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承天寺在哪里?它是哪个朝代建造的?
泉州承天寺,又名岳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重阳门东南。五代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南园。周末贤德年间(954-960),改建成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定名为“承天寺”。宋嘉佑年间(1056-1063)更名为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更名为承天寺。
宋代承天寺香火鼎盛,大殿雄伟,有榕径、午后树荫、松风、无鸟塔、瑶台明月、卷帘、落霞雨、方池梅影、小安竹声、英山暮云、鹦鹉石等十景。1982年,泉州做出了恢复一批历史遗迹的决定,其中就包括承天寺。修复工作于1984年春开始,重建后的承天寺大殿、楼阁均挂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从元朝到元年(1279-1294),共修建了七座宝塔。明代曾有蒲元、道陵、智庄、德忠、智昌、宗宾、慈卓等僧人驻西城天宫,其中不乏卓有建树者。它是清朝初年重建的。承天寺全盛时期有40多座寺庙,占地千顷,僧人1700多人。整个寺庙占地75亩,约5万平方米。清末,承天寺衰落,摇摇欲坠,一片荒凉。郭云之后,砖铺、砖铺、瑞明都立誓要在寮屋中修缮并修建更多的寺院,寺院得以复兴,焕然一新。
民国初年,郭云大师去世后,慧泉大师继任方丈。在慧泉住持的七八年间,他还集资在老房子里建了一个和尚的房子,还挖了一个放生池。除了讲授《楞严经》、《北静经》、《托米经》外,他还邀请国内的佛教徒来讲学。后来慧泉法师被任命为厦门南普陀寺方丈,不久赴新加坡方丈光明山普觉寺,调任陈法师继任承天寺方丈。抗日战争时期,弘毅大师和兴元大师住在寺内讲学传播佛法,组织佛学研究会、念佛会,传播儒家经典,创办郑阳学院,培训僧尼。弘毅大师在承天寺讲学时,写了一条横幅:“忆佛不忘救国,救国必忆佛”,表达了一个佛教徒的爱国之心。
1982年,泉州做出了恢复一批历史遗迹的决定,其中就包括承天寺。曾在承天寺卓溪工作、时任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的慧泉法师弟子洪川法师和爱国华侨积极捐款支持修复工作。修复工作于1984年春天开始。经过五年多的紧张工作,一期工程于1990竣工,并举行开工典礼。重建后的承天寺楼阁挂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相传建庙时,由于规模庞大,需要无数的木材。为此,一个道士跑到闽北鄯善向山主讨饭。山主说:“如果你能折断你需要的那些大枞树的尾尖,我可以施舍,听你砍倒。”和尚和山师约定之后,当晚就做了。狂风扫过,巨杉的尽头真的断了。山主说:“树都可以砍倒,你怎么扛走?”我不知道当和尚用禅杖打巨杉的时候,巨杉一下子就不见了,而在泉州南禅寺的龙王井里,却飘出了一株。建造这座寺庙的木材就是这样获得的。
元代,寺内有七幅浮图。明嘉靖年间,谭跃寺建成,但屡遭兵士焚毁。清康熙三十年(1691),县人石重修。全盛时期有40多座寺庙,许多海内外著名僧人因此成名。例如,曾帮助莲九大师扩建承天寺,并在大雄宝殿顶上题写“闽南嘉厦”巨幅匾额的佛教高僧郭云亲自操刀。
继郭云禅师之后,又有慧泉禅师、转尘和尚、广钦和尚、新加波弘传禅师、菲律宾瑞金禅师等。(承天禅寺以“佛喜转瑞,广传教理”的品格传承法脉)。文革中,寺庙被毁,有弥勒佛殿、法堂、钟鼓楼、画廊、山亭楼等,其他用作住宅和工厂。我们现在看到的承天寺是198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和石经。大雄宝殿前有两个“放生池”,池旁有两个“飞塔”。关于这两座塔的起源还有一个神话。相传,台湾省有个旅行的和尚,手里拿着两座塔。有一天,双子塔消失了。后来佛祖给了他一个梦,说只有找到宝藏寺和真正的立足之地,双塔才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省的和尚在泉州找到了承天寺,并在里面住了下来。很快,不出所料,双塔飞了进来,矗立在大雄宝殿前,故名“飞来塔”。
结语如今,承天寺塔得到了人民政府的良好保护,被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建有博物馆,建有古建筑陈列室,收藏了宁夏历史、民族、军事等诸多珍贵文物,成为人们观赏、欣赏的重要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