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懂得人情世故,却保持着自己的理智?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和黛玉并驾齐驱,各有各的美。

论相貌,宝钗初出茅庐时,曹公是这样描述的:“唇红不沾,眉绿不画,面如银盆,目如水杏。”这种端庄娴静的模样,不同于黛玉“静时如一朵美丽的花照在水上,动时如一枝弱柳撑起风”的娇弱之美。

在诗歌才华上,薛宝钗的吴恒风含蓄浑厚,黛玉的潇湘风浪漫独特,是“偷梨花,借一缕梅花魂”。

如果吴恒风格不如潇湘风格灵动。然后宝钗的见识不如黛玉和大观园。探春,一张连黛玉都不知道的纸条,她知道是当票;惜春要画大观园全景时,知道雪浪纸不适合画山水画。甚至在凤姐生病的时候,也急需人参。她也知道外面买的人参分不清粗细,只好买生人参。

不难看出宝姐姐真的是一个才华横溢又美丽动人的人。

要懂事,要世故,要有人情味。

宝钗虽然被很多姐妹称为“宝姐姐”,但她只有十四五岁,但她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处世态度却不止15岁。

二十二节老太太给宝钗过生日的时候,老太太问宝钗喜欢听什么,喜欢吃什么。宝钗知道贾母是个老人,喜欢热闹的戏,喜欢甜烂的食物,所以总是照着贾母从前喜欢的样子告诉她。结果老太太更加欢喜,说:“我们家四个姑娘,没有一个比得上宝玉的。”

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宝钗的虚伪和心机。在我看来,宝钗作为一个住在亲戚家的姑娘,更何况贾是贾家的长辈。难得记得给亲戚的晚辈过生日。说一些讨好长辈的话,既是出于感激,也是出于礼貌。如果是宝玉,黛玉,湘云,三春姐妹,哪个不会跟着自己的爱好走?

除此之外,史湘云还主持邀请大家作诗。宝钗见她缺钱,就想到给她办蟹宴,甚至还送银币,既方便又热闹。难怪湘云称赞:“这几个姐姐,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没有母爱——我不在乎我有没有这样的姐姐,哪怕我没有父母。”

五十七期间,邢岫岩以典当冬装为生。宝钗得知,立即帮她悄悄赎了出来,既帮了她,也顾及了她的面子。在这里,我不得不看到她是有思想有想法的。

在“五十六个月”中,在探春改革期间,宝钗还提出了一个既能减少政府开支又能增加仆人收入的计划。吸引了人们对她深信不疑。宝钗是世故的,

这种通盘考虑、全面理解人情的态度无疑赢得了贾府上下对她的认可和对封建社会的肯定。

无论下雨还是阳光,他都是我心中的阳光

然而,薛宝钗形象的美在于她性格的复杂性。

有六十三次,宝玉生日,在院的酒席上,宝钗画了一个名签,上面写着:“任无情人有情。”智延斋批评说:“这是对彩民性格和命运的巧妙比喻。”整个唐代赞美牡丹的诗很多,但这首诗是用来说牡丹无情的。然后偏偏宝玉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不就是“任动无情”吗?

宝钗的无情,在于她冷静理智,总是不动声色。凤姐在评论宝钗时说,她“打定主意,‘自己的事不做就不开口,问了就摇头’”。这里可以看出,宝钗明哲保身的态度是不想沾染任何是非,与自己无关。

《三十三回》中,金钏儿跳井自杀后,王夫人仍心存愧疚。宝钗若无其事地安慰王夫人道:“你不必纠结于此,难为你了,只要赏他几两银子送她,你做主仆也就尽心尽力了。”在她看来,仆人的命只能送几两银子。说这话的时候,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冰冷的眼神。

早在六十七年,尤三姐自杀,刘香莲出家为僧。薛姨妈和薛蟠得知这一消息,还在伤心。而宝钗却镇定得可怕,安慰着母亲和哥哥,还不忘提醒哥哥,该摆桌子了,该请伙计了。薛姨妈夸宝钗体贴。但是我只觉得浑身发冷。

纵观全书,大家都看到了欢笑和泪水,但似乎她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泰山在她面前崩溃了,她一直扮演着安慰她的角色,显得矜持谦虚,却从来不需要她的安慰。她安慰黛玉的伤心,母亲对哥哥的失望,姐妹们的情绪,她却没有情绪。这不是无情。好像这辈子,妈妈活着,哥哥平安,这就够了。

她母亲问她愿不愿意嫁给宝玉,她知道宝黛的情意,也没忍住,说:“由她母亲决定。”这就不难理解了,结婚那天,宝玉揭开红盖头哭着要退钱,大家都担心得慌,宝钗却充耳不闻。明知道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她从来没有什么期待。似乎这些都在意料之中。她的冷静令人畏惧。

根据曹对香菱的判决,香菱最终被折磨致死。香菱是她一招就能救的人,可是她没有。

她嫁入贾家,家破人亡,人人恐慌,她却依然端庄。乌云笼罩着贾府,她却视而不见,始终冷静,始终理智。宝玉出家了,多年以后,她过着自己的生活。贾家空荡荡的,婆婆为哪个姑娘心烦。她妈妈又叹了口气,她弟弟又有麻烦了。她仍然无知而顺从。

她真的无情吗?不。就像她吃的药丸一样,冷香药丸真的抑制了她心中的热毒,热毒就是热情。三十四回,宝玉被严父骂,宝钗来给他上药,说:“别说老太太了,她心疼,我们看着也疼。”刚说了半句就咽下去了,自怜自艾。只有偶尔慌乱的时候,才能看到真正的她。如果真的没有感情,就不会难过。无情是她伦理的要求。

旁观者

她在大观园里努力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看他在贾府建朱楼,看他待客,看他楼塌。现实就是这么可悲,她却一点都不知道,因为她所做的一切,包括嫁给宝玉,从来都是按照她所尊崇的封建正统行事,没有半点儿。

她自始至终生活在一个框框里,框框里规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不喜欢香菱学诗,骂她是“诗人白痴”。这个盒子认可朱澄的理学,所以她待人处事像大家闺秀一样,端庄典雅,淡定平淡,不与人树敌,也不会对别人敞开心扉。可以说,她和宝玉的婚姻是她行为适应那个社会环境的自然结果。这不是故意的。

但是如果你适应了这种环境,并且在其中感觉很自在呢?黛玉毁于爱情,晴雯囿于癫狂,尤迷于妄想,凤姐死于贪欲,秦可卿失态。而宝钗,才貌双全,品行端庄。她一直是封建教条的忠实追随者,她是社会公认的大家闺秀。但这个社会并没有让她一帆风顺。贾宝玉的悬崖勒马,是对其角色所代表的封建女性模式的否定。

黛玉魂离恨天是反道者的毁灭,贾宝玉悬崖勒马是宝钗路人之死。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最后都是千泪万绪,和万艳同甘共苦,留下一片广阔的白茫茫的土地,真干净。宝钗的结局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