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河畔琵琶乐,高山流水寻知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死于洛阳,葬于香山。河南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生卒年来看,他生于杜甫死后两年,李白死后10年。无论如何,他只能排在他们后面,被列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和“诗人神仙”、“诗人圣人”一样,白居易被誉为“诗人魔”、“诗人王”,说明他没有冤枉这位伟大的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与杜丽不同的是,他是翰林学士、左赞善博士的官员,是官员中的奇才。与杜丽不同,白居易拥有大量海外粉丝,尤其是日本人的崇拜和追随。
孩子们熟悉白居易的名句“漫无边际的草过平原,随四季来来去去”,老少皆知。他的唱法特别有名,高中课本选了《琵琶行》《长恨歌》。
对一个人的爱,有时候是毫不掩饰的,有时候是矜持的。我喜欢白乐天“文章写在时代,歌诗写在物上”的创作理念,喜欢他质朴的语言风格,淡泊闲适的心境,喜欢他优美通俗的语言,喜欢他和谐的语气,喜欢他生动的形象,喜欢他将艺术甚至生活元素融入到诗歌中。
你Xi今天的《琵琶行》是全文背诵的,字字句句都在我心里。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国连年战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愈演愈烈,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益衰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白居易早年避江南之乱,亲民。他深切感受到政治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唐宪宗元和十年,与唯利是图的藩属地区武元吉勾结的朝臣,派人刺死丞相武,长安顿时大乱。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罪名是逾越公务。对于这种贬谪,诗人既悲伤又愤慨,他觉得世态炎凉。满腹怨气,无处倾吐。第二年,我写了著名的长诗《琵琶行》。
我喜欢白乐天开门见山,不像其他功能那么好。他的诗歌创作,即使很长,也不全面,甚至“节外生枝”。主题的集中是他寓言诗的艺术特色之一。这种“专一”看似容易,其实并不容易。至少我有口若悬河,东拉西扯写文章的毛病。白居易不一样。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东西,突出一个主题。所谓“一件悲伤的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比如他的《炭人》揭露了社会腐败的现实,比如他的《长恨歌》讲了李阳的爱情。另一个例子是琵琶兴背后的悲伤声音说“我们都不快乐——直到天的尽头”...
白居易真是个大师。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传达主题,应该在诗的标题下加一个小序来指出主题,或者用“卒章以示其意”来突出主题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总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用线描的方法把人物的形象画得栩栩如生,多多少少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人物的影子。
以上都在《琵琶行》中有所体现。仅举几个例子。
诗歌前的小序言。前言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总结了歌者悲凉的人生经历,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机,也为全诗定下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浔阳江头琵琶乐,高山流水寻知音。
故事很简单:诗人住在江州,一个月夜在江边送客,偶然遇到一个琵琶女,听了琵琶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以诗为记。
那句“我们都不快乐——到天尽头,我们相遇。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融化了许多孤独和无负担的心。
那时候琵琶女艳丽,艺术压倒京城,年年有人嫉妒,年年有人笑;如今的年纪,门前的寒冷,对商人的承诺,一个人的空船,没有人能理解。
白居易一朝重要,诗酒流连,丝竹不绝,婚丧嫁娶其乐融融;如今不过是隐居多病,饮酒无欢,送客惨,心酸遗恨。
我们不禁要问:白居易是朝廷官员,是庸医,一个代表官僚集团,一个代表老百姓。为什么也会“退化”,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在时代面前总是渺小无力的。前面我们解释过,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朝廷混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面对这些,他们无力控制和改变,只能被岁月抛弃,成为时代的流浪儿。
诗人和琵琶女相识,是因为他们也从对方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不幸。诗人虽然不像琵琶女那样对故事理解得那么清楚,但还是能在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不幸的根源。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稳定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和命运。就像现在,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做支撑,如果没有合理的社会制度,很难想象人们要遭受怎样的灾难和厄运。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身处和平年代,为拥有一个伟大的祖国而自豪。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文章《我们都不快乐——天尽头,我们相遇。我们理解。熟人有什么关系?”貌似写千里寻知音,也是写知音没落背后的根源和本质,引发社会思考。
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原本两个世界的人,还是不经意间把对方的心敲开了。这也许就是黑暗中的缘分,不早也不晚。琵琶女静静地等待着白居易。一个擅长玩,一个擅长听,那么多相同的背景经历。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的呢?
琵琶,永远的朋友。
晚上,我在浔阳河上向一位客人告别,枫叶和成熟的灯心草在秋天沙沙作响。他们在月夜的河边相遇是多么幸运,多么美丽。他们分享着同样的音乐知识,分担着同样的艰辛。这种可贵的理解,既是付出,也是接受,最终会带入彼此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