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810事件是怎么回事?
先填表再打新电话,先交钱再填表。
当时新股申购也是以中签为主。但由于渠道不畅,只能去柜台申请。不像现在可以网上申请,手机app一键就搞定了。
投资者要认购新股,首先要填写一份申请表,而且为了控制认购数量,这份申请表并不是免费的,每份要收取100元。
1992,一百块钱,不是小数。
但事实证明,这种设计并没有限制申请数量,反而起到了变相鼓励的作用。
老百姓的思维很简单:申请注册要100块钱。既然国家收了钱,就一定不能让申请人再亏了吧?否则就是骗人的。国家怎么能对人民撒谎?
二、一张身份证只能提交一份表格,但一个人可以提交十张身份证申请。
这个设计虽然同样令人瞠目结舌,但也有自己的时代因素。
身份证上限制,自然和实名申请差不多。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提交十张身份证?考虑到外地投资者去深圳旅游太贵,允许深圳本地亲友代为办理。
即便是现在,注册制已经试水,新股中签依然被视为中签;更何况当时是1992,沪深股市还在老八股老五股的蛮荒时代。
为了提高中奖率,身份证买卖几乎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暴利行业。
整个深圳都陷入了购买身份证的热潮,全国各地的身份证涌入深圳。
据统计,当时至少有320万张身份证流入深圳。与此同时,大约70万外国投资者带着他们获得的身份证从四面八方赶来,准备排队交表。
三、内部舞弊,触目惊心,加剧了矛盾的激化。
原计划8月9日开始发售申请表,结果8月7日,投资者提前两天就开始在网点门口排队。
说实话,深圳作为经济先行者,对于股票认购火爆的局面还是有所防范的。他们提前设立了303个认购网点,覆盖深圳城乡,准备了50万份申请表。
但狂热来得猝不及防,实际排队人数超过1.2万。
由于人满为患,秩序根本无法维持,很多地方因排队纠纷引发斗殴。
原定8点开始的报名表发售到12点。
比乱象更严重的是内部欺诈。
比如上千人排队的网点,实际卖的申请表只有300多份。
售罄公告一出,就有人贩子拿着几百张申请表,以高出十倍的价格出售。
极度的失望和愤怒,加上对“走后门”现象的普遍厌恶,大量投资者开始走上街头,沿途队伍不断扩大。各个销售点的所有投资者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团结起来。
局面失控,大楼被封锁,交通中断,高层愤怒。
第四,惩恶扬善,证监会危在旦夕。
毫无疑问,投资者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同时,内部造假是铁一般的事实。
后来经监管部门追查,该诈骗涉及金融、公安、工商等五大系统20个单位,涉案人数180余人,其中厅级以上干部33人。
金融系统内部私人申购6.5万份,监管部门私人申购2万份,关系户通过后门申购2万份。
如此骇人听闻的数据,打击了全国资本市场金融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一年多过去了,沪深股市没有发行任何新股。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作为专门从事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证监会成立,受命开始其资本市场生涯。
概括起来
8.10事件本质上是对稀缺资源的追求和内部权力的勾结。
高层的思路是:只要是稀缺的,就必须限制;
最底层的想法是,只要被限制,就能盈利。
中层的想法是:只要过了,就要沾点油。
近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股市很多东西都变了,很多东西都没变。
深圳810事件简介
8月10,深圳。“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抽奖。当时提前发放了500万份认购表格,每人凭身份证可以购买1份表格。据说有“数百万人争相购买”。不到半天,所有的抽奖表格都卖光了,简直不可思议。秩序开始混乱,在人们的质疑中发生冲突。这一天晚上,数千名没有购买彩票桌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挂起了反腐倡廉的标语,要求伸张正义,并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形成围攻,导致了“8·10事件”。深圳市政府当晚紧急协商,决定发放500万份新股申购兑换表,事态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