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神秘寺庙在哪里?

玄妙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街新福口,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因正殿供奉玉帝,泉州人尊之为“天庭”,故玄观亦俗称“天庭”。

据史料记载,这座神秘的寺庙原名白云寺,历代以来多次修缮扩建。唐神龙元年(705)扩建,改名中兴观。景云二年(711),因郡南移,改名龙兴关。开元十九年(731),诏书改称开元观。宋代祥符二年(1009),改名天庆寺。元元贞元年(1295)取道教中“玄妙玄妙,万奇之门”之意,更名为玄妙奇景。将附近的老君庙纳入其中。在明朝景泰和天顺年间,左侧的紫晶宫多次重建(建于唐神龙初年),并入了神秘的寺庙。清康熙七年(1668),为避讳康熙皇帝叶璇,更名为圆妙观,此名沿用至今。2007年,为恢复“神秘莫测,多奇之门”的内涵,更名为“神秘观”

历史上神秘的泉州观,占地约10000平方米。到清末民初,仍有6000平方米左右。观前有巨壁,有太极图,有日月星辰。第一个入口是山门,叫“端门”。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牌坊,三门并列,左右分别是谭旋庙和康王庙。第二个入口是三清殿。这座寺庙宽五间,深四间。大殿正中供奉着玉清佛、清灵宝佛、太清道德佛,两侧是四海龙王。三清殿与老君庙、南天门紧密相连,南天门供奉五仙大帝。第三个入口是凌霄厅,其规定与三清殿略有相似,且高于三清殿。大殿中央供奉着玉帝,四周是金童玉女、雷普及佛、太乙救世佛,东西两侧是北斗七星、南斗星、柳丁刘佳。玉皇大帝面前有一尊太阳神铜像。后殿三间,单檐硬顶,称文昌府。大殿正中供奉圣帝关,左边供奉文昌帝,右边供奉帝。每个大殿前都有雕龙浮雕,使大殿更加庄严。从端门到文昌府,东西两侧有长长的回廊,有二十八家的塑像。观内外有七口小井,呈北斗七星状排列,供道教方士使用。官园里有一棵老桧树,是晋代种的。桧树旁边有一个固定的戏台,是道教节日用的。每到除夕,负债的穷人都会上演一出避债戏,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避债阶段。

神秘的寺庙一直是泉州道教活动的中心。每年各大寺院宫观都要去玄妙寺举行“升表”“接旨”的仪式。历史上出过很多著名的道士。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和故事,比如董伯华卖雷。也有许多诗人和诗人吟诵神秘观点的诗歌。如明代黄编年体诗《观中》云:“轩辕庙春早,太乙庙前天高。战斗是干坤的漫漫征途,他依然以人为荣。」

神秘的景色在现代被破坏了,现在它被重建了。重建后的玄妙观延续并完善了闽南传统建筑(而非交叉混搭),是漆金、瓷雕、木雕、石雕的结合。极其辉煌壮丽,生动地表达了信徒们对天国的无限遐想,在穿越各国宫庙的大潮中独树一帜。神仙们在屋顶上一字排开,衣衫随风飘动,仿佛即将升天,动感十足,道观应有的神仙精神已经在檐脊间散发得淋漓尽致。

由于历史原因,这座神秘寺庙的原有建筑和雕像在现代已被摧毁。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外许多人都期待着神秘寺庙古迹的早日修复。1995年5月,泉州市道教协会成立,积极向市政府和宗教部门反映。1996年初,市政府结合东街旧城改造,在原址规划10亩土地作为玄妙观改造用地。与此同时,由时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泉州道教协会会长(现为中国道教协会顾问委员会副主席)林周道任组长的玄妙观重建委员会正式投入运作。1997年底,第一个重建工程——三清殿破土动工,在新世纪之交顺利完工。2001年9月,凌霄殿、灵官殿等玄妙观二期工程奠基,2003年正式开工,2007年底竣工。1年2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雕像开馆安装仪式和二期竣工仪式。

现在神秘的寺庙实际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除已重建的中轴线主体建筑——三清殿、凌霄殿、灵官殿外,甲子殿、文昌殿、财神庙、土地殿等按规定临时修建。重建的三清殿、凌霄殿和灵官殿,其中供奉玉帝的凌霄殿高18.5米,面积630.5平方米,是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建筑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精致典雅,雕刻精美,既包含了道教文化的内涵,又具有当代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集道教文化和闽南古建筑技术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