去做,他们会离开他。因为坚定不移地站在他身后,为他杀死郑梦舟的因古格已经不在了。
得知应奎的死讯,李芳远一个接一个地哭了:“哥哥”,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其实在李芳远的心里,应奎才是真正的亲人,只是这个亲人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只能拖着这个身体,默默地走完剩下的路。
附言
8000+字,可以说是我迄今为止写的最长的一篇短文。虽然篇幅较长,但从未有过任何犹豫。因为我终于实现了几个月的愿望。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抑制住了每一次“写书”的冲动。那些话在我脑海里已经很久了,激励着我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完成它。
我不同意悲观主义者认为命运是注定的论点。我想,真正指引我们到达目的地的,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我们秉持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心智水平,我们每一个不经意的选择,我们走过的路,我们遇到的人,我们做过的事,这些都让我们不偏不倚地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同时接受我们喜欢甚至不喜欢的人。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愿意相信前方有很多路,但是人心总是让我们做出偏颇的选择。所以现实是,往往只有一条路。很多人都曾希望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或者某个选择可以重来,但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部分人还是会做出和以前一样的选择。
在的一生中似乎有许多选择,或者说,像他的哥哥李一样,他保持了自己的理智,选择了中庸之道,退出了权力斗争。但我们不能用李的价值观来衡量的一生。李芳远在此期间的反复失落和回归是符合他本性的唯一选择。在李芳远的世界观中,如果他不选择政变,他就没有出路。在编剧的塑造上,似乎也能感同身受。李芳远说,人们一生都必须做一些事情。为什么别人的志向是理想,我的志向是理想?我们可以明确的告诉他:“这是因为你站的立场,你选择反对的人。”但是知道了这些,他会改变选择吗?不。他怎么能忍受平庸的自己?剥夺他的意志可能比剥夺他的生命更糟糕。所以,他的眼前只有一条路,虽然这条路会把他引向无尽的孤独。
老子在《道德经》中解释了强军必摧,强木必折的深刻含义。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一天会第一个被打破。因此,人们开始权衡和选择。是用无为来自救,寻求生活的安定;还是持之以恒,有得有失。是选择青春的一瞬,还是细水长流。有人说,有些事情,不做到极致,是做不到的。诚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正如李芳远比他的父亲李成桂更适合当皇帝一样。但李芳远的成本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对于伦理不敏感的李芳远来说,可能做了就做了,后悔一万次也会做。但是如果我们觉得他做的是对的,那我们就太天真了。
我们的命运,如上所述,其实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另外,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它影响全身,所以成就了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肯定人性的复杂性是评价一个人的前提。对与错,善与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李芳远杀了郑梦舟并不意味着李芳远是邪恶的,郑梦舟是善良的。郑梦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也不能代表郑梦舟是恶的,李芳远是善的。他们只是在价值取向上为自己做了最及时的选择。当然,他们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当我们不再单纯地反对对错善恶,而是转而去理解事物发展的根本关系时,我们才可能有真正的成长。
这样看来,教育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工程。如果只以GDP和收入的增长为目标,每个人都会努力成为社会这个庞大机器的螺丝钉,实现人类福祉的最大化。教育方向明确,相对容易。如果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让每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个人实现自我,同时为社会所用;你所信仰的精神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育很复杂。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几个月有了OST的陪伴,我不自觉的觉得自己的脚步变得更轻快了,这可能是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吧,从别人的生活中,我学到了勇气和决心的力量,我不再回头看。我想象了太多未来的场景,被别人的话语束缚,怕自己不够成熟,会招来别人的非议。但是我们为什么要羡慕这种精致的世故呢?我们所有人都被期望有一个靶心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实现它。但在此之前,我希望生活能像天空中飞翔的箭一样正直。
写完之后,我想起自己在看戏的时候,偶尔会激动得发抖。我觉得我真的入戏了。终于可以有这样的自由尽快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已经快凌晨四点了。我想如果我明天没有工作,我可能会写到天亮。这似乎就是青春的任性。在无数个疲惫不堪、酣然入睡的夜晚,有这样一个清醒的例外,是一种安慰。
此时,身体躺着,日月星辰仍在头顶旋转,不知道思绪能在梦中飘向何方。但我知道,过了今晚,这篇文章就可以被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