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窖镇的历史文化

每年二月是文昌庙会。一连四天,镇上的居民都拿着碗去文昌阁领饭,每人一碗素汤,两个馒头。远近的乞丐也来吃蛋糕。那些许愿的,许愿的,讲故事的,唱戏的,做生意的,耍把戏的,抽签的,算卦的,庙会的,人挤人的。

1950年代,文昌阁被毁,只剩下两个凸起的土台。1999,镇政府出资修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如今的紫郊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京剧、鲁剧、河北梆子、东鲁梆子遍布全镇。每逢节日庆典,舞台表演,秧歌、龙灯、高跷、堆芯、舞狮、旱船等民间艺术表演,相互竞争,异彩纷呈。文昌阁位于镇南,大吉路西侧。亭前有六排60棵柏树组成的绿色柏林,遮挡阳光。柏树西边有一口井。井很小,只有和尚用特制的小锅挑水。井里有一个温暖的炕,冬天炕上长满了花草。当你走出柏林,走下台阶,你会发现黄土丘陵被称为龙图。

文昌阁的三座庙门掩映在绿色的柏林中,正门在二楼下层的中间,上层是魁星阁,饰以花卉和脸谱。左手握笔,右手举着,从四面的圆窗可以看到。正门前后贯通,两侧朱砂侧门,四周筑有女墙。整个庭院占地三亩,建在高约七米的土台上。土台周围的狐狸洞变成了山洞。院内东面有烧钱楼、狐仙堂,西面有讲经棚、佛堂,通过地下室进入文昌阁下层。

文昌阁,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两层圆塔,下层无门,上层由14白石台阶而上,周围有白石围栏。亭子的外围是八角形的。在文昌帝像的右侧,有一批形似驴而非马的动物,名为“马帝”。据说是骡子生的,文昌帝骑的。七面墙上的壁画分组,使室内优雅清新。从栏杆上望去,紫角镇的景色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