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关帝庙的历史渊源
600年来,泉州七门的七座关帝庙兴盛一时。因为当地人非常信奉关帝,所以除了这七座庙之外,各条街都建起了一些小庙。到清朝末期,泉州有100多座寺庙为关帝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所剩无几,香火最多的依然是通怀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关公是一个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神。因此,无论是结婚、经商、生病还是求职,都要去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引导和心理安慰,签诗也成为人们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与其他寺庙相比,关帝庙的这首署名诗更加典雅,内容更加丰富,无疑吸引了更多的信众。
宋元以来,泉州地方商贸盛行。传统的商业文化强调经营者要有“信守诺言,强调承诺”的美德,而关公的形象成为了这种美德的代表,被奉为商业的守护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财神”。凡是做生意的都会来庙里求财祈福,捐点香火钱。尤其是近年来,泉州经济发展迅速,晋江、石狮等县市经商致富的人经常来通淮关帝庙烧香捐钱。关帝庙也拿出这些香火钱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慈善和救灾。
现存寺庙于民国十六年(1927)重建,1986至1990再次全面整修。寺座坐北朝南,由武城寺、崇贤寺、三义寺三座并列的寺庙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大规模重建时,三义殿前殿后退,与正殿前殿并列,使三殿融为一体,形成结构对称、殿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寺内木雕、石雕、泥塑装饰精美,屋顶雕有造型各异的瓷龙,花鸟动物,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通怀关帝庙的始建年代和初规没有考证,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了历史悠久的李一德。当时寺庙有左右大殿,各有前殿、正殿和后殿。左殿供奉的是寿侯婷(关羽),右殿供奉的是郎平后燕。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游堂改为三义殿,供奉刘、关、张,并附诸葛。明天启元年(1621),重修关帝庙,加宽方丈室,在左堂后殿塑关羽皇冠像。在清代乾隆间(1736—1795)增建了一个大厅,供奉关羽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正殿前建有礼乐阁(礼乐阁于光绪年间改为学堂,取名礼成小学,有“立礼成乐”之意)。民国十六年(1927),左殿化为沙砾,三义殿、崇贤殿留存。当时左堂按旧制重修,关帝像是用恩岩的大樟木雕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