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的历史与文化
“妈祖文化”一词最早是由上海师范大学林金文教授于1987年在莆田召开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据宋代廖鹏飞《圣墩祠堂重建顺济寺》中记载“尤灵,是唯一的强势女神,代代相传为女神。林,湄洲岛人。当初以武竹为事,可以预测人的运势。由于他们都死了,许多人在本禹建立了一座寺庙...元祐兵阴老,光气常在晚上出现在码头上,村里人不知为何吉祥。”妈祖信仰最初仅限于梅州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国外。妈祖文化包括从妈祖信仰到信仰的一系列衍生文化和文明。王秀文认为,妈祖文化包含道德内涵、信仰内涵和多元文化内涵。妈祖信仰的内涵主要包括妈祖的各种信仰活动和习俗;妈祖文化的多学科内涵,是指妈祖信仰形成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口头文学等涉及各个学科的妈祖文化内容,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等各个方面。妈祖信仰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世界性的信仰,正是因为妈祖文化中所蕴含的妈祖精神的存在。
妈祖传说
妈祖原名莫林,也叫莫林娘。相传,妈祖生于宋剑龙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永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因为她满月前从来不哭,所以爸爸给她取名叫“莫”。从未结过婚。去世前,她聪明好学。八岁会念经,10岁会释文,13岁会学道,16岁会渡海。她了解医疗技能、气象学和航海。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邻居和过往的海商渔民做了很多好事,也经常救助海上遇险的渔民。宋永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二十八岁那年,离家出走,在湄洲岛梅雨峰升天。人们钦佩她行善积德的精神。为了纪念她,在湄洲峰上的“登高碑”旁建了一座庙,尊她为海神、龙女、女神。宋徽宗封妈祖为“顺治夫人”,这是朝廷第一次褒扬妈祖。后来,朝廷还封她为“天妃”、“天后”、“天女”等称号。站在梅州祠堂顶上,梅州祠堂在秀丽的山峰、奇石、幽林的映衬下,气势磅礴。巍峨的妈祖雕像,面朝大海,雍容慈祥,是永恒的海神,是和平的象征。妈祖精神古今中外,无处不在。
妈祖信仰
梅州的妈祖庙在天盛时期(公元1023-1032)进行了扩建,越来越宏伟。明朝永乐年间(1403 -1424),航海家郑和两次来到梅屿主持御祭仪式,扩建庙宇。在妈祖生日那天,数百名港澳台同胞来到岛上朝圣。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期间,随着大量不间断的华侨移民活动,妈祖信仰广泛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港口,妈祖庙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如长崎、妈祖庙横滨、澳门马革寺、马来西亚吉隆坡天后宫、菲律宾龙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宫等。福建,妈祖的发源地,是妈祖信仰最兴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故乡莆田,就有100多个妈祖庙。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县每县都有几十个妈祖庙。时至今日,福建各地仍有大量妈祖庙,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闽西内陆客家山区。福建妈祖庙有三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经典
有一种关于天后娘娘的经文,叫做《观音说天妃娘娘经》,由于元代佛教的流行而流传到明末。明代永乐七年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寻神》中的经文是“太爷说的天妃经典”。近代在南洋马来西亚流行的一部经书是“三字经”的形式,是清乾隆年间在南洋单独创制的。从徐公祠留下的有关妈祖的经书内容来看,经书多是描述妈祖的生平事迹或神力,严格意义不太大。只是仪式中念诵的过程,但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在一首诗上签名
民间有句话叫“踏进庙门是两件事,烧香和抽签提问。”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信仰是“由佛教和道教以及许多古老的传说融合而成的”。(李一元《人间视野》)彩票仍然是民间信仰的古老组成部分。莆田很多妈祖庙都保存有亲笔题写的诗(59首),分为五类:(1)出门、行人、书信;(2)风水、择居、墓地、迁址;(3)结婚、生日、生子、富贵;(4)前途、地位、财富、财富、商业、诉讼;(5)探病、灾、病、神等。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
奇怪的牺牲
妈祖的供品比较奇怪。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还有36盘用面粉做成的“水族朝圣”,包括36种鱼、虾、蟹、蚌。汉水夏徐新宫祭祀妈祖时,应悬挂天文图、造船图和海螺壳。中门港祠堂祭拜时,要摆放帆船模型。这些奇奇怪怪的祭祀都和海有关,所以拜妈祖其实就是拜海。
龙舟挂圣母旗
在端午节,莆田经常举行龙舟比赛。它不在全国各地划龙舟来纪念屈原的节日。莆田制造的龙舟上,必须有一面写着“天之圣母”的旗帜,船上必须放一尊妈祖像。这是因为龙是水中之王,妈祖是海神。用妈祖旗和神像划龙舟,既能辟邪,又能保护龙舟不出事。
装饰蜡烛山
妈祖元宵之夜,无论是大宫还是小庙,都要装点“烛山”。所谓“蜡烛山”,是指在天后宫的庙前广场上,用铁或木头制成高低不一的排架,在排架的一定距离处安装竹夹,用于插蜡烛。这天晚上,信徒们每人献上一对龙凤烛,点燃后插上,远远望去像一座蜡烛山,象征着妈祖在海上的神光。事后,信徒自己还记得点灯的位置。当龙烛燃烧到一两寸时,他们会把它熄灭,带回家继续燃烧,以示一年四季吉祥平安。
元宵节
莆田的元宵节习俗从农历正月初九开始,到十五个“元宵心”。然而,妈祖灯节被延长到农历29日。据说在元宵节期间,人们经常玩九龙灯会。元宵节过后,龙灯必须火化,使其升天,以确保安全。如果不火化,就会变成“恶龙”,危及生命。但是龙是海洋之王。谁能主持这个仪式?人们相信妈祖是海神,统率四海龙王,所以把妈祖的灯节定在下月正月的最后一天,这样就可以把全县的龙灯集中起来统一烧,避免留下任何麻烦。这就是妈祖月底过元宵节习俗的由来。
盘茶挂垫
渔船出海时,通常会在桅杆上挂一个帆垫来挡风。据说这个习俗也来自妈祖。《天王母顿悟》中记载,天王母要渡江渡海,恰巧船上没有篷桨,船夫因风浪大而不敢出行。天后说:“没关系,可以用草席代替。”所以我在桅杆末端挂了一个草席。挂好帆后,船驶向大海,又快又平稳,就像海鸥的影子一样。后来因为草席笨重不方便,就用布做的,换成了“天上圣母”的锦旗,这是古代挂席改过来的民俗。
九重米国
农历九月初九,莆田人常蒸“九折年糕”,即把米浆和配料一起蒸。连续蒸第一层再蒸第二层9次,即蒸成“九折年糕”。根据民间传说,蒸的“九折年糕”最早是因为妈祖在九月初九去世。二、因“九中”之名取自“九月初九”,两年一次,故名“九中米国”、“九中米国”,既可祭拜妈祖,又可作为徒步的食物。
辟邪香囊
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子女到庙里祈福,祈求香囊让子女佩戴,以保人身安全,不怕邪灵。这个香囊是布做的,2英寸见方。正面红色,中间绣太极八卦。四角绣有“梅州祠堂”字样。四角尖用杂色羊毛扎;背面草绿色,中间绣一朵红花。在三分之一的地方,加了一个红帘子,上面绣着“天母”二字。符咒可以藏在包里提香灰,正面边缘打个扣眼,可以穿挂。
菖蒲
端午节的时候,莆田人习惯在门上挂菖蒲来辟邪。虽然这个民俗和其他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是普仁挂菖蒲和妈祖救命的传说有关。据《天圣实录》记载,有一年发生瘟疫,莆田县官全家病危。仆人告诉县官,麦玉妈祖权力很大,县官斋戒,去求教。后天,他们称之为恩情,取了九节菖蒲,命病号贴头,煎了喝了,病号痊愈。县令对重生的礼物很满意,全家都来拜谢。从此,妈祖闻名全国。从此,人们相信菖蒲是妈祖赐的,可以辟邪消灾,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俗。
圣杯要求占卜
尽管迷信,莆田民间还是经常用一对木制或竹根制的半月形,一边扁平,一边隆起的器具,合成一对俗称“圣杯”来求签占卜。莆田民间传说,有一个铸鼎(即煮饭用的锅)的工人,来梅州铸鼎,一连三难。后来发现是一个女生站在旁边看。鼎工觉得不吉利,让她离开姑娘,说:“走开也行,但我要烧红的铁砂。”三脚架的施法者同意了她的请求。女孩用手把烧红的铁矿石抱回家,却安然无恙。据说这个女孩小时候是妈祖,后来她用对手冷却的铁砂形成的“圣杯”与天对话。后人纷纷效仿,用木头或竹子制作器皿,成为民间请卜的习俗。
梳子帐篷面包
梳篷髻,又称帆髻。因为湄洲岛习惯男人下海捕鱼,女人在家当导演。祈求妈祖保佑出海的人平安。湄洲岛的女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头上有帆。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比另一个高出10 cm以上的发髻,呈半孤状站立,也称“妈祖髻”。梳法是将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然后将中间部分梳成发髻,再梳左右太阳穴。然后固定在一起,梳成帆状发髻。有时在发髻上插一根大的缝纫针或银针,在针上挂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据湄洲岛渔民说,妈祖生前也梳成这种风帆发型,后人为了模仿妈祖,形成了一种习俗。梳成这个帆髻,既表明自己是湄洲岛居民,又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
半红色裤子
湄洲岛的中老年妇女大多常穿一条特制的外裤,上半部为红色,下半部为黑色或蓝色。据说这是模仿妈祖的服装风格。《天后启示录》里有:鲁去朝鲜,路过东海,看见一个拿着桅杆的女神和坐着的朱衣。元顺元年春,七百八十艘粮船从太仓刘家岗太平江路起航,狂风大作...官员们为神灵祈祷,但是祈祷还没有结束...突然,我看到空中有一个玉盖,于是停了船...很快,风平浪静了。这些记载表明,妈祖穿着红色的衣服,所以湄洲岛的妇女为了神圣而模仿它。但妈祖是能穿全红的神,世人是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这是对妈祖的尊重,也是为了保平安。
生日禁令
农历3月23日前后的日子里,湄洲岛的渔民有不出海捕鱼或下海捕鱼的习俗。据《天王母传》记载,东海怪物很多,经常有渔船溺死。天后说:“这一定是鬼神惹的祸。”他命令一艘船在海中游泳。那时风静,只见水族云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只见一个陶头举着一个类似王子模样的神,在天后宫前鞠躬呐喊。突然潮水上涨,船上的人害怕得发抖。天后说:“不要怕”。也就是传一传,避一避。顿时,水的颜色清澈起来,我知道那是龙王来朝了。以后每逢女王生日,海中水族馆都会聚集在大陆前庆祝。湄洲岛渔民据此认为,这几天龙王来祭拜妈祖,海潮汹涌,不能垂钓,以示对妈祖的怀念。另据调查,3月23日前后几天,确实有不少水生动物在湄洲岛周边游动产卵。这可能是传说和天象之间有趣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