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
康熙二十四年六次南征,分别是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康熙南巡从北京出发,从山东进入江苏,涉水南下至苏州、南京、杭州,跨过钱塘江康熙南巡务实、勤政、简朴,臣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南巡的时候,船停泊在乡间,皇帝在灯下读书到半夜。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马不停蹄地经过了许多城市。他日夜航行了360多英里,晚上就呆在船上。其次,选择运河沿岸的地方官员和寺庙作为临时住所,很少建造宫殿。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水利和河道工程,并无游玩之意。在航行中,政府事务从未被忽视。像在北京一样,他每天例行公事地处理纪念事宜,并写下南巡笔记。对他的日常生活方式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描述:晚上坐在船上,和朝臣高士奇谈论古今兴亡,或读《史记》、《左传》和先秦时期的几篇中国文章,或谈《周易》,或写一首诗,每次少了三十分钟,就习以为常了。
康熙帝南巡,自始至终贯穿着治天下的宗旨、求索的意图和一个伟人的风范。康熙二十三年(1684)第一次南巡,康熙帝在途中参拜了裕陵、夫子庙、明太祖陵,以争取江南文人和明朝遗民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一月初一,康熙到达江宁(今南京)。第二天早上,他先派内阁大学士希尔达在明太祖陵墓宣读文章,然后亲自带领内阁大臣、各部官员和侍卫祭祀明太祖。康熙帝本人对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推崇。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走过过道,三跪九叩到第二道门外,在宝成面前敬酒。当时江宁数万普通百姓在场,追忆前朝,目睹这一幕,无不流下感动的泪水。
此外,康熙将他在故宫和避暑山庄所学的西方测绘方法应用于南方河流的实地勘测。他利用欧洲的仪器、公式和图表,对黄河、淮河、洪泽湖的水位和周边地形进行了精确的勘测,并亲自致力于研究治理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康熙四十四年(1705),热爱科学的康熙皇帝遇到了清代大数学家梅文鼎,向他求教,与他讨论数学问题三天,毫无倦意。多年以后,康熙皇帝把梅文鼎的孙子梅觉澄叫进京,教他学了多年的西方代数。
但是,乾隆去江南就完全不一样了。似乎他留给江南的都是大街小巷流传的传说。他穿梭于大街小巷,茶馆妓院,身边是无数美丽的南方美女。他的生平事迹成为江南一个复杂的谜,在野史、小说、戏曲、影视剧中引起了极大的热捧。乾隆皇帝的个人生活和辉煌的世系都在江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崩溃。无数流行文化的商贩争相传播,使得面目各异的他在银屏上演绎着光怪陆离的八卦传说和色彩斑斓的爱情故事。一时间,中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充斥着皇帝的情绪和怨气。他的各种形象在银屏上到处闪耀,各种版本流传让人厌烦。严肃的历史学家呼吁限制清宫中“戏说”作品的数量,但这仍然无法阻止高宗乾隆皇帝在大众文化的解读中倾吐的风流韵事。这一切都是基于民俗文化。乾隆皇帝的故事,自古就流传在江南精致的民居、小巷、流水中,被普通百姓津津乐道。这些故事虽然为学院派史学家所鄙夷,却蕴含着江南民间特有的庸俗趣味。诸如“乾隆在江南纵情声色,皇后嫉妒得投水自尽”“大和尚在爬山途中奉承乾隆,致使大皇帝赏尽家当,最终裸奔下山”之类的故事,甚至“乾隆在江南包养了一个漂亮尼姑,并在北京为她建了一座宫殿和苏州街”之类的,更是层出不穷。如果一定要验证这些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一一反驳,那就没意思了。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征,分别是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65445),其中四次都在浙江海宁陈的私家园林中。这引起了后人对其身世的怀疑:乾隆皇帝六下南方,四下海宁,每次都住在陈家。陈家和乾隆是什么关系?陈夫妇是的亲生父母吗?这个问题看似荒谬,其实有着广泛而复杂的成因。人们对甘龙下江南海宁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这涉及到清代影响最大的“悬案”之一——甘龙身世之谜。
乾隆身世之谜是清代四大谜团之一。首先对他的出生地有疑问:浙江海宁?热河避暑山庄?北京雍和宫?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和民间都有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都被人津津乐道。因为的出生地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母是谁:浙江海宁的陈太太?热河女子李佳石?满族贵族牛露露?而且他的生母和他的血统有直接关系——他是汉族人?还是满语?还是满汉混血?疑点与血统有关,所以乾隆身世之谜甚至成为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的敏感政治问题。但在现代人看来,族群与政治之争已经淡化,人们更多的是出于对历史考证的热衷或好奇而关注。
民间最信服和广为流传的,是清末田拓所著《满人史》中“李鸿不是满人种”一节中关于甘龙身世的颠覆性表述。根据这本书,甘龙不是出生在热河避暑山庄,也不是北京雍和宫,而是出生在浙江海宁的朝臣陈世观。另外,这个说法之所以让人信服,是因为有实物证明。海宁陈嘉有两个甘龙题写的堂匾,一个是“爱太阳堂”,一个是“春晖堂”。“爱天”二字,指的是儿子对父母的孝心。因为“法眼”,“父母不够了解是怎么回事?”长期得不到的叫亲戚。孝子爱天。“我哀叹为父母服务的日子不能长久,所以我珍惜和珍惜与父母相聚的每一天。这就是所谓的“爱情日”“春晖”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慈母手中的线,为任性的孩子做衣裳。”。出发前,缝了一针,怕儿子回来晚了衣服破损。但一寸长草有几多情,报得三春晖。《游子颂》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我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题写此匾的乾隆与陈世冠没有血缘关系,怎么会题写此匾以示对“春晖”的感谢呢?根据这个传说,如果甘龙是陈世冠和他妻子的儿子,那么他就完全是汉人,没有任何满族血统。换句话说,从乾隆朝开始,清朝其实就是汉朝。所以这个说法确实极具颠覆性。除了田拓的《满清史》,20世纪初著名历史作家蔡东藩也继承了这一说法。蔡在他的《满清演义》中提到:相传牛之禄家原是雍妃,实为少女,海宁陈阁老之子同年同月同日生。牛之禄怕生女孩,所以得不到雍亲王的宠爱。他假装生了个男孩,贿赂家人,把陈男孩接进大宅,换了他生的女孩。陈不敢违拗,也不敢声张。他必须犯错,即使他放弃了。后来1925出版的清代徐《十三朝演义》也说:宝太子是谁?是牛胡虏皇后从陈世冠家买来的儿子,名叫李鸿。书中记载,甘龙后来从奶妈那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以催江南河务的名义,去浙江海宁看望陈格老两口。但那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只得到了陈夫妇坟前的一份礼物,行礼时,身边围着一条黄帘子。这个情节在小说《书与剑》中也有演绎。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写的《书剑爱恨情仇》故事跌宕起伏,书中最大的悬念是甘龙身世之谜。乾隆朝最大的反清复明帮——红十字会的总舵手於婉婷,冒险进入故宫,将乾隆母亲陈世观夫人的手书交给乾隆。信中详细叙述了当年在雍换包的过程,称乾隆左股有一个朱姬。乾隆皇帝大惊,问了自小养大的奶妈廖氏,才知道他的身世。
原来,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云珍的侧妃牛之禄生了一个女儿。不久,听说大臣陈世冠的妻子在同一天分娩,就命人把孩子带进屋内观看。我不知道抬进来的是儿子,抬出来的是女儿。陈世冠知道四皇子丢了包,不敢泄露一个字。但是这个故事已经被各种事实证伪,完全是一个不实的谣言。首先,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证:海宁陈氏家族确实有两块御碑,分别是《爱阳堂》和《春堂》,确实是为歌颂父母恩情而写的,但分别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朝为官的学士侍从陈元龙。传说中的乾隆生父陈世观,在清朝档案中也有记载:乾隆六岁(1741),陈世观升任内阁大学士后,因起草圣旨失误,被乾隆斥责为“无能无能”。然后解雇了他。如果乾隆当时不知道被自己无情嘲讽的陈世冠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那么他知道内情后,六下江南,四下海宁,住在陈嘉园,就应该上演一出“报恩父母,上坟送礼”的戏码。但这并没有发生。甘龙去海宁只有一个目的。按他自己的话说,“海宁往哪里去?“想看看海堤的形状”,就是去考察钱塘江海堤工程,这个工程花了很多钱来修建。
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钱塘江潮水北移,海宁潮水告急。一旦海宁的堤防被冲垮,邻近的苏杭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就会被海水淹没,变成泽国。基于“海堤是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乾隆皇帝四次前往海宁,亲自视察挡潮堤的鱼鳞石塘,确保万无一失。海宁沿海的地形和土质都不理想,施工难度很大。负责修建海堤的官员在具体措施上意见不一,分歧很多。因此,乾隆皇帝必须亲自视察现场,对海堤建设的关键部位进行决策。最终,在乾隆皇帝的密切关注和巨额投入下,在海宁地区建成了坚固可靠的鱼鳞石塘,坚定地抵御了海潮的入侵,保存了当地人的生活、房屋和土地。鱼鳞石塘全部由整齐的长方形石块堆砌而成,自下而上。每块石头都是用糯米糊砌的,然后用铁锹扣榫,水平如鱼鳞,加土堆池塘。堤坝的回水被堤坝加厚,形成堰体,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中国历史上的国王都非常重视海堤的建设。大多数现存的海堤都是在清朝重建的。因为纵向看起来像鱼鳞,所以叫“鱼鳞石塘”。在经历了200多年海水侵蚀的今天,海宁石塘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时,海宁是一个偏远的县城,陈嘉花园是那里唯一像样的房子,所以甘龙在海宁住了四次。乾隆皇帝还将陈嘉园林命名为“安澜园”,以鼓励治水的雄心。乾隆回京后,临摹了圆明园的一座安澜园,还写了一首《安澜园》,希望百姓远离河湖海潮,这让陈海宁安澜园在民间名声大噪。陈海宁安澜花园位于严观镇的西北角。它历史悠久,是宋、明、清时期江南著名的园林之一。南宋时是安化郡王王陵(王国维的祖先)的故乡。明朝中叶,太常寺为年轻的和的曾祖父项所拥有。花园经历了元朝的荒芜,至今仍有池塘、斜坡和一些百年老树。陈、项按园原貌重修,重修竹厅、月亭、留香亭、资治楼、金波桥等亭台楼阁。陈、项别称“渔阳”,复名“角园”,民间俗称“陈园”。乾隆年间,这座园林传给了清代文渊阁的大学者陈元龙和陈元龙。角园旧址再次扩建,占地60余亩,种植了大量的花、竹、木,并聘请能工巧匠装饰,希望退休后能在此安度晚年。八十二岁时,陈元龙终于以大学生的身份向家乡乞求退休,于是将“角园”改名为“隋楚园”。此园池深,树静,屋古朴,保留了明代园林的特色。到了陈元龙之子陈邦之处,又扩建了园林,占地100亩,亭台楼阁近40座,达到顶峰。
清代学者沈在《浮生六记》中,对这座园林赞不绝口:参观陈的安澜园,占地百亩,建筑厚重,亭台楼阁;池子很宽,桥是六弯的;石头上长满了藤蔓,凿痕被完全掩盖;古木千章,皆参天;鸟鸣花落,似入深山。这种人工属于自然。平地上的假石园亭是第一个。
明清时期,安澜园、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杭州小游天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乾隆皇帝也直言不讳地说,他入住陈嘉园是因为“喜欢它的优良结构”,而且这个园林景色宜人,园内还能听到潮水的声音,所以乾隆皇帝每次巡视海宁都住在这个园林里。这成为乾隆被民间传言为陈氏后裔的主要原因。
在江南的皇宫里,乾隆皇帝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江南历史问题。他曾经住过的房子被称为“宫殿”,乾隆皇帝每次运气好的地方都成了名胜古迹,保存了历史的蛛丝马迹,成为那些民俗的有形载体。其实这些地方承载的真实历史并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甘龙六次下江南。虽然他有周游列国的计划,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江南的水灾。龙王庙和尹红山房都是乾隆皇帝经常居住的江南宫殿。龙王庙是康熙建的,乾隆五次都在庙里待过。尹红山房是徐世源的私宅,乾隆曾六次进村居住。但这些地方似乎都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在与治水有关的宫殿中,最典型的是江苏北端大运河附近的宿迁龙王庙。龙王庙位于宿迁西北20公里的古镇皂河,毗邻大运河。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和运河的洪灾区,被称为洪水走廊。元末明初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草堂寺”。据说在康熙年间,由于这里经常发生水灾,草堂寺的主持人多方奔走,筹款救助当地灾民,深受邻居们的喜爱。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时,恰好是这位高僧的141岁生日,御船就停泊在这里。康熙帝亲笔为他题写了一副生辰对联:“甲子重逢三十七年,古稀二年。”为了表扬他这些年来的义举。与此同时,康熙皇帝决定在这里修建“安澜龙王庙”,供奉大禹王、东海龙王以及五湖四海的神灵的雕像,以祈求人们免遭水灾。龙王庙建成后,规模宏伟,布局整齐,轴线清晰。整体呈长方形,双壁。中轴线上依次有17座主要建筑,牌楼、亭阁、厅堂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丽堂皇。寺内参天大树,更增添了深邃的意境。龙王庙建筑群分为六个部分。最南端是古戏楼,额上挂着“戏平城”的镀金牌匾,上下门上挂着“阳春”“白雪”的金匾。剧场主要用于每年的九庙会和清朝皇帝出访时的剧场。1976,剧院被拆,现在只剩下石头地基。古老的剧场建筑朝北,是一个用青砖铺成的宽阔广场。广场两侧有两根60尺高的木杆,木杆两侧分别有对应的“鹤庆”和“海燕”牌坊。乾隆皇帝下榻龙王庙,出入都是通过鹤庆、海晏的牌楼门。广场北侧是山门,又称禅堂。禅堂大门两侧,有两只清代中前期的皇家石狮,公狮重吨,母狮重吨。石狮的造型是前脚直立,后脚蜷曲,昂首挺胸,强壮有力。多年以后,乾隆皇帝也从大运河来到这里。他六次南巡,五次在此龙王庙祭祀、住宿,并建亭立碑修缮。龙王庙的禅门上方,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在安澜建龙王庙”的镀金牌匾和“乾隆御笔”的印章。
龙王庙六角双檐皇家碑亭金字塔形屋顶的金色琉璃瓦屋顶,内外两柱,端庄威严,酷似清朝皇室成员的冠帽,具有独特的皇家风格。亭中御碑高约四米,碑身正面刻有御碑文。主要内容描述了康熙建庙的原因和过程。碑背刻有乾隆诗词。乾隆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 * *五次。诗词歌赋表达了乾隆皇帝对当时国家大事的忧虑:西北边境叛乱,江南水患不断,黎民流离...似乎这个自以为是的清帝在运河旁的这座庙里倾吐了他所有的烦恼。龙王庙的正殿里,有四尊大金刚坐像,各持一把剑、一把伞、一把琵琶和一条蟒蛇,象征着“风调雨顺”。佛像栩栩如生,堪称佛教艺术精品,乾隆寝宫位于龙王庙中轴线最北端的王宇厅。在1米高的须弥山台上,有20多米高的豪华大厅,分为上下两层,占地360平方米。寺前庭院内种植有柏树、柿子、桐树、香椿、槐树、柳树等六种树木,寓意“永远的春天”和“永远的辉煌”,象征着清朝世代昌盛。龙王庙经过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修复扩建,形成了占地36亩,四周红墙,三进九出的北方宫殿式建筑群。
扬州天宁寺建于东晋,相传是谢安的别墅,后其子司空请示建殿为寺,取名谢寺。695年,吴周元郑声年间改为郑声寺。北宋年间,宋徽宗赐名“天宁寺”。明代洪武年间重建,在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反复修缮。清代为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六次南巡,五次留扬州,其中两次在天宁寺。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前,在殿西修建了宫殿、御花园、御码头。在御花园里,有一个皇家书店,文慧馆。
小舟沿溪轻荡,鹿苑钟盘清。门前沟壑有水,脉脉常含千古情。天宁寺作为扬州最古老的佛寺,不仅是康熙、乾隆南巡的行宫,也是曹寅奉命设局刊刻全唐诗、编撰《裴云纹赋》的地方。天宁寺收藏了大量汉代、唐代和清代的文物。它的收藏与它自己的建筑和历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木渎古镇有一座尹红山房,是江南另一处著名的乾隆行宫。尹红山房建在运河支流胥江的湘西岸上,前面有皇家码头和皇家纪念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春,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就在这个码头上岸,改名御码头。尹红山庄的主人徐世源是一位学者。他家境富裕,生性热爱自由。他一生不慕功名,以闲云野鹤的生活为乐。每当他的朋友来拜访他时,他都会在自己家里边喝酒边唱歌,对着他的朋友们唱诗。徐世源是个酒鬼。酒干了,千瓶不醉。朋友们称它为“尹红”,因此得名“尹红·方善”。
甘龙也是徐世源的朋友之一,所以他六次来江南,总是住在这座彩虹饮山房里,徐世源陪着甘龙下棋、喝茶、看电影。乾隆大臣柳永、小沈阳、纪晓岚也曾多次下榻于此。因此,人们一直称尹红山房为“乾隆宫”。尹红山庄的花园叫“秀叶园”,花园中间有一个花房。花房里有一把康熙皇帝南巡灵岩山宫时用过的九龙金椅,是用千年花梨木雕成的。乾隆喜爱祖父留下的这张龙椅,特地从灵岩山宫搬到尹红山房使用。尹红山居的接待厅布局非常严谨厚重,门厅、舞厅、舞台等建筑由南向北排列。在甘龙第一次下江南之前,徐世源专门建造了一个宽敞的大舞台。最终这个大舞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乾隆皇帝见势而起,亲自上台舞剑。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康熙皇帝有着悠久的历史。曹Xi生前很受康熙器重。康熙二年(1663),康熙帝亲自授曹江宁织造,赐曹蟒服,提升官阶,并为其题写“谨小慎微”匾额和御诗。曹在江宁织造上任后,对其府邸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他派人在院子里种树,盖房子。并修建一座名为“苦楝亭”的亭子作为读书之所,吟诗道:我闻苦楝亭下,有许多美丽的树木。书捧百城,尚游自吟。
曹Xi的妻子孙氏年轻时曾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曹的儿子,曾担任康熙的班督(另一说是侍卫)。康熙二十三年(1684),曹死于江宁织造署。康熙到江宁吊唁,命曹寅留在老家为父守丧,并任命他继承父业,管理江宁织造部。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成为苏州织造公司。康熙三十一年(1692),曹寅正式调任江宁织造。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驻江宁织造部时,遇到(孙氏不是的母亲,而的母亲是曹的另一位妻子顾氏)并送给他一块“宣瑞堂”的牌匾。这是陈康琦的《关于郎谦的三个故事》中记载的:
康熙在夏、四月间南下,驻扎在江宁的曹寅织造部。曹氏受国之荣,在亲臣之列。他向母亲孙氏鞠了一躬,很高兴见到他。他说:“这是我家的一个老人。”。很有收获。宣化在会场内盛开,于是赐御书《宣瑞堂》为礼。
这个“玄瑞堂”被认为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荣熙堂”的原型。康熙皇帝六次南征。除第一次驻江宁将军府外,其余五次驻江宁织造府,包括康熙三十八年(1699)及以后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四十六年(1705)此外,曹寅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太子。
曹Xi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寅是他的祖父。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病死。他在江宁织造工作了22年,在江宁生活了20年。曹寅的儿子,即曹雪芹的叔叔曹青和曹子成,继承了江宁织造近60年。历史上,南京的丝织业一直享有盛誉。三国东吴、东晋、南朝时期,在建康(今南京)设立织锦部(织造部)。清代江宁的丝织业继承了优良传统,江宁织造部的丝织品——金陵云锦只供皇帝和亲属使用,高度垄断了当时的服饰奢侈品市场。江宁织造部规模较大,有三个作坊:一个在西华门,一个在长福街桥,一个在北安门的鞑靼城(即明皇城)。江宁织造部现有织机3万余台,男女织布工5万余人。相关产业解决了当地20多万人的就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银。江宁织造部金陵云锦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创新也在康熙时期达到顶峰。金陵锦,因其锦绣云海,美轮美奂而得名,是我国丝织工艺中具有优秀艺术传统、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织锦。金陵的丝绸生产始于南朝,“云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元明清时期。金陵云锦是历代织棉的杰作,元明清都是御用物品。
江宁织造部是清代重要的轻工业部门,也是江南重要的政治部门。可以直接向清政府报告江南的各种信息。因此,只有清朝皇帝和内政大臣的亲信才能担任它,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所以权力显赫。不仅如此,与妻子、兄弟轮流参加扬州淮河、淮河的验盐,曹家还掌管江南的制铜司,在上述领域握有垄断特权。六十年来,曹氏家族势力逐渐扩大,成为江南重要家族。雍正二年(1724),曹雪芹出生在江宁织造部。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花柳繁茂,温柔富庶的乡村”的环境里。他童年的记忆中充满了这个家庭全盛时期奢华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场景。这一切都根植于他幼小的心灵,成年后化为美好的梦想,也体现在《红楼梦》里五彩缤纷的花朵上。但江宁织造部并不能确定它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据一些红学家考证,大观园可能出自南京小仓曹石家的陪园,也可能出自北京柳荫街恭王府。既然北京恭王府的遗迹还在,倾向它的红学家就有了更多的证据。但江宁织造署是曹雪芹生活多年的地方,对曹雪芹肯定也有重要影响。
到乾隆皇帝南巡时,显赫的曹石家已经衰落。乾隆十六年(1751),两江总督尹继善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宁织造部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将其改造为乾隆行宫,如今南京“大兴宫”之名由此而来。整座宫殿被假山环绕,清澈的小溪从中流过,花木繁茂,流水潺潺。其间有绿静亭、听瀑、判泉室、钟、塔照相馆、彩虹桥、钓鱼台。可惜大皇宫后毁于大火。太平军占领南京时,在原址上修建了天宫。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天王府又被烧毁。清朝末年,大行宫被辟为道路。现在南京的大行宫街区是清代江宁织造署所在地,但宫殿本身已无踪迹可寻。
乾隆皇帝住在江宁织造署重修的宫殿里,身世之谜与曹家无关,但动荡的通俗文化与正史形成鲜明对比:关于乾隆生母的各种传说中,最荒诞的说法来自一些梦中情人,他们“验证”曹雪芹有一个深爱的女友,这个女友意外怀上了曹雪芹的孩子,但很快就被抓了。鉴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直被认为是曹雪芹深情地刻画的女朋友,这种说法意味着甘龙的母亲就是林黛玉。诚然,这种说法极具颠覆性。它不仅颠覆了清史和文学史,也弥合了虚构与现实的鸿沟。那么,为什么乾隆的身世会在江南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呢?他究竟出生在哪里?《清稿》中的孝贤皇后(雍正即位后称Xi贵妃,乾隆即位后称重庆皇后,死后称孝贤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吗?
康熙辛卯建山庄,太上皇(乾隆)生于2008年。——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