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等待三千年的结果是什么?

李清照(公元1084-1155,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书香门第,上层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李是“后苏门学士四杰”之一,他的母亲是状元王的孙女。良好的出生条件和成长环境使她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父亲李在苏门自由的学术环境中长大,思想行为更加奔放,对女儿的管理教育更加开明宽松,使李清照形成了独立、自强、自信的人格。从小她就能博览群书,包括经典名著、百家争鸣、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奇闻轶事,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在宋代,李清照独树一帜。她鹤立鸡群,自成一家。后人不能将其归于某个群体或流派,她独立不羁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是耳目一新。

但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却因为靖康之乱而不同。靖康之乱前,官阶和政治活动的影响使李清照开阔了眼界,具有了贵族气质。其父李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推崇。南宋引用别人的话说:“李的文章,自太史公(司马迁)以来只有一人。”虽然是褒义,但能说明宋人对他文章的推崇。对李《宋史列传》的评价比较平淡,说:“苦心作词,墓在正前方。没什么难度,笔法也挺滞。”李清照的母亲王也出身名门,文学修养很高。宋世利·格非的传记称她“也擅长写作”。父母双方的家庭和学术出身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好在当时这样的官宦家庭并没有像一般的封建家庭那样对女子教育有高度封闭的枷锁。李清照没有像往常一样认识人物,精通针绣,然后等着结婚。她欣赏过父亲所有的书,文化的汁液让她不仅外在美,而且内在美。她已经像斗草、荡秋千一样自如地掌握了诗歌的节奏。例如,她早期的诗:

《一点红唇》拉开了秋千的序幕,起身调整自己纤细的双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突然,来了一位客人,她绝望极了,她没有穿鞋,只穿着袜子走开了,连头上的金别针也掉了下来。她害羞地跑开了,靠在门上,闻着青梅花的香味。(袜子,不穿鞋。)

它描绘了一个完全无辜的女孩,有着美丽的头发和脸颊,一张如花似玉的脸,爱的种子。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几乎就是在这样一个纯净、清澈、诗意的日子里度过的,充满了阳光和欢笑。尤其是这首歌:

《如梦》时常想起西亭的夕阳,沉醉中不知归途。傍晚回船后,误入荷花深处,争渡,争渡,起了一池鸥鹭。

字里行间写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暮色将至,与友人品酒,高高兴兴回家,徜徉在荷花深处,惊起海鸥苍鹭飞翔,是一幅十分美丽宜人的景象。“喝酒、玩乐、争渡”是她无忧无虑、身心健康、性格活泼的真实写照。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极其不可思议的。正是李夫妇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了李清照任性直爽的性格。

爱情是人生最精彩的篇章。充满了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让人温暖,也有失败的悲伤。它能演奏出最复杂、最震撼的交响乐。当李清照满载着一个闺阁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而坠入爱河的时候,她的美丽人生就是上了一层楼,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经典爱情故事。上天给了她太多的呵护,她的爱华丽而高贵,幸福而温柔,没有一丝遗憾和悲伤。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总让人想起令人揪心的悲剧;不像我们国家的“朱良”,只剩下“入土为安”的千年之痛和“化蝶为蝶”的美好愿景。十九岁时,她嫁给了赵明诚。他们意气相投,和睦相处。* * *他们收藏石制古玩,校勘碑刻,读书娱乐。夫妻诗赏,你方唱罢我登场,堪称神仙眷侣。在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他们只能依靠媒妁之言和父母的意愿。他们能有这样百里挑一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机。然而,也许是上天的羡慕才是完美的。幸福的背后,上天已经为她未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靖康之乱后,李清照的幸福破灭,各种打击接踵而至。宋朝经历了167年“清明上河图”的太平盛世,统治者已经迷迷糊糊,陶醉于表面的太平盛世,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迅速崛起和强大缺乏应有的警惕和准备。金人捣毁了汴京(开封)都城琼楼的玉园,还带走了徽、秦皇帝。公元1127年赵宋仓皇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耻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分崩离析,一家人开始了漂泊的生活。祸不单行。第二年,赵明诚突发急病去世。人不能没有爱情,一个如花的女子也不能没有爱情的春天,更何况李清照是一个情感女词人。就在她的艺术之树在爱情的浇灌下茁壮成长的时候,上帝无情地把她砍掉了。李清照是一个懂得爱的人,一直深受爱神眷顾。就像明澈春天里的一条美丽的鱼,她被困在一条干涸的河床里。强烈的挫败感和反差会让锥心裂痛。

然而命运并没有这么轻易放过她,更残酷的遭遇还在等着她。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我很快嫁给了一个叫张汝洲的男人。对于李清照为何再婚,历史众说纷纭,但独居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第一次接触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张婚后对她呵护备至,但很快就原形毕露了。原来他想占有李清照身边残存的文物。李视这些事为生命,《金石录》至今未编成书。当然不能丢。在张看来,既然你和我结婚了,你的身体和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我,由我支配。你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起初,他们在文物控制权上产生了冲突,逐渐发现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大相径庭。真是奇怪的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为自己有这么漂亮的女人而骄傲,后来因为无法俘获她的心,无法控制她的行为而愤怒。最后,他彻底撕掉文人的面纱,挥拳相向。帐篷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张小白脸,真的生气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我高贵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重于生命,所以决定和他分手。但是在封建社会,女人很难离婚。无奈之下,李清照走上了绝路,鱼死网破,痛斥张汝舟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嫁给李清照后骄傲到吹嘘科举作弊。这当然是一个大错误。李清照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当她知道这件事时,她对张感到蔑视,并控告他犯罪。但是按照宋朝的法律,女人如果起诉丈夫,无论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感情生活不能将就的人。她宁愿遭受肉体上的痛苦,也不愿遭受精神上的奴役。一旦看透了对方的灵魂,她就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深的后悔。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说:“桑榆的夜景很配那种劣质的材料。”她是一个多么意志坚强的人,宁愿坐牢也不愿和“固执”的人为伍。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州被发配柳州,李清照也被下狱。可想而知,按照李清照高洁一尘不染的人格,她在大堂里趾高气扬,声讨张汝舟自由快乐,正义凛然。也许李清照的名声太大了。当时很多人关注此事,在朝中朋友的帮助下,李仅坐了9天牢就被释放。但这在她心里留下了沉重的伤疤。

在今天,男女分合合法合理,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秀才,再婚离婚,会引起舆论的极大歧视。当时及以后的许多史籍对李清照的才华都是肯定的,同时也都记载为“晚节不尽”、“无节操”、“徘徊晚节不归”。什么是节日?意思是无论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走,就是不允许你追求个性。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并不害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和高质量的爱情。她在两个月内快刀斩乱麻,摆脱了张汝舟的“尴尬”包袱,全身心投入到《金石录》的编纂中。现在我们读到这段史料,我不敢相信这发生在近千年前的宋朝,却像是五四新反封建的妇女。

人生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对一个人来说有多少次呢?大概最美最揪心的事只有一次吧。爱情是生命之舟中一项极其危险的实验,一项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赌进去的实验。只有少数人第一次就成功了。像中了彩票的幸运儿一样,暗自庆幸自己的运气,并称之为“缘分”。同时,他以同情和怜悯的眼光看待其余众生的失败或半失败。李清照本来就属于这种类型,但老天要想出名,先要抓住他的感情,苦了他的心。所以我把她赶出了这个幸福的家庭。先是让赵明诚离开她,然后又派了一个张如舟来试探她的心思。她驾着孤独的生命之舟去迎接世俗的恶浪,用破釜沉舟的勇气做了一场善战。原来爱情失败过一次,然后又成功了一次。还有很多人更漂亮,比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李清照也准备再次攀登艾丰,但不幸的是,她没有攀登这座山脊。这是一个悲剧,女人心中爱的火花永远熄灭了。

更可悲的是她那凄凉的夜景和超越时空的孤独。李清照不是一个狭隘到只限于个人得失的人。在长期失落的日子里,她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1129年8月,她的丈夫赵明成刚刚去世。九月,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开始逃亡。她基本上是跟着皇帝的逃亡路线走的,君主是国家的代表。但是这个可怜而可恨的皇帝赵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他自己的生活。他从建康出逃,途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亡,漂泊海上,渡海到温州。李清照,一个守寡的女人,急切地追寻着皇帝离去的方向,雇船,求人,走亲访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收藏的书籍和文物,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托付,这些文物不放下性命是不能丢的。而且《石头记》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也有一个想法,战争中保存这些文物对她来说真的很难,希望能追到,交给朝廷,但是她一直没有追到皇帝。她于当年6月165438+10月流浪至衢州,次年3月去了越州。这期间,她被存放在洪州的两千册书,还有两千册石刻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烧光。去越州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五箱文物被小偷偷走了。1130 165438+十月,皇帝见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革职。看着龙旗龙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李清照更加失望。按照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就是土地,君主和人民。时至今日,民占半壁江山,君主令民仓皇出逃,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怎能不让人心酸!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国家民族的危亡把她推入了苦难的深海。她像一只孤舟,无助地在风浪中摇摆。但如果只有这两点,那还不是最痛苦的,孤独和寒冷。本来对于生活中离异的人来说是必然的;忠臣皆弃,亦代代相传。更何况她是个弱女子,生在乱世?问题是,她除了遭受国难和情感上的烦恼,要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是如此之难。暮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守着一个孤零零的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国事难问,家事不敢再提。只有秋风扫门前黄叶,偶尔有一两个老友来访。她有一个朋友叫孙,她的小女儿十岁了,非常聪明。有一天,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要学点东西。我年纪大了,愿意教我一辈子所学的东西。不想孩子脱口而出“有没有才华不是女人的事。”李清照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她感到头晕,扶着门框以免摔倒。孩子的话肆无忌惮。原来这个社会的才女真的是多余的。但她关心国家大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向来奢靡。她收藏的文物多得令人应接不暇,在北京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言善辩。最后她没有办法报效国家,也没有支持。其他人认为她很奇怪。李清照觉得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四面八方都不相干的深渊。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读懂她的心,一种超越时空的可怕的孤独感向她袭来。