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政府创办的最高学府叫什么名字?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国子监在教育学生、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国子监最早建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发展国子监,设明师教化天下百姓”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国子监,教授经学。最初国子监只有五经(易、史、蜀、李、春秋)博士,博士弟子有5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到王莽时,太学人数已增至10000余人。这些人都是考试合格后按成绩录用的。

历代国子监都注重考试,只是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不同。为了培养“智者”和“美男子”,汉代国子监“以问尽用其材”。考试周期大致是西汉一年,东汉两年。考试方式有“口试”、“策略测试”和“设置科目和射击策略”所谓“射击策略”,就是医生把经典中的疑难题目编成策略,按难易程度分为A、B等科目,由考生随机选择题目作答。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代的彩票命题自答考试法。谒见皇帝时,定课考法,录取名额不限,按经量授予不同官职。这种注重考课、试选秀才的做法,打破了重世尊世、任人唯亲的制度,对于选拔贤才具有积极意义。两千多年前的汉初,开创了国子监考试的经验,这在当时的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历代中央官学的考试,可以看作是对汉代国子监考试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国子监的兴盛与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密切相关。太多的学生会在通过考试后直接当官,即使不及格也有补考的机会。此外,泰学生返回地方后仍有机会在中央做官。当时有一个机会,每年向中央推荐一次人才,候选人大多是国子监的。所以汉武帝以后,朝中的官员大都受过教育。入国子监,考试及格,做官,成了汉朝学子的梦想。国子监的学生很多,最后能做官的毕竟是少数。有些人十几岁就入学,白发苍苍还没有工作,生活潦倒。于是,朝廷数次将官职授予60岁以上的学生,被认为是一种威武的帝王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