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有哪些独特的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它。因为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是由其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所以潮汕地区的元宵节也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有趣习俗。

先说挂喜洋洋灯笼的习俗。在祭祀神灵的仪式中,灯是光明和欢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十八,尤其是元宵节,潮汕家家户户都有打灯笼、挂吊灯的习俗。由于潮州话灯与丁谐音,点灯与加丁是近音,潮汕人认为点灯是加丁的吉兆。

元宵节,人们提着灯笼,准备好纸和银香烛,在农村的庙会上点燃,回来挂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就是所谓的挂幸福灯笼。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节后生了男孩,正月十三,家里人还要捅一对红灯笼,在灯下的红纸上写上名字,高高兴兴地挂在乡下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作为家里添丁的象征。

每天晚上,一家人都会带着孩子去祠堂,在灯笼里点上蜡烛让孩子变红,接受周围村民的祝贺。宵夜庄严而热闹。

潮汕人也有元宵节做丁桌的习俗。在潮汕村,最后一年生男孩的家庭还会在祠堂里举行夜宵宴会,庆祝丁的出生,俗称丁桌。

酒席分两种,一种叫龙舟宴,就是很多方桌连在一起,客人分两边围着吃,就像划龙舟一样;另一种叫马拉席,就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吃完后主人会再次摆上各种菜肴招待另一批客人,一个接一个。后一种类型的宴会通常由更富有、更慷慨的家庭举办。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进步,潮汕人仍有元宵摆桌的习俗,但多在自己家里做,仅限于宴请亲朋好友,所以人们富裕节俭,无人问津。

求福也是潮汕人元宵节的一大习俗。元宵节,农村有很多祭祖活动。寺庙、祠堂灯火通明,烟雾缭绕,善男信女争相参拜,异常拥挤热闹。

祭坛前摆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蜡烛、大吉、潮州柑等祭祀品被视为圣物。

参拜的男女都取了祭品带回家,这叫求福。人们认为用了这些圣物后,可以使家平安,增添财富。

那些把圣物带回家的人,明年或多或少都会归还。于是有人趁着人多的机会,偷偷拿着祭台前的祭品回家吃,意思是吃得旺。

抛开心孩子也是潮汕人的一大习俗。元宵节,农村大多数人在祠堂里和大街小巷的空地上搭起五颜六色的棚子,里面用泥土塑造了一尊巨大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满面。弥勒佛裸露的头部、肩部、肚脐、大腿等部位,用泥巴装饰,供男孩女孩使用。

人们站在十几尺外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上的泥巴。如果中奖者喜欢小孩,那就是属于他的,但是在一些难以击中的部位,比如头顶和耳朵,中奖者得到的礼物是二三。未能胜出者将归摆放弥勒佛的帐篷主人所有。这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活动。

元宵节期间,大部分潮汕人都有过桥的习俗,在旧的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清朝顺治潮州、乾隆揭阳县的记载,上元女子过桥抛块,称为“过城”。

在揭阳,元宵节,男女老少争相过桥,男青年祈求未来有个好妻子;女孩祈求一个好丈夫和一个男孩;老人祈求健康长寿;孩子们祈祷长大。

此外,元宵节,潮汕一些地方还会采摘榕树枝、竹叶回家,放在过梁、火炉、禽舍里,祈求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有的地方新婚夫妇要在村里的老榕树下荡秋千,让村民往上面扔粪便,说扔得越多,今年生的男孩就越多。

有的地方农民还要把屋外或地里的灰砖或土块捡回来放在猪圈里,说是正月十五晚上抱大猪,祈求养大猪发财。

有的地方,女孩子偷偷到菜园里坐芥菜,说以后要坐大菜,嫁个好老公;而男青年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以后可以娶优雅的姑娘。有些地方会举行猪赛、鸭赛、鹅赛、鸡赛等比赛,晚上还有游魂活动。

在广东省海丰县,过元宵节有很多种方式。

第一,挂灯笼。元宵节灯笼挂在全县各地的祠堂里,有的搭起灯棚,挂着大而精致的鳌山灯笼,展示着各种泥塑或纸做的“娃娃”排列成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场景。

灯光生风,带动“娃娃”在场景中旋转,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每家每户都有很多种挂灯笼。当年生男孩的家庭挂的大灯笼叫“男孙子”灯,当年新婚夫妇挂的纱灯笼叫“新婚”灯。孩子们满大街跑,挥舞着各种古老的灯笼和灯笼。火树和银花非常壮观。

第二是对歌曲的摇摆。在海城高田的南门湖和公平盐街,青年男女一边荡秋千一边唱歌,如十二月歌,数百种鱼、鸟的名字等。,或即兴创作自己的歌曲,大多是为了庆祝和平,庆祝丰收或表达自己的爱。

围观者有的随声附和,有的则等着轮流荡秋千,彻夜不眠,其乐融融。

三是抢枪头。在梅陇习俗中,有人在高台上点燃鞭炮,台下的人争先恐后地去接。抢到第一枪的人最受尊敬,全家欢喜快乐。

各种各样的元宵节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剔除糟粕,吸收传统元宵文化的特色和习俗,将有助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