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经常被质疑香港马再现运动员猝死?
这几天,当媒体和跑友们都在讨论跑友李文德的不幸遭遇时,香港马拉松已经和另一位猝死的跑友联系在了一起。
2015年,24岁的见习工程师吴卓宇在香港马来西亚10 km比赛中猝死。这几天,杨的遗产管理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被告是香港业余田径协会和代表政府的律政司。
吴卓宇的亲属提起诉讼,是因为他们认为香港马拉松当时在救援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包括当天医疗队提供的急救药物不足,急救操作和救护服务不及时。
事实上,在2017港马赛后,有跑友向记者反映,那场比赛的沿途并非每一个救助站都是完整的。
“我正好在赛道上遇到另一个突然缺氧休克的跑者,就给他做了短暂的治疗,帮助他缓解症状。”跑步者本人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描述说,当时救助站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但到达救助站后,我发现没有更多的救援资源,只能立即将这名跑步者送往医院。
如果看看过去香港国际马拉松的历史,跑者们很容易发现,高受伤率从未远离。
2018年,香港和马来西亚设立了42个急救站,但仍有31名重病跑者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人生命垂危。2016年有810名跑者出现抽筋不适,24人送医,其中2人情况严重。2015年,1100多人受伤,40人送医治疗,2人生命垂危,其中1人死亡。
最严重的伤亡发生在2006年。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当天有超过4800人出现抽筋和不适,22人被送往医院,其中包括一名33岁的男性跑步者,他已经死亡。
跑步者在路边休息。跑步者在路边休息。
为什么马刚会成为“魔鬼赛道”?
从“亚洲最难”到“魔鬼赛道”,这几年死在香港的参赛选手不仅有10公里的跑者,甚至还有半马、全马的跑者。
那么,为什么香港和马来西亚事故频发?也许香港本身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堪称“魔鬼跑道”,香港国际马拉松也不是没有名气。香港被维多利亚港包围,相对湿度远高于其他赛道。
2018日,马刚气温在17℃至21℃之间,阵风3-4级,相对湿度在70%-90%之间。
对于很多业余跑者来说,这样的环境对处于极限状态的身体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体温升高,电解质迅速流失,同时需要持续运动...如果一个跑步者不能监测自己身体的变化,甚至不能给予能量供应,就容易受伤,甚至心脏骤停。
“虽然17-18度的温度非常适合跑步,但是过高的湿度会让参赛选手更加疲劳。”资深跑步教练王乐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下,如果跑友平时没有大运动量的训练,比赛中很容易出现抽筋现象,甚至可能导致其他损伤。”
除了高温高湿,起伏的缓坡是马刚的另一大挑战。
这条路线由尖沙咀弥敦道开始,途经昂船洲湾高架道路、昂船洲大桥、青衣东高架道路、南湾隧道、青衣西高架道路、青马大桥、汀九桥、长青隧道、西区海底隧道,最后到达维多利亚公园。
这条“三桥三隧”的赛道是对跑者最大的考验。王乐也经历过这些“虐心阶段”的马驹。“上坡下坡会比平路阶段消耗更多的能量,尤其是在全马最后阶段,上坡下坡和弯道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