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安海五里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安海,隶属晋江市,在泉州以南20多公里的海域附近。古称“湾海”,北宋称石井金安海城,南宋称“安平镇”。处于水陆十字路口的晋江、南安两县,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口岸之一。据舒敏、晋江史志、安海志等。,北宋元佑二年(1087),全州开埠设船公司,安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安海码头有一口天然的石泉深井,井水清澈甘甜...金卡设在石井边,停泊在海边。泉州州府派官员到此征收客船税,称为“石井津”(即“通关”)。今天,这个网站仍然存在。南宋建言四年(1130),安海设石井镇,官臣朱松(朱之父,见《全州人名录·朱松》)为首任镇监,安海的建立开始。

南宋时,安海“石井金”设石井镇,又兼治安海、石井两地,故称“石井金开双石井”。安海和石井虽然以不同的自然景点作为地名,但在当时实际上是同一个镇,因为两个镇所用的轶闻是同一个历史事件,即宋代朱宋(翟伟)在石井镇督税。

后来南安的石井镇一直叫石井,晋江的石井镇明代叫安平镇,清代叫安海镇。宋元时期刺桐港鼎盛时,安海成为非常繁荣的刺桐“南港”,“港口与各国商船相连,嘉湖与居民通商”。明《安海志》:“宋元商贾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如之珠,尚月之玉,所到之处,文身之地,铭文之国。”新编《安海志》说:宋代安海有东有老城,西有新城。因为利润的竞争,建立了一个城镇。城市叫安海市,镇叫安海镇。今天的城市,散落在直街曲巷,店铺店铺不超过一千家,必然是盖四方的人来卖。"

巨量货物的集散促进了沿海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港口东侧的安海,从东北到西南仍然是一个半岛。陆路只有北起曹甸至武陵通州的车马大道,与南北大观路的连接只有乘船渡江。当时安平渡方舟互帮互助的人有几千万,但“船交水”,“是民之大祸”。

于是绍兴二十一年(1151)安平桥(详见泉州桥安平桥)建成,横跨安海、水头湾五里,号称世界最长石桥,成为晋南交通枢纽。安平桥建成后31年(宋九年,1182),在安平桥以北约三里处,修建镇安桥,与安平桥并列于海港同一地段(详见泉州桥镇安桥)。因此也有“安平跨两安平”之称。

被誉为“天下第一桥长”的安平桥(俗称“五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