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一号桥名称的由来

湘桥这个名字在江南很多地方都有。现在介绍一下福建著名的历史名桥——湘桥。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湘桥,位于漳州龙文区蓝田镇。九十九湾内河环绕着村庄,被称为湘江。旧时有一座桥,供学生通往对岸私塾,故名湘桥。

湘桥是水做的,一边是蜿蜒的九龙江,一边是九十九个海湾。

近江临水的香桥村,人文风雅,乡贤众多。清康熙御医黄忠、清雍正刑部主任黄、黄、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黄等历史文化名人,都生长在香桥村。2007年,湘桥成为集文化、名人、古建筑为一体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我们在黄昏时到达了湘桥。夕阳下的湘桥静谧而美丽,红色的夕阳映照着大江。苍茫的暮色正逐渐将香桥村拥入怀中,“大夫第”、“翰林第”、“原弓第”、“进士第”等10多座明清古建筑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古建筑大多建于清朝至民国初年,都坐东北朝西南,中间留有2米多宽的通道,一字排开,相互连接。每个古建筑的结构规格大致相同,都是五联或三元。房前有石脊,有树,有旗台,但旗杆不见了,没有了威严之风。

“大福地”是这些古建筑中最壮观的宅邸之一,占地近五亩,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这座古宅建于清朝康熙时期。这里是康熙年间进士金钟的故居。它是用砖石和土木结构建造的,古色古香,气势雄伟。房子大门的额头上挂着“大福地”的牌匾,一对雕有喜鹊、寿鹤、麒麟等吉祥鸟的石鼓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蹲伏在大门旁。在庭院里,朱画廊画墙,长廊弯曲回来。房子的每个入口都装有屏风和天井,晴天可以晒太阳,雨天可以排水。庭院里的花架、花坛靠墙而立,清雅幽静。

这个村子最奇特的是一座供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古庙,全省唯一,非常罕见。这座古庙建于明末清初。经过几代人的重建,当地人称之为“仙祖庙”。古寺为土木结构,面朝九十九湾,占地约一亩。正殿供奉的是神医华佗。左右两面墙上分别写着“忠孝”和“廉洁奉公”两个大字,每个字两米左右,用笔苍劲严谨。据说是黄道周写的,漳州人,反清英雄,明末大书法家。

相传明朝末年,湘桥村有人得了一种怪病,尽管治疗也不见好转。有人以为发生了瘟疫,让很多人恐慌了一段时间。有一天,神灵给了人们一个梦,说只要从村里河边的榕树上摘些叶子,用村里的甘泉煮成汤喝了,就没事了。一些普通人照做了,真的治好了怪病。有人说这位神就是名医华佗。于是,村民们集资在村里的榕树下建了一座寺庙,也就是现在的华佗寺。从此,湘桥村的村民们把农历十月十七日作为“祖先生日”来纪念,这是湘桥村最隆重的民俗活动。

在华佗庙的前厅里,还有一块“神仙眷侣”的牌匾。此匾由清代闽浙水师提督王德禄题写,并亲自从厦门护送至湘桥华佗寺。据说清朝嘉庆年间,清朝著名海军大师王德禄的弟媳得了一种腹胀的怪病,各种治疗都失败了。因为王德禄年轻时父母双亡,由哥哥和嫂子带大,王德禄把哥哥和嫂子当成自己的母亲,面对哥哥和姐姐的病情,他非常焦虑。当时,一名下属告诉王德禄,陇西(古称漳州)华佗寺的药品标签很有效。因此,王德禄派他的亲信去华佗庙向上帝求药。从华佗寺拿到药签后,王德禄按照药签的要求服药治病,他嫂子果然拿到了药。为了感谢华佗寺,王德禄亲自从厦门乘船沿九龙江找到华佗寺致谢,并亲笔题写了《神仙妙作》。

徜徉在香桥村的村道小巷,抚摸着随处可见的厚重砖石和雕刻精美的花岗石,让人联想到古村落的繁华和黄氏家族的辉煌。曾经的村道干干净净,河道笔直,两岸种着榕树、梧桐、龙眼树,古宅倒映在水中,龙舟如箭般在河面上穿梭,响亮地划桨。“山不遮日,流水声常在夜”,写的是湘桥这个美丽的村庄。

如今,一切都在改变。只有在古老的华佗庙前,300年的老榕树依然枝繁叶茂,世界在变化,树下的天然石龟却一直与老榕树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