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清明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食物也有其传统特色。那么潮汕清明节吃什么食物呢?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潮汕清明节吃什么食物!
1.蛋糕籽饼
潮汕人有“清明节吃树叶,端午节吃药”的习俗
“清明吃叶”就是清明吃渣滓和种子。
用潮汕特有的年糕叶蒸出来的年糕,绿色清香,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一方面,人们吃渣滓和种子来纪念他们的祖先。
另一方面,春天的天气多变而潮湿。
食用籽饼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养生作用。
蛋糕很软,老少皆宜。
2.薄煎饼
用热锅将面糊烧成像纸一样薄的熟面团的技术是潮汕独有的。
裹着甜咸的蛋糕馅
食客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各取所需。
这个习俗是从古代寒食节继承下来的。
虽然现在逐渐被高速快节奏的生活所抛弃。
幸运的是,清明期间潮汕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也让这道潮汕特色小吃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3.共青团
时代在进步,潮汕人的手艺也在不断变化创新。
清明节吃团圆饭是最近逐渐流行的一种习俗。
将艾草榨成汁,与糯米粉混合,拌匀,裹上红豆沙蒸熟。
绿球绿如玉,清香扑鼻。
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肥。
目前潮汕的小吃店还流行这种食物。
这个时候艾草长得正好,在家试试吧~
4.清明螺
田螺往往是美味的。
清明节是吃蜗牛的最佳季节。
这时候的螺蛳还没有繁殖,是最丰满的。
甚至还有一首民谣“一只清亮的蜗牛抵得上一只鹅”。
蜗牛洗净后,用葱、姜、酱油、糖等配料炒熟,选肉食用。
有句诗赞道:“蜗牛如此有趣,好酒不如。”
海陆丰清明节习俗
首先,汕尾人过了清明节。
汕尾人过了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差不多,更和潮汕地区的风俗相似,但还是有很浓的地方色彩。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更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扫墓是慎终追远,关爱亲人家庭,尽孝道的具体体现。海陆丰有句话叫“清明无转无祖”——意思是清明节不回家,就没有祖先和宗族的概念。在海陆丰地区,清明节祭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墓祭,俗称“传纸”、“传祖”、“传钱”;二是“家族祭祀”和“神社祭祀”。
各地的墓祭时间不一样,各地的风俗也不一样。比如陆丰很多地方的规定是,农历三月初一起可以扫墓;在六合客家地区,海丰梅陇等地,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峰,到农历四月初一结束。海丰唐可等地定在清明前后十天的扫墓节;一般来说,市区的节气是在清明节前后的五天之内。
人去墓地,先把坟前和坟上的杂草拔掉,把坟填好,清理干净。然后刷新墓碑字,除了祖先的名字是用绿油涂的,其他字都是用红油涂的。祭祀仪式结束,要分别在碑顶和坟顶按一个纸钹。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修建的新坟,会在石碑顶端压下十二个宴币,如果是闰月,会压下十三个作为死者的开销。坟前也要压五到七层纸钹。压力今年有多大,明年就有多大,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据说这是死者“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就叫“新社会”扫墓,用红白纸压着,以后每年都用白纸。
扫墓的供品肯定有煮蛤蜊。吃了蛤蜊之后,把蛤蜊压成纸碗,意思是留给祖先当钱用。海陆丰是著名的侨乡。许多海外华人也经常有清明节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祖先和故土。
解放后,扫墓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政府倡导纪念英烈的活动。清明节期间,机关、团体、学校组织队伍到烈士陵园参观,缅怀先烈功绩,寄托哀思,激励志向。
二、清明节吃煎饼
清明吃煎饼在海陆丰和潮汕很受欢迎,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例外。煎饼分为皮和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加水搅拌成粘稠的糊状,在热土里烙成圆形熟面皮,薄如纸。馅料分咸味和甜味。咸馅用豆芽、韭菜拌鸡蛋丝、肉丝、香菇丝;甜馅,以“糖葱”为馅,风味独特。糖葱又称洋葱糖,是由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又白又脆,散在嘴里。
有一种说法,汕尾人清明吃煎饼,是从古代寒食节的习俗演变而来的。
汕尾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1675),之子郑静率军围攻闽南漳州城,清军统帅黄出兵反击。围城数月,城中无数居民饿死,幸存者被草席掩埋。同年65438+10月期间,清军投降。为了悼念死去的亲友,漳州人民制作煎饼,用草席包裹,祭祀死者。这种习俗在闽南代代相传。
第三,做一个龟甲。
鼠壳龟壳是清明节“海陆丰”人扫墓常用的一种蒸龟壳。它是用一种叫水仙花的嫩叶棉线和米粉,发酵后与糖、磨碎的油炸花生、猪油糖丁、葱花、芝麻和五花肉混合,放入桃形陶封或小碗中蒸熟,然后食用。该产品呈淡绿色,非常甜,具有清脾健胃的功能。据说每年饥荒,我们的祖先都用柏树的种子和叶子充饥。为了不忘记过去,后代会成为这个习俗。
发展
潮汕清明习俗
1:扫墓
扫墓过程中,首先清除墓地周围的杂草、小树、新土,清理坟墓。然后将墓碑上的刻字用红绿漆填实(逝者姓名用绿漆填实,墓碑上的姓名用红漆填实),在墓碑和墓堆上悬挂纸条(逝者墓地用白纸条,生者墓地用红纸条)。
在墓前摆好水果、三祭、糕点等祭品,斟满酒杯,点上香烛,向掌管墓地的山神之地焚香,恭恭敬敬地向祖先跪拜,献上鲜花,然后烧纸钱,喝一杯奠酒(即在地上洒酒,意为敬酒祭祖),祭奠,一般是跪三次,磕头三次。仪式结束后,你可以在蜡烛点燃后离开。
扫墓回来,要把鞋擦干净,把鞋尖向内,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干。人们在这一天还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孕妇、来例假的妇女、16岁或19岁的女孩不宜参加开山祭祀活动;扫墓前要吃素,出发扫墓时要穿戴整齐,不要穿红紫色的衣服,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在墓地,不要大声喧哗,嬉笑怒骂,乱跑乱跳,随地大小便。不要践踏其他坟墓或评论坟墓的设计;不要在祖先的坟墓里拍照,等等。
2.春游
清明节期间,春风温和温暖,人们自古以来就有春游的习俗。《澄海县志》记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这原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后来,人们把这个活动移到了清明节,那时阳光明媚,草木茂盛,春燕砍柳树。过了一个寒冬,人们抖落寒意,纷纷出门要求郊游踏春。
宋欧阳修《阮朗贵》。《踏青》写道:“春日南国踏青时,风和马嘶的气味,青梅似豌豆柳,蝴蝶飞舞。扫墓的时候带点饮料。一旦扫墓完毕,找一个干净平坦的地方,用祭品和饮料在地上吃,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乐趣了。
3.在坟墓上挂纸
“挂纸”就是扫墓,祭祖。这是潮汕地区很常见的民俗活动。清明节祭祖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根据日历,寒食应该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和第三天。晋代写的《中野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流亡十余年才回国掌权。
介之推回国后不想做官,隐居山林。重耳烧了这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死也不出来。重耳哀悼,所以他在介之推去世的那天(3月5日)禁止吸烟和冷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也在这一天纪念他们的祖先。其实寒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和解之无关。早在《李周司石矛》中就有“仲春与木铎修火”的制度。《吕氏春秋·钟季春》也说:“这是一天...也没有燃烧的森林。”
潮汕人把扫墓叫做“挂纸”。扫墓人到了坟前,会把坟头上的杂草铲除,把坟头上泥土少的地方填平,然后把三种果糕排好,装满小酒杯,熏香,再把五颜六色的纸条插满整个坟头。潮人的这种桀骜不驯的习俗,和中原的古老习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说:“风吹纸钱旷野,古墓群满春草。”因为纸钱没有烧成灰烬,所以出现了“旷野风吹纸钱”的一幕。
北宋欧阳修在《五代史·周本纪》中说:“若以烧纸钱寒食祭祀,以乐丧,则以礼乐刑。几何还不错吧?”可见烧纸钱扫墓是不符合当时礼仪的。扫墓不烧纸钱之风,可能源于古代禁止寒食吸烟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