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招聘抽奖
原因很多,比如两国社会结构不同,日本的武士道等等。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两国对宗教改革的不同态度。宗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如果民族精神薄弱,落后挨打肯定是宗教问题。明治维新的成功在于对旧宗教结构的正确改革。明治维新初期的“神佛分离”和“废佛灭佛”是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门槛和基础。当时全国疯狂地砸佛像,勒令大批僧人回归世俗,强迫幸存的僧人蓄发、结婚、吃肉喝酒,禁止取法名。同时解放了神道教,禁止佛教使用神道教的神作为保护神。强制佛教寺院必须悬挂天神的神符。如果佛教势力得不到打击和镇压,日本改革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宗教改革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最基本的门槛。中国改革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戊戌变法,即中国的洋务运动,避免触及宗教,希望在不进行宗教改革的情况下富裕强兵。结果这些改革都夭折了。事实上,清朝的宗教结构非常不尽如人意,严重阻碍了中国进入现代化。清朝的宗教结构是:宋儒学+大乘佛教+道教。宋儒是外来的儒教和佛教,宋儒和佛教都是禁欲的。在主流社会节欲的条件下是不可能进入现代化的。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宗教结构是:汉儒+神道+大乘佛教,不禁欲,挺理想的。因此,中国的宗教改革不仅要去佛教还要改革儒学,把宋儒变成汉儒。中国的宗教改革比日本困难得多,这也是中国屡屡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
保守势力包括顽固派和西化派。洋务派虽然提倡向西方学习,但也仅仅局限于西方的船、枪、语言。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对外推行妥协和平路线上没有实质性区别。洋务派虽然也曾主张并参与改革,但其目的只是通过维新派造成的舆论来扩大自己的声势。因此,当改良派提出改变社会制度时,他们便退出运动,与封建顽固派合流,形成反对改革的旧式阵营。这个阵营以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为首,包括大贵族、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大权的大官僚、因新政措施触及切身利益而反对改革的大小衙门官员、绿营军官、八股学者等等。他们手握政权、军权、财权,政治经验丰富,擅长勾心斗角,全力以赴扼杀改革。
另外,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继承旧习”。他们把旧的条条框框当成合理的东西,不喜欢风俗不同的新事物,所以纷纷议论,甚至攻击。这些人并非来自反对派阵营。但是,“千百万人的习惯性力量才是最可怕的力量”,也成为改革和改革的相当大的阻力。而中国的改革力量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中心,依靠光绪帝,光绪帝没有实权。主张和支持改革的人是“少数人,他们的潜力是很孤独的”。他们不过是几个朝廷的党官、钦差、翰林、地方官,既没有军权,也没有财权。至于普通百姓,在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政策下,根本无法获得文化知识。当然,他们不可能接受甚至支持改革。因此,维新思想家严复指出,维新派“虽与保守党相比,但千比一之比极小”。力量对比太悬殊了!所以一旦保守势力发起反击,维新变法就像春梦一样迅速破灭。谭嗣同壮烈牺牲前,不得不仰天长叹:“贼无可救。死得好,快,快!”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不仅力量弱,政治态度也弱。他们不是不想夺权夺权,而是因为实力不足,再加上一直抱有幻想,依靠光绪皇帝和平夺权。当然,这种幻想也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破灭了。这与暹罗改革者在改革中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